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 作品数:37 被引量:398H指数:11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研究睫状肌麻痹剂对眼前节结构的影响被引量:30
- 1998年
-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局部应用睫状肌麻痹剂前、后眼前节形态结构的改变及其与眼压的关系,同时对睫状体厚度、睫状体晶体赤道部距离进行观察。方法以48只正常眼为研究对象,在局部应用2%后马托品前、后分别进行眼前节结构的超声生物显微镜定量测定,并测量眼压。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用药后在反映房角改变的参数中,小梁虹膜夹角减小,房角开放距离250减小,虹膜厚度1增厚,前房加深,虹膜晶体接触距离缩短,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反映睫状体改变的参数中,睫状体和睫状突的厚度减小,巩膜睫状体夹角增大,虹膜悬韧带距离减小,睫状体晶体距离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应用睫状肌麻痹剂后,眼压由2.35±0.46kPa(1kPa=7.5mmHg)升高至2.43±0.47kPa,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局部应用睫状肌麻痹剂后,前房加深、房角变窄、睫状体变薄且向后运动、睫状体晶体距离增大。超声生物显微镜能动态观察眼前节结构的改变并行定量测定,在眼前节形态学研究中具有优越性。
- 王涛刘磊李志辉胡士敏杨文利朱晓青
- 关键词:超声生物显微镜睫状肌麻痹剂眼前节结构睫状体散瞳剂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眼与对侧眼解剖参数的比较
- 2011年
- 目的对照研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眼和对侧眼的角膜中央厚度和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和眼轴长度。方法共观察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75例。眼压控制后每个患者双眼接受A超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角膜中央厚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和眼轴长度。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眼的平均角膜中央厚度是(576.97±50.93)μm,对侧眼的平均角膜中央厚度为(544.68±33.53)μm(P〈0.001)。另外两组之间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和眼轴长度无差异(P〉0.05)。结论与对侧眼相比,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角膜中央厚度较厚,可能是发作后遗留的损害。其它眼解剖参数无统计学差异,因此对侧眼也应进行预防治疗。
- 王华梁远波唐炘范肃洁孙霞王涛孙兰萍王宁利
- 关键词:青光眼闭角型急性角膜中央厚度
-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治疗方案中的手术顺序探讨被引量:46
- 2010年
- 白内障与青光眼是我国两大主要致盲性眼病,随着老年人口逐渐增多,同时患有青光眼和白内障的患者将越来越多,目前对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手术顺序及治疗策略的选择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现就目前存在的三种治疗策略的差异及各自的优缺点进行分析,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进展,为其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或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思路.
- 赵阳李树宁王宁利王晓贞唐炘王涛梁远波
- 关键词:青光眼白内障
- CCK-8检测法研究槲皮素对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观察槲皮素(quercetin,QU)对体外培养的(human Tenon’s capsule fibro-blasts,HTCF)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TCF。配制QU溶液,其浓度依次为20μmol·L-1、40μmol·L-1、60μmol.L-1、80μmol·L-1、100μmol·L-1,采用活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不同浓度QU作用下HTCF的增殖,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不同药物浓度HTCF形态学检测显示:50μmol·L-1QU作用48h后,细胞收缩,胞核固缩,聚集在核膜边缘;100μmol·L-1QU作用48h后,细胞未见增殖,出现凋亡小体,细胞的增殖几乎完全被抑制。细胞生长抑制实验的结果显示:QU在各浓度组对体外培养的HTCF均有抑制作用,抑制效应呈剂量时间依赖关系。结论QU能抑制体外培养的HTCF的增殖,且该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 王涛李冰晴王津津王桂云
- 关键词:槲皮素青光眼
- 人工合成IL-1受体阻断剂抑制兔Tenon囊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机制被引量:1
- 2007年
- 王涛王津津李志辉
- 关键词:TENON囊成纤维细胞受体阻断剂IL-1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
- 抗VEGF药物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4年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是继发于眼底缺血性疾病的一类难治性青光眼.既往抗青光眼药物和手术治疗失败率较高.近几年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nti-VEGF)药物逐渐用于辅助小梁切除术、引流装置植入术、睫状体光凝/冷冻术、玻璃体切除术等综合治疗.其抗血管形成和抗成纤维细胞的特性可以有效改善视网膜缺血、迅速消除眼前段新生血管、防止术中术后前房出血和延长滤过泡寿命,明显提高了NVG手术的成功率,尤其是早期治疗的成功率.但抗VEGF在NVG治疗中的时机选择及安全性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
