牛聪
- 作品数:12 被引量:75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颊针疗法用于围术期镇痛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颊针是一种新型微针疗法,临床镇痛效果显著。围术期多使用阿片类药物镇痛,联合运用颊针疗法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来颊针应用于围术期镇痛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从颊针疗法的起源、理论体系、镇痛机制及临床研究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颊针在围术期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 周弋晖牛聪胡海青朱美华
- 关键词:围术期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30
- 2020年
-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患者术中镇痛效果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80例,男54例,女26例,年龄40~65岁,BMI 18~25 kg/m 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四组,每组20例。S1、S2、S3组行双侧ESPB,每侧分别注射0.25%、0.375%、0.5%罗哌卡因,随后行全身麻醉;C组行单纯全身麻醉。术中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毕行舒芬太尼PCIA。记录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记录术后2、8、12、24、48 h静息和运动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舒芬太尼追加情况。记录术后2、8、12、24 h血清IL-6和IL-10浓度;记录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S1组比较,S2组、S3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S2组比较,S3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三组阻滞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S1组、S2组、S3组术后2、8、12 h静息和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S1组比较,S2组、S3组术后8 h静息和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S1组、S2组、S3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和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S1组比较,S2组、S3组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C组比较,S2、S3组术后追加舒芬太尼例数明显减少(P<0.05)。与C组比较,术后8、12 h S1组、S2组、S3组IL-6浓度明显降低,IL-10浓度明显升高(P<0.05)。四组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3组术后有1例(5%)出现肌肉震颤的局麻药中毒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0.375%罗哌卡因ESPB可减少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镇痛效果确切,同时减轻胃癌患者术后炎症反应。
- 胡海青鲍红光单涛朱美华牛聪杜佳月徐漫吴丹陈志勇
- 关键词:罗哌卡因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炎性因子
- 肠道菌群紊乱对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影响的研究进展
- 2023年
- 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ND)是老年患者接受麻醉和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全球范围内一种严重的社会现象,个体化疾病的复杂性随之增加,PND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成为临床研究者广泛关注的焦点。在PND进展过程中,人们对于肠道微生物群和大脑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仍然非常有限。现就目前最新研究成果,从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以及其对PND的可能机制和干预措施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PND的治疗和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张惠邱莹牛聪朱美华
- 浮针疗法治疗痛证的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3年
- 随着现代化医疗的发展,痛证治疗也从单一维度治疗组织损伤逐渐向感觉、情绪、认知、社会的多模式镇痛转变。该文结合国内外近年来疼痛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简要梳理了近10年采用浮针疗法治疗各类痛证的临床研究,从实践成果及操作特点出发,从疼痛医学角度探究浮针疗法的理论依据及原理,并针对目前浮针疗法在疼痛领域的临床应用优势与不足进行剖析。
- 邱莹张惠朱美华牛聪张建斌
- 关键词:浮针疗法疼痛镇痛
- 纳布啡对全身麻醉患者术后镇痛及镇静的影响被引量:18
- 2017年
- 目的探讨纳布啡对全身麻醉患者术后镇痛及镇静的影响。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开腹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纳布啡组(N组)和对照组(C组)。手术结束前30min,N组静脉注射纳布啡0.2mg/kg,C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停药后苏醒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术后30min(T1)、2h(T2)、6h(T3)、12h(T4)的VAS疼痛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结果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各时点的VAS疼痛评分均低于C组(P<0.05);N组T1、T2、T3时Ramsay镇静评分高于C组(P<0.05)。N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组(10%vs.45%)(P<0.05)。结论纳布啡可减轻术后疼痛,提供满意镇静,减少术后不良反应,且未见明显延长麻醉苏醒时间。
- 牛聪张晨叶陈志勇朱美华张家敏
- 关键词:术后镇痛
