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娟丽

作品数:8 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建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5篇生物滞留
  • 5篇水厂
  • 5篇水厂污泥
  • 5篇污泥
  • 4篇给水
  • 4篇给水厂
  • 4篇给水厂污泥
  • 4篇
  • 3篇
  • 2篇干旱
  • 2篇干旱期
  • 1篇氮磷
  • 1篇氮磷去除
  • 1篇淹没区
  • 1篇有机磷
  • 1篇有机物
  • 1篇填料
  • 1篇填料层
  • 1篇透水
  • 1篇透水砖

机构

  • 8篇北京建筑大学

作者

  • 8篇王娟丽
  • 7篇仇付国
  • 4篇付昆明
  • 2篇曹秀芹
  • 1篇王珂
  • 1篇代一帆

传媒

  • 2篇环境工程
  • 2篇水处理技术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9
  • 5篇2018
  • 1篇201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给水厂污泥改良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填料层最优设计深度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生物滞留系统的基质组成与填料层的深度对污染物去除有重要影响。利用给水厂污泥改良砂土作用生物滞留系统基质,研究了污染物在生物滞留系统内不同深度的去除情况,以确定改良填料层的最优设计深度。结果显示:进水ρ(SS)平均为198.14 mg/L,下渗通过20 cm改良基质后出水为15.96 mg/L,平均去除率高达92.34%;进水ρ(COD)平均为178.29 mg/L时,40与60 cm深度改良基质区间对溶解性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5.3%、78.7%;进水ρ(NH^+_4-N)平均为3.67 mg/L,经过40 cm改良基质后出水为0.12 mg/L;进水ρ(NO^-_3-N)与ρ(TN)平均分别为7.78,11.54 mg/L,通过15 cm种植土层和20,40,60 cm改良基质后,对NO^-_3-N平均去除率依次为5.0%、6.8%、15.1%、24.9%,对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16.6%、24.8%、32.8%;进水ρ(PO^(3-)_4-P)平均为5.31 mg/L时,经过40 cm改良基质后出水平均为0.09 mg/L。对实测雨水径流污染物浓度和形态进行分析表明,给水厂污泥改良砂土基质填料层深度为40 cm时,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出水中各项污染物浓度均可满足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Ⅲ类水质标准。
仇付国李林彬王娟丽付昆明曹秀芹
关键词:给水厂污泥
水厂污泥制备可吸附污染物的生态透水砖被引量:7
2018年
污泥制砖是现阶段污泥资源化、稳定无害化、产业化途径之一。采用黏土作为黏结材料添加到给水厂污泥中烧结透水砖;并对制备的烧结砖吸附水体中污染物的性能进行了试验。用黏土作为添加剂加入到水厂污泥中制备透水砖的最佳条件是给水厂污泥、黏土和石英砂的比例分别为40%、30%、30%,在30 MPa的压力下压制成砖坯,烧成温度为1 100℃,保温时间为3 h,制成品抗压强度达到32. 7 MPa,透水系数为1. 06×10^(-2)cm/s,满足透水砖标准的要求。在实际生产中,为了尽量多地利用给水厂污泥,可将污泥的比例控制在45%左右,粗骨料标准砂的粒径控制在0. 8~1. 2 mm之间,水厂污泥筛分至0. 3 mm左右,黏土筛分至0. 125 mm左右。烧结砖吸附水中污染物试验表明,震荡吸附60 h后,其对初始浓度分别为158 mg/L、6. 17 mg/L和10. 86 mg/L的COD、NH_4^+-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25%、30%和57%。
仇付国王娟丽付昆明曹秀芹
关键词:给水厂污泥透水砖NH4^+-N
给水厂污泥改良生物滞留系统对氮磷去除的优化探究
针对在生物滞留系统内设置内部饱和区对氮、磷的去除效果存在不一致的争议,本研究设计砂土和砂土污泥(砂土+15%给水厂污泥)填料的两种生物滞留系统,通过在生物滞留系统设置不同高度的饱和区(40cm,60cm,80cm),考察...
王娟丽
关键词:微生物多样性
文献传递
生物滞留系统设置内部淹没区对径流污染物去除的影响被引量:17
