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邹继军

作品数:16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畸形
  • 5篇牵张
  • 4篇骨生成
  • 3篇牵张成骨
  • 3篇综合征
  • 3篇瘢痕
  • 3篇截骨
  • 3篇成骨
  • 2篇单侧
  • 2篇婴儿
  • 2篇皮瓣
  • 2篇牵张成骨术
  • 2篇颌骨
  • 2篇下颌
  • 2篇下颌骨
  • 2篇先天
  • 2篇先天性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管
  • 2篇淋巴管畸形

机构

  • 16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邹继军
  • 14篇崔杰
  • 14篇沈卫民
  • 13篇陈建兵
  • 11篇季易
  • 10篇陈海妮
  • 6篇高庆文
  • 6篇严俊
  • 5篇韩涛
  • 1篇马蕾

传媒

  • 12篇中华整形外科...
  • 2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中华医学美学...

年份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飞机形皮瓣成形趾蹼修复第4、5趾多并趾畸形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飞机形(Plane)皮瓣治疗第4、5趾多并趾畸形的效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小趾多趾伴第4、5趾并趾畸形62例(男32例,女30例;年龄6个月至5岁,平均2.1岁)81侧足,其中完全性多并趾53例,不全性多并趾9例。53例有小趾主干不同程度的腓偏畸形及短趾畸形。术中切除多趾,用关节面成型及关节囊修补矫正小趾腓偏畸形,用Plane皮瓣重建趾蹼,趾侧创面用多趾残余皮肤做成皮瓣包裹关闭,同时延长小趾远端软组织长度,形成与正常小趾类似外观。结果81侧足均未植皮,创面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和皮肤坏死。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重建趾蹼宽度、深度及坡度正常,小趾腓偏得以完全矫正,短趾畸形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无趾侧瘢痕挛缩,甲襞外观与正常小趾基本一致。结论Plane皮瓣治疗4、5趾多并趾畸形,能够重建形态良好的趾蹼,避免了植皮,改善小趾的畸形,是一种矫正4、5趾多并趾畸形的好方法。
王有晶沈卫民崔杰陈建兵季易陈海妮严俊高庆文韩涛邹继军
关键词:修复外科手术并趾多趾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的序贯综合治疗和文献回顾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1990年至2016年我院收治的48例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患儿,男26例,女22例,年龄2个月~6岁。所有病变均位于下肢,均为单侧下肢,左侧19例,右侧29例。其中12例患儿进行了手术切除部分畸形静脉和增大的软组织;16例患儿进行了静脉血管内射频消融加注射聚桂醇治疗(每个月治疗1次,重复治疗3~6次);20例患儿选择综合序贯治疗,早期穿着弹力裤,随诊6个月后,予以静脉血管内注射聚桂醇加射频消融,每个月1次,重复治疗3~6次,随诊6个月,如疾病仍有发展,就采用手术切除部分畸形静脉和增大的软组织1次或血管栓塞1次,在整个治疗周期内,持续穿着弹力裤。结果48例患儿术后随访6年,12例选择手术治疗的患儿,对整个下肢的改善不明显。16例只选择单纯的静脉血管内注射聚桂醇治疗的患儿,患肢周径未及明显变化,无继续增大者。20例患儿选择序贯治疗。20例患儿患肢周径较治疗前缩小平均3.8cm,无继续增大,肌力正常,活动较正常肢体未及明显异常。结论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治疗不能采用单一的治疗方法,早期保守的物理治疗是防止疾病发展的关键,控制好了以后的治疗效果会加倍。而综合序贯治疗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效果较为理想,对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治疗急需规范。
季易崔杰陈建兵邹继军陈海妮韩涛沈卫民
关键词: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消融聚桂醇
双叶皮瓣治疗包涵体纤维瘤病临床体会
2021年
目的:探讨包涵体纤维瘤病(inclusion body fibromatosis,IBF)足趾端病灶切除术后局部缺损创面的处理方法及其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11例足趾端IBF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4月龄至7岁9个月,平均25.3个月。11例患儿术中均于肉眼可见下完整切除足趾端坚硬如瘢痕样肿块,并于局部邻近皮肤设计双叶皮瓣覆盖手术局部皮肤缺损创面。结果:11例患儿术后局部创面均得到满意疗效。有2例术后出现切口渗出、皮瓣末梢少许坏死,积极干预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所有患儿术后复诊未见明显组织功能受限及明显增生性瘢痕。最长随访时间为2年,有4例患儿出现复发,再次手术后均未再次出现复发。结论:对于足趾端IBF,建议早期手术切除并明确病灶性质;局部予以双叶皮瓣修复,以减少损伤,保存局部功能及外形;术后患儿需长期随访以防复发。
章磊陈海妮邹继军陈建兵崔杰沈卫民
关键词:足趾双叶皮瓣
