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萌
- 作品数:4 被引量:29H指数:2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马克思对传统人的解放理论的超越及其当代意义被引量:5
- 2018年
- 通过对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整体性把握,不难发现,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取代了形而上学方法,科学把握了人的本质,并从社会实践和历史生成视角出发探究人的解放问题,认识到变革不合理的现存社会关系是实现人的解放的现实进路,提出了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类解放的革命主体。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论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方向。
- 艾四林柯萌
-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传统西方哲学
- 马克思分工理论的两重语境及其生成逻辑被引量:1
- 2017年
- 科学阐释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旨的关键。传统学界对从《巴黎手稿》(简称《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称《形态》)的马克思分工理论演化逻辑的解读,在深化了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区。笔者认为,《手稿》和《形态》的分工理论均存在人本主义哲学话语与实证的经济科学话语这两重论说语境,但前者更多的是在人本主义异化哲学的解释框架下对分工进行阐释,后者则更偏重于在现实的历史的逻辑及经济科学语境中对分工进行剖析。从《手稿》到《形态》,分工理论的逻辑范式呈现出渐进式发展的过程,社会关系视角以及现实的人、物质生产、生产力、实践等范畴的引入,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分工理论的主导阐释逻辑逐渐发生了转变,《形态》中更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底蕴的分工理论,是对《手稿》中更具有人本主义思辨哲学意味的分工理论的超越。
- 柯萌
- 关键词:分工
- “政治国家”为何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关于《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与鲍威尔思想分歧再探讨被引量:21
- 2018年
- 《论犹太人问题》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国内学界往往把人的解放理论对政治解放理论的取代,理解为马克思超越鲍威尔的观念论哲学,进而理解为通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标志。这类解读忽略了鲍威尔和马克思同样希求实现普遍的人的解放。他们的真正分歧在于:鲍威尔把消灭宗教视为人的解放的前提,在他看来,在政治层面废除了宗教统治就是宗教的完全废除,也就是说,他把人的解放归结为政治解放及现代国家的实现;马克思则认为,政治解放在制度层面确立了现代自由国家的同时,也造成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带来了市民社会及现代人的异化,这意味着现代国家只能完成抽象的公民解放,并不能真正克服市民社会的世俗矛盾和人的异化生存状态。由此,马克思转向了对市民社会及其国民经济学的研究,为实现人的自由探索现实路径,从而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开辟了科学方向。
- 艾四林柯萌
- 关键词:政治解放市民社会
- 马克思对卢梭哲学中自由困境的克服与超越被引量:2
- 2019年
- 为了解决文明社会中的自由问题,卢梭提出了公意概念和社会契约论,希求人们在公意和社会公约的基础上共同构建道德共同体,并作为遵守社会公约的共同体成员而获得自由。然而,道德共同体只是缺乏普适性和现实可行性的理想国,这构成了卢梭哲学中的自由难题。马克思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把现实的人设定为其哲学的出发点,从而揭示了现实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合理化是实现自由的必由之路。此外,他试图回归市民社会领域探求自由问题的根源,否定了在卢梭式的政治国家中实现人的自由的方案。通过对资产阶级私有制和资本的彻底批判,马克思最终实现了对卢梭哲学中自由困境的超越。
- 柯萌
- 关键词:道德共同体历史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