- 左华欣王涛王华
- 关键词: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 国产回弹式眼压计的临床评价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通过比较国产回弹式眼压计(rebounder tonometer,RBT)与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Goldmann applanation to-nometer,GAT)的差别来评价RBT测量的准确性,通过计算测量者间和测量者内的差异来评价其精确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1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压监测室接受昼夜眼压曲线测量的可疑青光眼患者69例138眼。其中,男40例,女29例,年龄(40.0±22.4)岁。所有患者均按RBT、GAT的顺序分别由两名检查者完成眼压测量,每种眼压计的测量均重复3次,分别记录并计算平均数作为该种眼压计的测量结果。测量者一、二需在5min内完成眼压的测量。比较两位测量者间的差值评价RBT的精确性,比较两种眼压计测量结果间的差值评价RBT的准确性。并分析眼压高低及中央角膜厚度对RBT准确性的影响。结果 RBT和GAT所测右眼的眼压值分别为(20.0±5.1)mmHg(1kPa=7.5mmHg)和(20.4±5.2)mmHg,差值为(0.4±2.5)mmHg,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1,P=0.230)。RBT和GAT所测左眼的眼压值分别为(20.5±4.7)mmHg和(20.4±4.8)mmHg,差值为(0.1±2.0)mmHg,二者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0.318,P=0.751)。两种眼压计所测眼压之间均有明显相关,左、右两眼r值分别为0.878(P=0.000)和0.912(P=0.000)。RBT不同测量者间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测量者间相关系数在左、右眼分别为0.956和0.939,有较好的一致性。RBT测量者内相关系数在0.978~0.991,与GAT的结果接近。低眼压患者RBT的值大于GAT,高眼压患者RBT值小于GAT,正常眼压时两种仪器测得眼压的差值最小;中央角膜厚度较薄时RBT值偏低,中央角膜厚度较厚时RBT值偏高。结论 RBT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可以满足临床工作的需求。
- 甄毅王涛王文欣郑松
- 关键词:眼压回弹式眼压计
- 综合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观察被引量:16
- 2015年
-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Lueentis)后联合小梁切除术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非随机系列病例研究。对2012年5月至2013年3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行玻璃体腔内注射0.5mg(0.05ml)雷珠单抗后行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索,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及术后眼压随访结果。结果连续接诊的12例(13只眼)接受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后择期行小梁切除术,随访3~9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末次随访视力提高者5只眼(38.5%),视力未变者8只眼(61.5%),无视力下降者。术前眼压平均(44.65±15.09)mmHg(范围22~65mmHg),术后末次随访的眼压为(17±6.50)mmHg(范围9~33mmHg)。手术成功的定义为不用药物眼压控制低于21mmHg。局部用药眼压控制〈21mmHg定义为部分成功。组中病例完全成功9只眼,2只眼部分成功,2只眼失败眼压失控再次行睫状体光凝术。2只眼术中出现前房少量出血,术后第3天积血全部吸收。病例中无浅前房或脉络膜脱离等发生。结论雷珠单抗对于减少虹膜和房角的新生血管有效,小梁切除术中术后前房出血,术后滤过区瘢痕化等并发症少,术后半年随访成功率较高。
- 王华王涛张风左华欣
- 关键词:小梁切除术RANIBIZUMAB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被引量:49
- 1998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研究睫状体改变在青光眼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biomicroscopy,UBM)结合A超检测99只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及58只正常眼的活体眼前节结构,并对两组测量参数进行对比研究。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闭)50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慢闭)49只眼。结果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正常眼相比,角膜小、前房浅、眼轴短、晶体厚、相对晶体位置偏前、睫状突肿胀、睫状体前置,以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急闭与慢闭相比,前者前房更浅,相对晶体位置更偏前,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闭与正常眼相比,前者的睫状体与晶体距离较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慢闭与正常眼相比,前者的睫状体与晶体距离亦较短,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与其自身的解剖特点有关。其中晶体位置前移导致的瞳孔阻滞及继发的房角变窄是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的共同机制;而睫状突肿胀、睫状体位置的改变及与年龄相关的晶体厚度增大是导致晶体位置前移的可能原发因素。对于急闭而言,瞳孔阻滞是其发病的更重要因素。
- 王涛刘磊李志辉张舒心
- 关键词:青光眼闭角型发病机制超声生物显微镜
-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并发症——浅/无前房被引量:5
- 2001年
- 张舒心刘磊孙丽陈虹王涛
- 关键词:青光眼外科学手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