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廖锋

廖锋

作品数:8 被引量:73H指数:3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骨折
  • 4篇颌骨
  • 4篇下颌
  • 4篇下颌骨
  • 3篇愈合
  • 3篇HA
  • 2篇颌骨骨折
  • 2篇髁状突
  • 2篇髁状突骨
  • 2篇髁状突骨折
  • 2篇下颌骨骨折
  • 2篇下颌骨骨折愈...
  • 2篇骨折愈合
  • 2篇RHBMP-...
  • 2篇成骨
  • 1篇当归
  • 1篇当归多糖
  • 1篇多糖
  • 1篇形态发生蛋白
  • 1篇治疗方法选择

机构

  • 7篇武汉大学
  • 2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武汉大学附属...
  • 1篇长江大学附属...
  • 1篇济南市口腔医...

作者

  • 8篇廖锋
  • 5篇李祖兵
  • 2篇刘航航
  • 1篇赵吉宏
  • 1篇杨世茂
  • 1篇东耀峻
  • 1篇周鑫才
  • 1篇刘显

传媒

  • 2篇华西口腔医学...
  • 2篇第三届全国口...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国外医学(口...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重组人骨保护素抑制破骨细胞及促进羟磷灰石修复去势大鼠下颌骨缺损的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转染人骨保护素(h OPG)基因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 BMSCs)复合羟磷灰石(HA)支架对去势大鼠下颌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将重组腺病毒p DC316-h OPG-EGFP转染r BMSCs,蛋白质印迹法和骨磨片试验分别检测h OPG的表达水平和抑制破骨细胞功能;构建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分别将HA支架、未转染r BMSCs复合HA支架、转染r BMSCs复合HA支架植入大鼠下颌骨骨缺损,6周后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骨缺损区破骨细胞及骨修复情况。结果体外携载有h OPG基因的腺病毒成功转染r BMSCs,转染后的r BMSCs表达具有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功能的h OPG;表达h OPG的r BMSCs复合HA支架后骨缺损处破骨细胞明显减少,成骨增多。结论转染h OPG基因的r BMSCs在体内外均具有抑制破骨细胞功能的作用,且转染r BMSCs复合HA支架可促进骨质疏松大鼠的下颌骨缺损修复。
廖锋刘士博刘瑶刘航航胡建刘显
关键词:骨保护素骨缺损骨再生
PDLLA-nano/HA内固定系统治疗颌面部骨折的研究
颌面部骨折的现代治疗史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42年,Adam 和 Memphis 采用钢丝固定面中份骨折取得成功,开创了颌面部骨折专科治疗的先河。此后颌面部骨折的治疗技术便不断进步,从最初简单而原始的钢丝固定进而发展到...
李祖兵廖锋
文献传递
rhBMP-2膜联合PDLLA-nano/HA夹板、螺钉固定促进兔下颌骨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
2007年
目的探讨rhBMP-2在可吸收PDLLA-nano/HA夹板、螺钉固定的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效果。方法每只兔随机选取一侧下颌骨造成垂直于体部的完全骨折,分别采用PDLLA-nano/HA夹板固定组、PDLLA-nano/HA夹板固定后加入不含rhBMP-2的胶原膜组及用PDLLA-nano/HA夹板固定后加入含rhBMP-2的胶原膜组。分别于术后不同时段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和HE染色观察。结果各组动物伤口均Ⅰ期愈合,骨折无移位,咬合正常,X线显示由2周至12周,骨折线逐渐由清晰变为模糊最后消失,但加入rhBMP-2组比另2组在同一时间段骨折线密度更高。HE染色示在早期(2-4周)rhBMP-2组即有大量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及新生骨样组织。12周rhBMP-2组骨折线不可见,骨小梁走向趋于规则,不含rhBMP-2的2组骨小梁呈网状,不如rhBMP-2组规则,骨折线模糊。结论PDLLA-nano/HA夹板是一种优良的骨折内固定材料,加入rhBMP-2后,骨折愈合得更快、更好。
周鑫才廖锋李祖兵
关键词:下颌骨折骨螺丝
rhBMP-2膜联合PDLLA-nano//HA夹板、螺钉固定——促进免下颌骨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rhBMP-2在可吸收PDLLA-nano/HA夹板、螺钉固定的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效果。研究在骨折的愈合过程中,参与骨折愈合的几种细胞、细胞因子的作用模式,以及在加入外源性生长因子后,这些细胞及细胞因子...
廖锋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髁状突骨折的分类和治疗方法选择
目的:寻求一种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有较大指导意义的髁状突骨折分类方法,探讨髁状突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993年1月至2002年12月间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治疗的304例患者的358侧髁状突骨...
李祖兵廖锋
文献传递
当归多糖对高糖状态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向分化的影响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探讨当归多糖(ASP)对高糖状态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培养并收集第3代BMSCs进行成骨成脂分化诱导鉴定。将BMSCs分为3组进行培养:正常对照组(葡萄糖浓度5.5 mmol·L-1)、高糖组(葡萄糖浓度25.5 mmol·L-1)、ASP+高糖组(葡萄糖浓度25.5 mmol·L-1+40 mg·L-1 ASP)。CCK8检测各组BMSCs的增殖活性,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成骨活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成骨标记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锌指结构转录因子(Osx)、骨钙蛋白(OCN)、Ⅰ型胶原酶(COL-Ⅰ)mRNA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因子CyclinD1及β-catenin的mRNA表达。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正常大鼠)、糖尿病组(糖尿病大鼠)、糖尿病+ASP组(糖尿病大鼠,ASP喂养),制备大鼠胫骨骨缺损,进行组织学检测,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高糖组、ASP+高糖组的BMSCs增殖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糖组和ASP+高糖组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糖组中BMSCs钙结节数量、碱性磷酸酶活性及Runx-2、OCN、Osx、COL-Ⅰ、CyclinD1、β-catenin的mRNA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ASP+高糖组(P<0.05),正常对照组和ASP+高糖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糖尿病组骨小梁数量少于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ASP组(P<0.05),而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ASP组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SP可促进高糖状态下大鼠BMSCs的成骨分化及2型糖尿病大鼠的骨缺损修复,这种促进作用可能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廖锋刘瑶刘航航胡建赵爽杨世茂
关键词:当归多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髁状突骨折分类与治疗方法选择被引量:54
2005年
目的探讨髁状突骨折分类与治疗方法的选择,为临床治疗作参考。方法回顾分析304例髁状突骨折患者共358侧髁状突骨折的临床资料,并在1年后复诊检查患者的面型、开口度,开口型,咬情况,摄X线片检查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按位置、移位和年龄分型:Ⅰ型180侧,Ⅱ型96侧,Ⅲ型82侧,与实际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的侧数吻合。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均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结论髁状突骨折的PDA分型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针对不同的病例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李祖兵廖锋赵吉宏东耀峻
超声促进骨损伤愈合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4年
超声治疗骨损伤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在口腔颌面部骨损伤中有着较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就超声促进骨损伤愈合的效果及其机理等内容作一综述。
廖锋李祖兵
关键词:超声治疗骨损伤骨愈合牵张成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