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作品数:15 被引量:83 H指数:5 供职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水利工程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CLM4-LISSS模型对太湖多时间尺度水热通量模拟性能的评估 被引量:2 2019年 湖泊模型为数值天气预报模型提供热量通量、水汽通量和动量通量等下边界条件,但是不同时间尺度上湖泊水热通量变化的控制因子不同,因此有必要对湖泊模型进行多时间尺度上的离线评估.本文利用2012-2016年太湖中尺度通量网避风港站的气象资料和辐射数据驱动CLM4-LISSS模型(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Lake,Ice,Snow and Sediment Simulator),并与涡度相关观测(Eddy Covariance,EC)结果进行对比,以年平均潜热通量模拟结果最佳为目标调整了模式中的消光系数、粗糙度长度方案,研究了该模型从半小时到年尺度上对湖表温度和水热通量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模型对湖表温度的模拟在各时间尺度上均比较理想,但是模拟的日较差较小;从半小时到年尺度上潜热通量的变化趋势都能被很好地模拟出来,但在季节尺度上,潜热通量的模拟出现了秋冬季偏高、春夏季偏低的情况,季节变化模拟不准确.湖表温度和潜热通量模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消光系数的参数化方案.相比之下,感热通量尽管年际变化趋势的模拟值与观测值一致,但是从半小时到年尺度均被高估.特别地,冷锋过境期间,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出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变化趋势,但对于高风速条件下的感热通量模拟效果不佳.本文的研究结果能为湖泊模式的应用与发展提供有用信息. 荆思佳 肖薇 王伟 王伟 王伟 胡诚 张圳关键词:太湖 国际化应用气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8年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适应高等教育全球化、双一流战略决策的需要。本文以耶鲁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中心为例,阐述了该中心在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传承创新文化制度四个方面的探索,介绍了培养国际化应用气象学专业人才的具体实践,可为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国际化教研水平和培养国际化高等人才提供参考。 王伟 肖薇 刘寿东 张弥关键词:应用气象 太湖实测水温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2021年 水温是评估湖泊生态系统状态、功能和过程的重要参数,在多时间尺度上影响着湖泊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过程。基于太湖中尺度通量网避风港站点2012—2016年的水温梯度、小气候和辐射四分量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太湖水温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选取夏季高温和冬季冷空气过境个例分析太湖水温对天气条件变化的响应,并量化了太湖水温与气象因子在多时间尺度上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太湖水温呈单峰型日变化,水温达到峰值的时间随深度增加而推迟。太湖热分层发生在日尺度上,以午后16:00最强,春夏两季热分层更明显。太湖水温呈现夏高、冬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水温层结明显(~4℃)。2012—2016年太湖水温呈上升趋势,以150 cm水温变暖最显著(1.15℃),20 cm水温变暖最微弱(0.82℃)。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晴朗、高温天气有利于太湖水体热分层,而冷空气过境带来的降温和大风天气会破坏水体热分层。在各个时间尺度上,太湖水温与气温和向上长波辐射的正相关关系最显著,相关系数大于0.91。可见,太湖水温的时间变化特征不仅是对大气强迫的响应,还通过向上长波辐射进行反馈。 陈争 王秀珍 吕恒 鹿天逸 万梓文 王伟关键词:太湖 多时间尺度 影响因素 复杂地形下西藏自治区太阳辐射分布式模拟 复杂地形下太阳总辐射由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地形反射辐射组成。基于RS和GIS技术,以DEM作为地形的综合反映,利用光路逆向寻踪法建立地形遮蔽模型。分析了近10年MODIS地表反照率产品,考虑下垫面非均匀性对地表辐射的影响... 王伟 刘玲 申双和 邬定荣 杜军关键词:复杂地形 太阳辐射 分布式模型 数字高程模型(DEM) 文献传递 两种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定量关系的比较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14 2011年 加强绿化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UHI)效应,但植被降温规律如何,如何科学绿化一直模糊不清。