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聂军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油田
  • 3篇储层
  • 2篇页岩
  • 2篇驱油
  • 2篇阜三段
  • 1篇段塞
  • 1篇压裂
  • 1篇压裂液
  • 1篇岩石
  • 1篇岩芯
  • 1篇氧化碳
  • 1篇页岩油
  • 1篇油藏
  • 1篇油层
  • 1篇油层保护
  • 1篇渗透率
  • 1篇苏北盆地
  • 1篇台兴油田
  • 1篇盆地
  • 1篇区块

机构

  • 5篇中国石化

作者

  • 5篇聂军
  • 1篇高玉巧
  • 1篇高和群
  • 1篇何希鹏
  • 1篇姜志高
  • 1篇易明华
  • 1篇叶建国
  • 1篇李珊
  • 1篇陈佳
  • 1篇刘玉霞
  • 1篇徐辉
  • 1篇廖顺舟

传媒

  • 2篇西部探矿工程
  • 2篇石油地质与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苏北盆地古近系阜宁组二段页岩油储层岩石力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2024年
为查明苏北盆地页岩油储层可压性特征及压后孔、缝变化规律,以古近系阜宁组二段(阜二段)为研究对象,对岩石力学特征、压裂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用计算机高分辨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多尺度CT扫描)对岩样进行三维重构,获取孔、缝结构参数;开展地层围压下三轴力学实验,获取岩石力学参数;将压裂后的岩样按相同位置和方向再次进行多尺度CT扫描,获取压裂后三维孔、缝结构图像。根据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将本区页岩划分为3种类型。①1型页岩,为破裂曲线波浪下降,压后形成复杂网状缝页岩。②2型页岩,为破裂曲线类型多样,具波浪下降和垂直下降形状,压后缝网较发育的页岩。③3型页岩,为破裂曲线垂直下降,破裂后整体较完整,压后多形成纵向劈裂缝、缝网不发育的页岩。这3种类型页岩压后孔隙变化特征是:1型和2型页岩直径10~50μm孔隙占比减少,直径50~100μm孔隙增多,直径300μm以上孔隙孔容贡献增大;3型页岩压裂前、后孔径分布及孔容贡献变化不明显。研究表明,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具有正相关关系,与泊松比具有V型曲线关系;碳酸盐和黏土矿物含量是控制本区页岩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石英和有机碳含量为次要因素。孔隙度及纹层发育特征是页岩储层可压性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
高和群高玉巧何希鹏聂军
关键词:储层类型页岩油古近系苏北盆地
台兴油田阜三段油藏CO_2驱油最低混相压力确定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利用细管实验装置,考虑了多次接触混相物理化学过程的阶段性和机理的复杂性,进行注二氧化碳驱替实验,得到了台兴油田兴1井油藏流体在二氧化碳驱油过程中的压力、采收率和相态变化的重要参数,确定了台兴油田阜三段油藏的最低混相压力为22.11MPa。
徐辉聂军廖顺舟
关键词:细管实验二氧化碳混相驱
腰滩油田银集区块阜三段储层敏感性评价实验被引量:2
2014年
从敏感性实验分析入手,结合铸体薄片、压汞和X-衍射等实验结果,对腰滩油田银集区块阜三段储层敏感性作出系统评价,揭示其特征及损害机理,提出了油层保护建议,为制定作业方案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储层属于强速敏,水敏损害程度弱~强;极强盐敏,酸敏损害程度弱;中等偏弱碱敏,临界pH值为10.
陈佳聂军刘玉霞李珊叶建国
关键词:油层保护
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压裂液伤害实验
2020年
在压裂施工过程中,由于页岩储层致密,渗透率一般在微达西以下,孔隙喉道小,且连通性差,页岩层理和微孔缝较发育,压裂液在压力差和毛管力作用下侵入储层,导致储层损害及单井产量较低等突出问题。针对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开展了储层特征描述、压裂液性能、自吸实验及渗透率伤害实验。结果表明:页岩自吸阶段和加压饱和10MPa条件下,侵入岩芯中的标准盐水大体相当,不同岩芯略有区别,分别占总吸水率的40%~45%;再加压20MPa,此压力区间浸入岩芯的溶液较少,只有0.88%~20.24%之间,明显低于自吸阶段和加压饱和10MPa阶段。分析认为10MPa压力可以克服页岩岩芯内多数毛孔压力,使得溶液浸入岩芯。页岩储层伤害实验表明,不同实验井对不同压裂液侵入引起的伤害率差别较大,受矿物成分、孔隙大小等物性配伍影响较大。
易明华姜志高曾隽聂军
关键词:页岩自吸压裂液渗透率
YD油田二氧化碳驱替室内模拟试验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以YD油田f3段岩芯为研究对象,进行二氧化碳驱室内试验研究。恒质膨胀试验表明,注CO_2可大幅度提高地层原油体积系数、膨胀系数,降低地层原油粘度。细管试验获得二氧化碳/地层原油多次接触后最小混相压力为30.78MPa,高于目前地层压力。长岩芯驱替试验表明,最佳二氧化碳段塞体积约为0.2HCPV。气水比1∶1、段塞体积0.2HCPV CO_2水/气交替驱可延迟水、气突破时间,虽不能实现混相驱替,但仍可获得74.47%驱油效率。
聂军
关键词:二氧化碳段塞驱油效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