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武斌

武斌

作品数:12 被引量:45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视网膜
  • 3篇网膜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干细胞
  • 3篇充质干细胞
  • 2篇血管
  • 2篇人脐
  • 2篇人脐带
  • 2篇人脐带间充质...
  • 2篇脐带间充质干...
  • 2篇黄斑
  • 2篇间质干细胞
  • 2篇光学
  • 1篇蛋白
  • 1篇断层扫描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机构

  • 8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山西省眼科医...

作者

  • 8篇武斌
  • 6篇何广辉
  • 5篇陈松
  • 3篇王健
  • 2篇刘洋辰
  • 2篇马映雪
  • 2篇李岩
  • 2篇刘冬
  • 2篇张楠
  • 2篇高建民
  • 1篇王晓刚
  • 1篇杨继红
  • 1篇梁泽玉
  • 1篇董蒙

传媒

  • 5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华医学超声...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患眼临床及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患眼的临床和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2年12月18~26日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COVID-19相关AMN患者8例1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例,女性4例;均为双眼发病。年龄(31.5±9.6)岁。发热至出现视力下降的时间为(3.75±1.04)d。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行红外眼底照相(IR)、OCT血管成像(OCT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分别为14、6、4只眼。BCVA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统计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1ogMAR)视力。观察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和IR、OCT、OCTA影像特征。结果悬惠眼1ogMAR BCVA 4.21±0.74;眼压(14.87±1.50)mmHg(1mmHg=0.133kPa)。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可见多个灰白色“花瓣样”病灶围绕黄斑中心凹排列2只眼;黄斑区未见明显异常14只眼。行IR检查的14只眼中,黄斑中心凹周围不规则弱反射病灶6只眼。OCT检查,所有患眼外核层和外丛状层可见强反射,其中伴椭圆体带损伤15只眼。行OCTA检查的6只眼,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降低,DCP为著;DCP的横断面像可见尖端指向中心凹的“楔形”强反射病变区2只眼。行FFA检查的4只眼均未见明显异常荧光。结论COVID-19相关AMN特征性表现为IR可见弱反射病灶;OCT表现为外核层和外丛状层可见强反射;OCTA表现为视网膜DCP血流密度降低。
武斌解士勇亢雷刘洋辰何广辉陈松
多发性乳头状瘤
2015年
患者男性,24岁。因发现右眼肿物45d,就诊于天津市眼科医院。眼部检查:右眼视力为1.0;球结膜轻度充血,内眦部结膜表面可见2个粉红色带蒂赘生物,呈乳头状,质软(精粹图片1中A),上睑结膜可见1个肿物,其内血管扩张,睑结膜充血(精粹图片1中B);角膜透明;眼前节未见其他明显异常;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诊断:右眼多发性乳头状瘤。
张楠高建民李岩武斌刘冬
关键词:乳头状瘤多发性右眼视力结膜充血眼部检查结膜表面
光学与超声生物测量在观察玻璃体积血及视网膜脱离患眼视轴长度中的应用
2017年
目的比较光学与超声生物测量在观察玻璃体积血及视网膜脱离患眼视轴长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5月1日至5月31日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玻璃体积血和(或)视网膜脱离的57例患者(共57只眼),患眼均未接受过眼部手术,否认眼部外伤史,排除其他眼部疾病。患眼中各种病因引起的玻璃体积血25只眼,视网膜脱离24只眼,视网膜脱离合并玻璃体积血8只眼。术前24 h内为患眼分别采用Lenstar LS 900光学生物测量、浸润式B型超声(IB)及浸润式A型超声(IA)行超声生物测量以分别获取视轴长度。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所获取视轴长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部57只患眼均可获取IB及IA数据,测量结果显示IB与I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全部57只患眼中,有36只患眼因严重屈光间质混浊无法获取Lenstar数据,测量结果显示IB与I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21只患眼均可获取3组测量结果:IB大于Lenstar[(24.057±1.441)mm vs(23.470±1.77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9,P<0.05);IA大于Lenstar[(23.962±1.443)mm vs(23.470±1.77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3,P<0.05);IB与I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玻璃体积血和(或)视网膜脱离患眼中,光学生物测量由于受到异常屈光间质状态的影响,存在视轴长度无法测量或测量结果偏差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应选择IA或IB作为优选测量手段以保障视轴长度结果的准确性。
李岩刘洋辰邓美玉王琦妙武斌高建民张楠刘冬刘学一
关键词:超声检查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