患侧眶缘斜行截骨联合额骨瓣牵张成骨术治疗婴儿单侧冠状缝早闭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研究一种新的微创治疗婴儿单侧冠状缝早闭的方法。方法把患侧冠状缝截除1条宽约2 cm的颅骨,在颞部截至眶侧壁,沿患侧眶外侧缘向上截骨至眶上缘,然后用超声骨刀斜行60°沿眶缘截骨,截开眶顶,到眶内侧时截到鼻中间额缝处。在原冠状缝处安装2个延长器,在未闭锁额缝的顶部打2个孔,用可吸收4-0微桥线缝合固定。把截下来的颅骨条切成2段,放在患侧额骨中间,用生物胶粘贴住或螺钉固定,重建患侧额结节。术后5 d开始延长,每日延长2次,0.6 mm/d,延长30~60 mm后停止,固定6个月后拆除延长器。结果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应用该方法治疗了11例单侧冠状缝早闭症,所有病例神经系统均无异常发现,未发生脑膜炎、脑脊液瘘或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延长器未发生外露。骨延长的距离为25~39 mm,其中1例患儿在固定期出现延长杆周围感染,经抗炎后感染得到控制,最后获得正常的延长距离;其余10例患儿都达到预定的延长距离。术后随访5~26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儿头颅外形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头颅不对称指数趋于正常。 结论应用患侧眶缘斜行截骨,安装内置式牵张成骨器矫正婴儿单侧冠状缝早闭,可以减少截额骨瓣和截眶额桥的操作,无须暴露前颅窝底,牵张成骨效果肯定,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沈卫民崔杰陈建兵季易邹继军
关键词:牵张成骨术患侧单侧截骨婴儿
牵张成骨技术治疗儿童颌骨骨折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牵张成骨技术治疗儿童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共收治颌骨骨折患儿6例,年龄1岁3个月至9岁7个月,平均4岁2个月,其中男4例,女2例,其中上颌骨骨折3例,下颌骨骨折3例,6例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面形不对称、咬合错乱及骨折断端移位,术中应用颌骨牵张成骨器固定,固定后术后第1天开始行牵张成骨延长,每次约0.5mm,每天2次,直到骨折复位,患儿恢复正常咬合关系后停止,固定1个月后拆除延长器,后期随访评估骨折愈合程度、患儿张口度及骨折处牙齿咬合情况。结果所有患儿牵引过程顺利,牵引时间为15~20d,牵引距离为15~20mm。6例患儿的颌面部骨折经牵张成骨复位后固定1个月,取出延长器,所有骨折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无错位愈合,无骨不连及假性骨关节形成,咬合关系基本恢复正常,张口不受限。术后随访1个月至1年,患儿颌面部外形正常,发育无明显影响,效果满意。结论牵张成骨技术治疗儿童颌骨骨折,复位可靠,可控性高,可作为儿童颌骨错位性骨折常规复位方法的一种补充。
王有晶崔杰陈建兵季易沈卫民邹继军
关键词:上颌骨下颌骨骨折
三维Z形截骨联合颅骨牵张成骨术治疗单侧人字缝早闭
2017年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Z形设计截骨线进行枕部截骨,并安装延长器行颅骨牵张术,矫正单侧人字缝早闭的临床效果。方法把人的头部设想为一个长方体,将人字缝作为Z的中间线,平行于矢状缝的截骨线作为Z的上一横,截向后颅底的截骨线为Z的下一横,由此设计为一个三维的Z形,并截除1条2.0-2.5 cm宽的颅骨,安装2-3个延长器。术后5 d开始延长,每日2次,0.6 mm/d,最终延长2.0-4.5 cm,然后停止延长,固定3个月后拆除延长器。结果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于临床应用11例,所有单侧人字缝早闭患儿均得到很好地治疗,未发生延长器固定螺丝移位和延长器回缩,除1例在头皮外有感染外,其余病例无感染和出血,未发生螺钉穿透颅骨和硬脑膜等并发症。术后随访5-36个月,平均24个月,所有患儿均获得满意外形和正常功能。结论Z形截骨联合牵张成骨术可较好地矫正单侧人字缝早闭,在后枕部可得到一个完整的枕部形态,即向上延长抬高了患侧颅高,向下延长增加了枕部的后隆突;Z的形态对整个平面起到稳定作用,使截骨分开的颅骨不易回缩,效果肯定,损伤小,适用于婴幼儿手术。
沈卫民崔杰陈建兵季易邹继军陈海妮高庆文严峻
关键词:颅缝早闭Z形截骨术骨生成牵张
吲哚菁绿淋巴造影在儿童囊性淋巴管畸形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淋巴造影在儿童囊性淋巴管畸形(cL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cLM患儿,术前均行皮内及皮下吲哚菁绿注射后,采用近红外荧光显像系统观察淋巴管显影情况,同时记录输入淋巴管的数量、结构形态、收缩频率,以及有无发生真皮反流。结果该研究共纳入cLM患儿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3个月至8岁;巨囊型16例、微囊型6例、混合囊型10例。患儿病灶部位均可见输入淋巴管,其中巨囊型(14/16)与混合囊型(8/10)患儿多为1条输入淋巴管,而微囊型(6/6)则均为2条以上。巨囊型与混合囊型病灶的输入淋巴管形态结构未见异常,而微囊型病灶的输入淋巴管表现为迂曲细小,且有1例出现真皮反流。输入淋巴管收缩频率为0.40~1.50次/min,平均0.80次/min,所有病例均未探查到流出道。另有2例患儿通过吲哚菁绿淋巴造影及术后病理证实该病灶并非淋巴管来源。结论吲哚菁绿淋巴造影诊断儿童cLM可靠安全、操作简捷,对cLM发病基础的探究、鉴别诊断的评估以及后续的手术干预可提供更加明确的科学依据。
韩涛季易邹继军陈海妮陈建兵崔杰沈卫民
关键词:吲哚菁绿淋巴造影儿童
