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雯雯
-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2
- 供职机构: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与治疗方法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30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150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高压氧联合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分析病原菌种类,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300例患者中,182例患者为蜂窝组织炎症,占比60.67%(182/300);118例患者为脓肿,占比39.33%(118/300)。感染部位包括嚼肌间隙(14.67%)、颊间隙(6.67%)、眶下间隙(23.33%)、颌下间隙(37.67%)等,感染源包括外伤性感染(13.67%)、腺源性感染(26.67%)、牙源性感染(58.33%)等。300例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232株,包括98株革兰阳性菌(5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40株溶血性链球菌)、134株革兰阴性菌(37株大肠埃希菌、61株铜绿假单胞菌、17株肺炎克雷伯菌、19株阴沟肠杆菌)。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33%(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主要发生于颌下间隙,感染源主要为牙源性感染,主要是因革兰阴性菌所致;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高压氧联合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张雯雯于学垠张姝
-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
- 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治疗舌下腺囊肿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分析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治疗舌下腺囊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行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治疗的舌下腺囊肿患者40例,观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1年,观察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7 d拆线发现患者切口愈合情况理想;8例患者因为囊肿组织较大,术后开展皮片引流。术后患者均未发生呼吸困难、感染、术区出血、口底肿胀等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颌下腺导管断裂,1例患者发生颌下腺炎,颌下区在进食后出现疼痛感以及肿大,按压颌下区域发现腺导管开口处流出脓性分泌物。颌下腺导管断裂患者采用导管改道术治疗后病情痊愈,颌下腺炎患者通过及时有效的对症处理后病情痊愈;1例患者发生舌尖麻木症状,并未进行特殊治疗,2个月后自行恢复正常。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发现,无患者出现疾病复发。结论采用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对舌下腺囊肿患者进行治疗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应彻底摘除舌下腺,且术中操作应轻柔,避免损失颌下腺导管和舌神经,结扎时应仔细谨慎,减少并发症和术后复发。
- 张雯雯于学垠张姝
- 关键词:舌下腺囊肿颌下腺导管舌神经
- 急性智齿冠周炎患者采用早期拔牙方法治疗的效果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急性智齿冠周炎患者采用早期拔牙方法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智齿冠周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早期拔牙方法治疗,术后给予抗感染处理,对照组患者先进行抗感染治疗,患者压痛症状缓解后再进行拔牙,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拔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出血时间、用药时间、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胀程度、张口受限程度、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智齿冠周炎患者采用早期拔牙方法治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用药时间、术后出血时间,降低肿胀率、张口受限率、并发症发生率,且疼痛程度较低,临床效果确切。
- 张雯雯于学垠张姝
- 关键词:急性智齿冠周炎疼痛并发症
- 隐形矫治器对患者牙周指数以及AST和ALP的影响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隐形矫治器对患者牙周指数以及AST和AL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50例正畸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5例使用隐形矫治器,对照组25例使用直丝弓固定矫治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个月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和探诊深度(PD);比较患者龈沟液中的AST、ALP水平。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形矫治器相比于直丝弓固定矫治器更加有利于患者的牙周健康。
- 张雯雯
- 关键词:隐形矫治器牙周指数ASTALP
- 磁性附着体用于牙列缺损修复的临床观察及对牙周微生态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研究磁性附着体用于牙列缺损修复的临床效果及对牙周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接诊的80例牙列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修复,观察组采用磁性附着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固定力、咀嚼效力、舒适程度、语言功能、外观及牙周微生态。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固定力、咀嚼效力大于对照组[(4.07±0.38)N vs(3.10±0.29)N,(0.80±0.23)%vs(0.59±0.2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适程度、语言功能、外观均优于对照组[(4.21±0.45)score vs(3.10±0.42)score,(4.79±0.50)score vs(3.90±0.42)score,(3.98±0.61)score vs(2.76±0.56)score],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LI、PD显著小于对照组[(1.34±0.31)°vs(1.49±0.43)°,(1.53±0.29)mm vs(1.67±0.32)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性附着体治疗牙列缺损疗效显著,能够减少对牙周组织的损伤,提高舒适度和咀嚼功能。
- 于学垠张雯雯杭晓东赵奇康晓燕
- 关键词:磁性附着体牙列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