保留黄斑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联合空气填充治疗中等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观察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联合空气填充治疗直径为250~400μm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确诊为Ⅳ期IMH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裂孔最小直径为250~400μm的患者45例45眼,随机分为常规内界膜剥除组(常规组)22眼及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保留组)23眼。所有患者均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常规组剥除后极部包括黄斑区内界膜至血管弓,保留组则保留以黄斑中心凹为圆心300~400μm直径的内界膜,全气-液交换后无菌空气填充。手术后随访时间为(21.52±5.68)个月,观察术后两组黄斑裂孔闭合及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情况。结果常规组与保留组患者术前黄斑裂孔直径分别为(337.77±34.54)μm和(324.87±31.95)μm;黄斑裂孔指数分别为0.53±0.09和0.51±0.08,BCVA LogMAR分别为0.95±0.20、1.30±0.26,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末次随访时,常规组与保留组黄斑裂孔闭合率分别为95.45%和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9)。常规组、保留组患眼BCVA LogMAR分别为0.72±0.15、0.49±0.11,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保留组患眼BCVA LogMAR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49,P<0.001)。结论常规内界膜剥除术与保留黄斑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联合空气填充对于治疗直径为250~400μmⅣ期IMH成功率较高,行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的剥除术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要好于常规内界膜剥除术。
王俊华陈松何广辉高翔武斌王健马映雪董蒙
关键词:特发性黄斑裂孔内界膜剥除术
单眼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双眼脉络膜血管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观察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观察单眼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双眼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变化。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2018年1~3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单眼急性CSC患者24例48只眼(病例组)纳入研究。将病例组患者的患眼、对侧眼分别设为CSC组、对侧眼组,均为24只眼。选取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1名21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OCT及OCT血管成像(OCTA)观察受检眼黄斑区结构,并测量黄斑区半径1mm圆形范围内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三组受检眼之间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的差异。结果OCT检查结果显示,CSC组患眼均可见黄斑区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伴或不伴RPE脱离分别为20、4只眼。对侧眼组24只眼中,厚脉络膜性RPE病变(PPE)13只眼(54.2%)。正常对照组受检眼黄斑区未见视网膜、脉络膜结构异常。OCTA检查结果显示,CSC组、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分别为1.759±0.132、1.924±0.463、1.940±0.033。与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比较,CSC组患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11、6.474,P=0.000、0.000);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8,P>0.05);对侧眼组中PPE眼与无RPE改变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6,P>0.05)。结论单眼急性CSC患者54.2%的对侧眼存在PPE;患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较对侧眼及正常眼降低。
侯军军陈松王晓刚武斌何广辉王健杨继红
关键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显像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靶向miR-126调节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的表达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外泌体(Exo)靶向miR-126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E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通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将hREC置于30 mmol/L葡萄糖EGM-2-MV内皮细胞培养基中并于含1%O2的低氧细胞培养箱中培养,建立高糖低氧细胞模型。建模后分为Exo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PBS+anti-miR126组、Exo+anti-miR126组、PBS+anti-mTOR组、PBS+anti-HIF-1α组。PBS组、Exo组高糖低氧诱导的hREC分别与PBS、100μg/ml的hUCMSC Exo共培养。PBS+anti-mTOR组、PBS+anti-HIF-1α组:浓度为500 nmol/L mTOR抑制剂ADZ2014、25μmol/L HIF-1α抑制剂YC-1分别预处理hREC 12 h后,再行高糖低氧诱导后与PBS共培养。PBS+anti-miR126组、Exo+anti-miR126组:miR-126 LNA Power Inhibitor探针转染高糖低氧诱导的hREC,转染6 h后分别与PBS、hUCMSC Exo共培养。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PBS组、Exo组共培养0、8、16、24 h细胞中miRNA-126表达水平。