2017年
生物滞留系统是一种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污染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基质中添加铝污泥能保证系统对磷的高效稳定去除,设置内部淹没区可以提高除氮能力,但有研究表明设置淹没区却降低了对磷的滞留效果。为了明确设置淹没区对铝污泥改良基质生物滞留系统去除污染物的影响,采用按一定质量比例配制的砂土铝污泥(15%铝污泥+85%砂土)作为滞留系统填料,并设置不同淹没高度和滞留时间的淹没区,对比污染物在无淹没区及不同淹没高度和滞留时间下的去除率。结果显示,在铝污泥改良基质生物滞留系统中,淹没区的设置对NH+4-N、TP、重金属的去除影响甚微,但能提高对COD和NO-3-N的去除。600 mm淹没高度下NO-3-N的去除效果较200 mm淹没高度下去除效果更加稳定且高效,滞留时间对COD、NO-3-N的去除影响较小。
仇付国代一帆付昆明王娟丽
关键词:淹没区
滞留时间和进水有机物对生物滞留系统除氮的影响被引量:9
2018年
传统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对氮的去除很不稳定。为了提高硝氮和总氮的去除效果,尝试在生物滞留系统底部增加内部淹没区,提供所需的缺氧环境,并延长系统内雨水的停留时间,改善系统的除氮能力。对有淹没区运行条件下进水有机物浓度和滞留时间除氮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在有淹没区和无淹没区运行条件下,对NH_4^+-N的平均去除率均在90%以上。无淹没区时系统对NO_3^--N的去除率为21%。有淹没区时(滞留时间2 h)系统对NO_3^--N和TN的去除作用显著提高到74%和78%。淹没运行时进水中COD浓度可以显著影响NO_3^--N的去除效果。当COD浓度为0~100 mg/L,NO_3^--N(7~9 mg/L),去除率随COD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滞留时间对NO_3^--N去除效果的影响较为明显,滞留时间从1 h增加到8 h,系统的NO_3^--N平均去除率从21%增加到93%。
仇付国王珂李林彬王娟丽
关键词:COD
雨前干旱期对生物滞留系统去除氮性能的影响
2024年
为应对传统生物滞留系统对雨水径流中氮元素控制效果不稳定的情况,通常在系统底部设置饱和区以强化对氮的去除,但设置饱和区后仍存在多种影响因素可能导致氮泄露。其中雨前干旱期长短关系着系统内部饱和区是否存在,直接影响下一次降雨时系统初期出水中含氮浓度,因此需要深入研究雨前干旱期对系统除氮效果的影响。通过设置带有40 cm饱和区的生物滞留系统,对比不同雨前干旱期条件下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分析除氮机理。结果显示,持续进水和短雨前干旱期时系统由于初期出流硝酸盐和总氮浓度低,整体除氮性能良好;长雨前干旱期时系统初期出流硝酸盐和总氮浓度较高,虽然氨氮浓度低,但整体氮去除率较低。不同雨前干旱期条件下污染物去除率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干旱期长度会影响填料层和饱和区中氮元素的转化程度,进而影响去除效果。生物滞留系统在干湿交替的条件下基质中硝酸盐异化还原反应占优势地位,这与传统的认为在系统中硝酸盐主要发生反硝化反应有很大差异。
仇付国王淳王娟丽梁安棋
关键词:
孔隙结构和铝铁含量对水厂污泥吸磷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为探究铝铁含量和孔隙结构对水厂污泥吸磷的作用,对水厂铁污泥和铝污泥的铝铁含量进行了检测,对其吸磷前后的孔隙结构和比表面积进行了分析,定量分析污泥吸磷前后微孔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厂污泥主体孔径为介孔,直径4.0 nm左右的孔隙对污泥比表面积贡献最大。铁污泥和铝污泥BET模型比表面积分别为62.46、242.42 m2/g,铝、铁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2.64%和11.96%,对磷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2.64、18.56 mg/g。吸附磷后2种污泥的比表面积都有下降,铝铁含量高比表面积小的污泥对磷的吸附量高于比表面积大铝铁含量低的污泥,这表明污泥吸附磷不仅受比表面积大小的影响,而且与其中的铝铁含量密切相关。
仇付国许俊挺李林彬王娟丽
关键词:水厂污泥孔径分布比表面积
给水厂污泥对有机磷的去除效果和吸附机理研究
仇付国王娟丽付昆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