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 作品数:27 被引量:90H指数:6
- 相关作者:李凌石羽李盈李奕冯小丽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O104∶H4转运蛋白AatA单克隆抗体制备及鉴定
- 2017年
- 目的表达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O104∶H4的融合蛋白GST-Aat A,获得单克隆抗体。方法人工合成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O104∶H4的转运蛋白基因aat A,连接至p MDl8-T载体,转化E.coli DH5α,双酶切回收,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GEX-6P-1-GST-Aat A,测序鉴定后,转化E.Coli BL21,IPTG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目的蛋白的表达并纯化该重组蛋白。将纯化后的融合蛋白GST-Aat A免疫Balb/c小鼠,制备相应单克隆抗体;并对该单克隆抗体的纯度、亚型、效价、特异性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GST-Aat A能表达融合蛋白GST-Aat A;亲和层析纯化后融合蛋白GST-Aat A纯度达到95%,免疫小鼠后得到相应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结论成功制备出一株抗转运蛋白Aat A的单克隆抗体,该抗体为Ig G1亚型,特异性好,效价高,纯度可达97%。
- 邵娜李以圣王湘雨华颖万成松
- 关键词:抗体特异性
-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ORF5及其突变型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 2021年
- 目的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ORF5及其突变型基因进行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为进一步研究ORF5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MERS-CoV野生ORF5基因序列(KT036372),截短ORF5(ORF5△)基因序列(KT036373)以及融合ORF5(ORF5+)基因序列(KT036374)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质粒pEGFP-N1中,构建目的基因与EGFP融合表达质粒。采用定点突变技术在ORF5与EGFP之间添加终止密码或移码突变,并将ORF5、ORF5△、ORF5+蛋白126位、136位起始密码子突变为终止密码子。将测序正确的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Western blot检测相应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ORF5、ORF5△、ORF5+真核表达载体。ORF5与EGFP融合蛋白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强荧光,但Western blot仅能检出EGFP蛋白,未能检出完整的融合蛋白;当ORF5与EGFP之间加入终止密码或移码突变后,仍能够检出EGFP蛋白。ORF5△、ORF5+与EGFP融合蛋白成功表达,以EGFP为抗原,ORF5△、ORF5+可检出多种不同分子质量蛋白,126位终止后仍可检出多种不同分子质量蛋白,136位终止后ORF5△缺少1种目的蛋白。结论成功构建MERS-CoV野生、截短以及融合ORF5的真核表达质粒。野生ORF5蛋白表达机制复杂,该蛋白可能存在类似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IRES)的特殊功能。变异体ORF5的表达存在多个翻译起始位点,其作用机制及功能需进一步研究。
- 张世豪黄姗陈嘉仪高静蔡金泰杨秀文赵卫张宝
- 关键词: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 RITA协同替莫唑胺抑制人脑胶质瘤U87细胞的生长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p53靶向小分子RITA,替莫唑胺(TMZ)以及二者联用对人脑胶质瘤细胞U87的增殖、克隆形成和凋亡等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TS法分别检测0、1、5、10、20μmol/L的RITA、TMZ和半剂量的RITA+TMZ作用于U87细胞0、24、48、72 h的细胞增殖情况,计算增殖率和抑制率,金正均法进行药物联用效果评价;q RT-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p53和p21等肿瘤凋亡相关基因的m 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晶紫染色检测细胞克隆形成。结果 MTS结果显示,RITA对U87细胞抑制作用明显,且显著强于TMZ(72 h,4个浓度对比P=0.000),1~20μmol/L的RITA、TMZ作用72h抑制率分别为25.94%~41.38%、3.84%~8.20%;二者联用细胞抑制率高于RITA(P<0.01)、TMZ单用(P=0.000),抑制率为29.21%~52.11%,抑制作用更显著。金正均法计算q值,半剂量RITA和TMZ联合给药48 h后,浓度高于5μmol/L时q值均大于1.2,药物联用表现为协同效应;RITA和TMZ均能促进p53,p21和puma等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生长和克隆形成,且效果为RITA+TMZ>单用RITA>单用TMZ。结论 RITA可通过上调p53的表达发挥抑癌作用并提高人脑胶质瘤细胞对TMZ的敏感性,使二者联用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探索RITA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及与TMZ联用后药效提高机制提供了参考。
- 何小艳冯小丽宋鑫培曾焕超曹中栩肖维威张宝吴清华
- 关键词:人脑胶质瘤替莫唑胺肿瘤抑制
- MRI探究交叉韧带松紧度与髌股关节面损伤相关性的临床应用
- 2018年
- 目的探究交叉韧带松紧度与髌股关节面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分析个体交叉韧带长度的解剖差异对髌股关节面损伤的影响,为预防和诊治髌股关节面疾病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随机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110例膝关节MRI资料,磁共振矢状位上测量前、后交叉韧带长度A与B,测量前、后交叉韧带起止点距离La与Lb,计算交叉韧带松紧度M值;根据矢状位与冠状位上评判髌股关节面损伤程度0、Ⅰ、Ⅱ、Ⅲ与Ⅳ级并分别设5个组。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One-Way ANOVA方差分析与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究交叉韧带松紧度与髌股关节面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One-Way ANOVA方差分析得出各组M值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M值与髌股关节损伤程度间存在正相关性。结论交叉韧带松紧度与髌股关节面损伤存在相关性,随着M值越大,髌股关节面损伤程度越严重。
- 梁杰庄宁黄世嘉温思妮何晓恩陆维智刘成龙
- 关键词:交叉韧带磁共振成像
- 寨卡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近年来寨卡病毒肆虐,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由于寨卡病毒的血清学检测容易和其他黄病毒产生交叉反应,故急需建立特异有效的检测技术用于寨卡病毒病的防治和研究。本文介绍了寨卡病毒的特点,并对感染者不同检测样品的特性、核酸及免疫学检测...