共培养24 h时,免疫荧光染色、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qPCR分别检测PBS组、Exo组细胞中mTOR、HIF-1α水平。Western blot、qPCR检测PBS+anti-mTOR组、PBS+anti-HIF-1α组细胞中VEGF-A表达水平。qPCR检测PBS+anti-miR126组、Exo+anti-miR126组细胞中VEGF-A、mTOR、HIF-1αmRNA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共培养0、8、16、24 h,Exo组细胞中miR-126 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5.900,P<0.05)。与PBS组比较,Exo组细胞中mTOR、HIF-1α蛋白表达(t=3.466、6.804)以及mTOR、HIF-1α、VEGF-A mRNA表达(t=8.642,7.897、6.099)均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S+anti-mTOR组、PBS+anti-HIF-1α组细胞中VEGF-A蛋白(t=3.337、7.380)、mRNA(t=8.515、10.400)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xo+anti-miR126组细胞中VEGF-A、mTOR、HIF-1αmRNA
马映雪何广辉高翔付燕武斌
关键词:MIR-126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微囊泡对高糖诱导下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观察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微囊泡(hUMSC-MV)对高糖诱导下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Sprague-Dawley大鼠RGC;超速离心法分离提取并鉴定hUMSC-MV;观察hUMSC-MV与RGC的内化作用。实验分为正常RGC对照组(A组)、高糖对照组(B组)、正常共培养组(C组)、高糖共培养组(D组)进行。A组细胞正常培养,B组细胞为33 mmol/L葡萄糖培养,C组细胞为hUMSC-MV培养,D组细胞为33 mmol/L葡萄糖、hUMSC-MV共培养。采用细胞计数CCK-8试剂盒测定各组RGC活性;采用膜联蛋白(Annexin)Ⅴ/碘化丙啶(PI)测量各组RGC凋亡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RGC内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ax、半胱天冬蛋白酶(Caspase)-3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 结果超速离心法提取的hUMSC-MV形态为单个或成簇的圆形膜性囊泡样结构,直径约为100-1000 nm。hUMSC-MV表面高表达CD44、CD29、CD73、CD105,阴性表达CD49f、第二型人类白血球抗原、CD34、CD45。大鼠RGC与hUMSCs-MV良好内化。CCK-8及Annexin Ⅴ/PI双染法检测结果显示,B组细胞活性低于A、C、D组(F=107.92,P=0.000),B组细胞凋亡率高于A、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82.11,P=0.000)。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B、D组RGC内Bcl-2、Bax、Caspase-3 mRNA表达(F=219.79、339.198、1 071.21,P=0.000、0.000、0.000)以及Bcl-2、Bax、裂解的Caspase-3、Caspase-3蛋白表达(F=544.28、295.79、533.18、224.75,P=0.000、0.000、0.000、0.000)均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D组RGC内Bcl-2 mRNA和蛋白表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Bax、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裂解的Caspase-3蛋白表达均�
梁泽玉陈松张惟何广辉王俊华高翔武斌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阿托伐他汀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XC趋化因子受体4表达及迁移能力的影响
2018年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阿托伐他汀(ATV)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中 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表达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鉴定大鼠BMSC。将第4-6代细胞分为对照组和ATV处理0.1 nmol/L组、1.0 nmol/L组、10.0 nmol/L组、100.0 nmol/L组、1 000.0 nmol/L组。ATV处理12 h后,细胞免疫荧光法、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CXCR4蛋白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CXCR4 mRNA表达;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组间细胞中mRNA、蛋白表达和细胞迁移能力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1.0 nmol/L组、10.0 nmol/L组细胞中CXCR4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0.1 nmol/L组、100.0 nmol/L组、1 000.0 nmol/L组明显增高;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10.0 nmol/L组细胞中CXCR4 mARNA、蛋白表达均较1.0 nmol/L组和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mARNA=20.36,P=0.005;F蛋白=33.17,P=0.009);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结果显示,10.0 nmol/L组细胞迁移能力较1.0 nmol/L和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77,P=0.000)。结论较低浓度ATV可呈剂量依赖性促进体外培养的BMSC中CXCR4表达并提高其迁移能力。
武斌陈松张惟何广辉王健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阿托伐他汀受体CXCR4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