- 颊针疗法对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观察颊针疗法对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45~74岁,BMI 18.5~25.0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颊针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颊针组麻醉诱导前给予颊针疗法1次,术后每日上午9点行颊针疗法1次,每次留针30 min,连续治疗3 d;对照组不行颊针治疗。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和镇痛泵按压次数。记录术后1、4、24、48 h VAS疼痛评分。分别于入室时及术后1、2、3 d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记录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颊针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及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1、4、24、48 h 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1、2、3 d CRP、IL-6、TNF-α浓度明显降低(P<0.05),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喉痉挛及咽喉不适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运用颊针疗法,可以有效减轻疼痛,抑制炎症反应,减少术后不良反应。
- 周弋晖朱美华胡海青牛聪杨小亮张家敏陈志勇
- 关键词:结肠癌根治术镇痛炎性因子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60~85岁,BMI 18~28 kg/m^(2),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两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T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开始经皮穴位电刺激患侧合谷、内关穴持续至手术结束。C组不予电刺激。两组术中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记录入室时、拔管时、拔管后5、30 min的MAP、HR以及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β-内啡肽浓度。采用Riker镇静-躁动评分(SAS)评估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记录麻醉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入室时比较,拔管时、拔管后5、30 min时C组MAP明显升高(P<0.05),拔管时、拔管后5 min时HR明显增快(P<0.05)。与C组比较,T组拔管时、拔管后5、30 min时MAP明显降低(P<0.05),拔管时、拔管后5 min时HR明显减慢(P<0.05)。与入室时比较,拔管时、拔管后5、30 min时两组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明显升高(P<0.05),T组β-内啡肽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拔管时、拔管后5、30 min时T组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明显降低(P<0.05),β-内啡肽浓度明显升高(P<0.05)。T组有2例(7%)发生苏醒期躁动,明显少于C组的10例(30%)(P<0.05)。两组麻醉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有利于增加内源性阿片类物质释放,减轻应激反应,有利于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平稳,可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苏醒期躁动。
- 牛聪张家敏张晨叶朱美华
- 关键词:经皮穴位电刺激髋关节置换术苏醒期躁动
- 细胞自噬在认知功能障碍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1年
- 认知功能障碍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认知功能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高龄、既往心脑血管疾病、麻醉及手术等均是其危险因素。细胞自噬是维持细胞能量稳态必需的细胞内降解途径,与应激、感染、癌症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细胞自噬在认知功能障碍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神经元内自噬水平异常会破坏细胞稳态,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通过调控各种细胞自噬信号通路可明显改善细胞缺氧、促进能量及物质代谢,改善认知功能,以上为临床认知功能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牛聪田伟千
- 关键词:认知功能障碍细胞自噬调控通路
- 电针预刺激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
- 目的:观察术前连续电针预刺激“大椎穴”、“百会穴”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并通过建立动物模型,从细胞自噬角度对电针预刺激影响术后认知功能的机制及调控通路进行探索,为防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电针在围...
- 牛聪
- 关键词:术后认知功能电针细胞自噬AMPK
- 罗哌卡因不同注射速度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镇痛效果
- 2022年
- 目的:比较不同注射速度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的镇痛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南京市第一医院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60例,年龄40~65岁,ASA分级I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慢速组(注速为20 ml/min)、常速组(注速为30 ml/min)、快速组(注速为40 ml/min),每组20例。3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每侧均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而后行全身麻醉,麻醉维持采用静脉与吸入复合麻醉,术毕行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观察不同注射速度时竖脊肌平面阻滞的超声图像;记录竖脊肌平面阻滞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记录术后4、8、12和24 h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用量、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次数。结果:与慢速组比较,常速组和快速组起效时间均明显缩短( P均<0.05);与常速组比较,快速组起效时间明显缩短( P<0.05);与慢速组比较,常速组和快速组术后4、8 h的静息和咳嗽VAS评分均明显降低( P均<0.05);与常速组比较,快速组术后4、8 h的静息和咳嗽VAS评分明显降低( P均<0.05);与慢速组比较,常速、快速组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迟,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减少( P均<0.05),与慢速、常速组比较,快速组镇痛补救次数减少( P均<0.05)。3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量、瑞芬太尼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采用40 ml/min快速注射罗哌卡因可缩短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竖脊肌平面阻滞起效时间,优化术后镇痛效果。
- 胡海青胡海青鲍红光单涛朱美华牛聪牛聪吴丹朱姝
- 关键词:罗哌卡因神经传导阻滞竖脊肌注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