- 覃直然陆维智赵卫
- 文献传递
- 埃博拉病毒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7年
-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是引起埃博拉病毒病(ebola hemorrhagic fever,EBHF)的病原体,属丝状病毒科。EBOV传染性强,致死率高;2014—2016年西非暴发埃博拉疫情共造成2.8万余人感染,1.1万余人死亡。早期、准确、灵敏的EBOV快速检测技术,可降低EBOV的传播风险。现从核酸检测及蛋白质检测技术两方面对EBOV快速检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李以圣万成松
- 关键词:埃博拉病毒
- 亚洲型寨卡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建立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分析亚洲型寨卡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建立亚洲型寨卡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方法通过分析亚洲型寨卡病毒全基因组核酸序列,选取亚洲型寨卡病毒的保守区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标准曲线并检测其特异性与敏感性。结果荧光定量PCR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引物和探针特异性良好,对非洲型寨卡病毒、Ⅰ~Ⅳ型登革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无交叉反应;同时灵敏度较高,可达3.415×10~0 copies/μL;构建了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3.227 3logX+38.79,相关系数R^2=1,扩增效率E=102%。结论建立了一种检测亚洲型寨卡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技术,可用于临床亚洲型寨卡病毒感染患者的病原分型、早期诊断及预防。
- 彭淑莹覃直然陈嘉雯余健海陆维智何晓恩朱利肖维威赵卫
- 关键词:实时荧光定量PCRTAQMAN探针
- 骨唾液酸蛋白对Caspase介导的RAW264.7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骨唾液酸蛋白(BSP)对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介导破骨细胞前体RAW264.7凋亡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培养破骨细胞前体RAW264.7,加信号通路相应抑制剂和(或)BSP处理后,用Caspase3/7/8/9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Caspase3/7/8/9的活性,用Co-IP检测Caspase-8与整和素ανβ3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结果:BSP处理后RAW264.7细胞的Caspase-3/8/9活性下降,显著抑制了RAW264.7细胞的凋亡;而Caspase-8活性与Caspase-3活性存在正相关关系;且Caspase-8与整合素αvβ3存在相互作用。结论:BSP对RAW264.7细胞的抗凋亡作用主要通过调节外源性细胞凋亡途径来实现,并且由Caspase-8引起的细胞凋亡可因BSP与αvβ3的相互结合而抑制。
- 张彦石羽刘思念李奕韩超李凌
- 关键词:骨唾液酸蛋白RAW264.7CASPASE凋亡
- ICU内获得性感染细菌谱及耐药分布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调查ICU内获得性感染细菌谱及耐药分布,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430例ICU患者的细菌培养阳性样本,分析其细菌谱及细菌耐药分布。结果 430份样本共培养出细菌78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3.4%。细菌检出标本以痰液为主(62.3%),其次为血液(14.2%)和尿液(10.7%);入住ICU第1周内的病原菌检出率达41.2%,43.3%的获得性细菌感染出现在入住第1周内。所检出的主要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23.6%)、铜绿假单胞菌(13.6%)、肺炎克雷伯菌(12.9%)、金黄色葡萄球菌(12.6%)、大肠埃希菌(8.1%)。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钠、头孢他啶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80%,对复方磺胺甲唑的耐药率为58.6%;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肺炎克雷伯菌对厄他培南、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达托霉素、万古霉素耐药率均为0;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耐药率较低。结论ICU内获得性感染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比例高且耐药率较高,应受到重视。
- 张婧郎欣月毛莹雪陈婷婷杨淑君赵卫
-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感染细菌耐药
- 翻转课堂在分子医学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被引量:12
- 2019年
- 本文以医科院校分子医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为例,针对分子医学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及特点,制定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计划;利用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库,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任务的布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知识、获取知识;开展课堂讨论、交流、答疑和小组协作研究课题式汇报,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并拓展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处理信息、主动探究创新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通过改革教学考核体系,有效监管学生自主学习状况,助力保障翻转课堂的实施。
- 肖维威张宝吴清华李凌赵卫
- 关键词:分子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