单一中心婴幼儿淋巴管畸形治疗的效果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 探讨临床治疗婴幼儿淋巴管畸形(lymphatic malformations,LM)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5年7月我中心治疗的996例LM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儿分为3组,治疗组1:427例,内镜下LM部分切除+(贯通)烧灼+负压吸引术+无水乙醇注射治疗;治疗组2:239例,单纯平阳霉素+地塞米松注射治疗;治疗组3:330例,单纯手术切除治疗.比较3组的疗效差异,并选取性别、年龄、瘤体最大径、位置、范围、组织分型及淋巴液性质等参数,分析其与颈面部LM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3组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1痊愈333例(78.0%),治疗组2痊愈165例(69.0%),治疗组3痊愈238例(72.1%),治疗组1和治疗组3痊愈率显著高于治疗组2(P<0.05).治疗组3的患儿治疗次数明显少于其他2组(P<0.05).比较身体不同部位(颈面部、躯干部及四肢)的LM疗效差异,颈面部LM的痊愈率显著低于身体其他部位(P<0.05).颈面部LM的疗效在瘤体最大径、范围、分型及淋巴液性质等参数中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瘤体范围、组织分型可作为颈面部LM疗效差异的独立相关因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LM部分切除+(贯通)烧灼+负压吸引术+无水乙醇注射,以及手术切除均是治疗LM的有效方法,前者相较于其他治疗方式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且相对比较安全等优势.影响婴幼儿颈面部LM疗效的独立重要因素是组织分型及侵袭范围.
韩涛邹继军陈海妮季易陈建兵沈卫民崔杰
关键词:淋巴管畸形婴幼儿
计算机辅助游离脂肪移植治疗儿童Poland综合征胸部软组织畸形的效果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游离脂肪移植改善Poland综合征胸部软组织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Poland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将患儿分为计算机辅助组和对照组。对计算机辅助组进行术前胸部CT检查,将数据传至3D slicer软件,依据健侧胸部组织作为对照,计算出患侧的胸部软组织镜像,减去患侧现有组织,所得的三维图像即可直观显示缺损的软组织。把缺损部位分为6个小区域,先计算每个区域的体积,再计算出总缺损量,3D打印出模型。根据术前计算的总缺损量抽取自体脂肪组织,依据三维模型和对应的缺损量进行脂肪移植注射。对照组患儿由术者根据经验确定术中脂肪移植量进行脂肪移植注射。随访观察患儿术后胸部情况、局部及全身并发症,记录移植次数。术后6个月复诊,患儿及家长进行术后满意度评分,第三方整形外科医师通过对患儿正、侧位照片对比进行满意度评分,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计算机辅助组纳入18例患儿,男8例,女10例,年龄为3~12岁,平均8.3岁。10例进行了1次移植,6例进行了2次移植,2例进行了3次移植,平均移植次数1.5次。对照组纳入18例患儿,男4例,女14例,年龄4~14岁,平均8.1岁,8例进行了1次移植,5例进行了2次移植,5例进行了3次移植,平均移植次数为1.8次。所有患儿术后随访1~2年,计算机辅助组的18例患儿外形基本对称,胸部凹陷畸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上肢及胸部功能未受影响,所有患儿均无移植区域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对照组患儿胸部凹陷畸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上肢及胸部功能未受影响,其中2例患儿术后6个月随访胸部有硬结,未做特殊处理,术后1年随访消失,余无明显局部及全身严重并发症。医方满意度:对照组中非常满意7例、满意8例、一般3例;计算机辅助组中非常
张昊沈卫民崔杰邹继军熊佳更
关键词:POLAND综合征先天性畸形自体移植胸廓成形术
全厚皮片植皮修复在小儿手部瘢痕整形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究全厚皮片植皮修复在小儿手部瘢痕整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40例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植皮组(22例,27只患手)和皮瓣修复组(18例,18只患手)。观察移植皮片/皮瓣成活情况,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疼痛情况、手部功能及形态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周,植皮组25只患手移植皮片全部存活;1只出现伤口感染;2只出现再次瘢痕挛缩,行二次瘢痕切除植皮治疗。皮瓣修复组18只患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除2只出现伤口感染,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植皮组创面愈合时间及WBFS评分均低于皮瓣修复组,手部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皮瓣修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厚皮片植皮术在小儿手部瘢痕整形中应用价值较高,术后皮片成活率高,能有效改善患儿手部挛缩,促进手功能恢复。
马芸马蕾邹继军汪玉霄涂晶晶
关键词:瘢痕畸形烧伤瘢痕切除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