以南京市ETM+影像为数据源,经ATCOR2模块大气校正后,提取了南京城区地表温度(LST)、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减化比值植被指数(RSR),基于实测值和同时相ASTER数据反演结果的双重验证,拟合了两种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的定量关系,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存在明显的UHI,城区水体和绿地为显著的低温区,除水体外,植被覆盖度高的区域地表温度明显低于植被稀少或无植被区;地表温度与NDVI呈显著线性负相关,与RSR呈显著幂函数负相关,后者的相关性高于前者;以RSR=3.2为界,此值之前,地表温度随着植被覆盖增加而锐减,此值之后,植被覆盖继续增加,地表温度却趋于恒定,呈现植被降温效应"饱和"现象;RSR能直接说明对于不同下垫面,增加相同的植被覆盖度其降温效果存在差异,而不进行土地利用分类,NDVI无法揭示此现象。 王伟 王伟 申双和 赵小艳关键词:地表温度 归一化植被指数 城市热岛 太湖水生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2018年 为了明确太湖不同生态区水生植被长势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利用MODIS传感器提供的NDVI数据,分析了太湖2000年—2015年NDVI的时间及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太湖水生植被NDVI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NDVI每年最小值出现在冬季,最大值出现在植被生长旺盛的8月或9月,其值可达0.35;太湖全湖NDVI多年平均值为0.1,最大值为0.14,出现在2007年。太湖NDVI的空间差异可将太湖划分为不同的植被类型区,太湖西北部(竺山湾和梅梁湾)NDVI最大值可达0.2,植被类型主要以浮游藻类为主,东太湖区域最大值超过0.6,主要以沉水植被为主;太湖不同区域植被动态特征对气象因子的响应也不尽相同,沉水植物生长与平均气温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浮游植物区的生长状况受平均风速影响较大。 张圳 张弥 张弥 肖薇 王伟 王伟 肖启涛关键词:太湖 NDVI 气象因子 减化比值植被指数在城市热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12年 以南京市ETM+影像为数据源,经嵌套于ERDAS IMAGINE9.1中的ATCOR2大气校正后,提取了南京城区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减化比值植被指数(reduced simple ratio,RSR),基于实测值和同时相AS-TER数据反演结果的双重验证,拟合了两种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的定量关系,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除水体外,植被覆盖度高的区域地表温度明显低于植被稀少或无植被区;地表温度与NDVI呈显著线性负相关,与RSR呈显著幂函数负相关,后者的相关性高于前者;当RSR小于3.2时,地表温度随植被覆盖增加而锐减,当RSR大于3.2时,植被覆盖继续增加,地表温度却趋于恒定,呈现植被降温效应"饱和"现象;对比比值植被指数(ratio vegetation index,RVI)应用结果发现,近红外和红光比值的线性拉伸是导致NDVI和RSR表征城市热环境效应存在差异的主因,还与短波红外对水分敏感和能真实反映植被冠层结构有关。中国6大城市热环境案例研究均表明,RSR能直接解释对于不同下垫面,增加相同的植被覆盖度其降温效果存在差异的现象,而不进行土地利用分类,NDVI则无法揭示此现象。 王伟 王伟 申双和 赵小艳关键词:归一化植被指数 城市热环境 地表温度 基于不同模型的大型湖泊水气界面气体传输速率估算 被引量:11 2018年 气体传输速率是湖泊水—气界面温室气体交换通量的重要驱动因子,但其估算具有不确定性.本研究选择3种不同的参数化方程估算大型(面积2400 km2)浅水(平均水深1.9 m)湖泊——太湖水—气界面的气体传输速率,探讨大型湖泊气体传输速率的控制因子和变化范围,为估算模型的选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气体传输速率的两个重要参数风应力和水体对流混合速率存在夜间高、白天低的变化特征,因此气体传输速率也存在夜间高、白天低的变化特征.总体上太湖气体传输速率主要由风力控制,可以通过风速函数估算得到.太湖水—气界面气体传输速率的年均值为1.27~1.46m/d.因气体传输速率存在空间变化,单一站点参数化的模型可能不适合其他区域湖泊水—气界面气体传输速率的估算,但湖泊的面积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预测因子. 肖启涛 张弥 胡正华 肖薇 王伟 王伟 刘寿东 段洪涛关键词:风应力 太湖 减化比值植被指数在城市热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城市热环境效应研究,传统上主要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指标来评估地表温度(LST)与植被覆盖的关系,本研究探讨了减化比值植被指数(RSR)在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关系中的适用性,比较了两种植被指数在表征城市热环境效... 王伟 申双和 赵小艳 杨沈斌关键词:归一化植被指数 城市热环境 地表温度 文献传递 面向应用气象学专业的科技英语课程建设研究 被引量:2 2016年 为了应对国家对扩大教育开放的要求和加强高校国际化办学的需要,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该文以应用气象学专业为例,探讨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引进英文原版教材,从讲解科研论文结构入手,训练学生的英文文献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水平,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培养国际化的应用气象学专业高级人才。 肖薇 王伟 张弥 赵小艳关键词:应用气象学 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