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俄文系

作品数:23 被引量:57H指数:4
相关作者:王艳卿张栋王文毓汪隽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文学
  • 6篇语言文字
  • 4篇文化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洛特曼
  • 4篇文化
  • 4篇符号学
  • 3篇文学
  • 3篇符号学视角
  • 2篇叙事
  • 2篇语言
  • 2篇神话
  • 2篇作家
  • 2篇文本
  • 2篇互动
  • 2篇俄语
  • 2篇翻译
  • 2篇茶道
  • 1篇单子
  • 1篇东西方文化交...
  • 1篇动词
  • 1篇对外文化交流
  • 1篇心理
  • 1篇心理意义

机构

  • 22篇武汉大学
  • 1篇俄罗斯科学院
  • 1篇文学院

作者

  • 7篇郑文东
  • 2篇王艳卿
  • 2篇王英佳
  • 1篇王训光
  • 1篇刘再起
  • 1篇毛志文
  • 1篇汪隽
  • 1篇王文毓
  • 1篇李红青
  • 1篇张栋

传媒

  • 7篇俄罗斯文艺
  • 3篇法国研究
  • 2篇中国俄语教学
  • 2篇文化软实力研...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西伯利亚研究
  • 1篇四川外语学院...
  • 1篇解放军外国语...
  • 1篇攀枝花学院学...
  • 1篇外国语文
  • 1篇“当代外国文...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语言与文化关系研究的力作——B.B.沃罗比约夫的《语言文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引量:9
2002年
B.B.沃罗比约夫的"语言文化学理论与方法"是俄罗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继语言国情学之后的又一门研究语言与文化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理论与方法论.一方面,它与文化学、语言国情学、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自己的理论与方法.<语言文化学理论与方法>的问世,为我国俄语界对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开辟了另一个层面.
王英佳
关键词:语言文化
论近代法、俄两国翻译的“适应本国口味”之风及其根源
2013年
近代法、俄两国翻译的"适应本国口味"之风曾盛行一时,而且两国之风相互影响。本文描述了法、俄两国翻译"适应本国口味"之风的表现,探讨此风盛行的原因,论述其影响,从翻译思想史的宏观层面来描述法、俄此风由盛而衰的历程,考察法、俄翻译思想从"适应本国口味"到"译文贴近原文"的发展规律。
毛志文
以色列俄语作家鲁宾娜长篇小说的浪漫化记忆隐喻
2023年
浪漫化记忆书写是当代以色列俄语作家吉娜·鲁宾娜长篇小说的显著特色,尤其是1996—2014年问世的十部作品,通过民俗化记忆机制构建出犹太移民的记忆地图,具有鲜明的后苏联浪漫主义特征。鲁宾娜借助浪漫派记忆机制生成两个主要的隐喻系统:早期创作借助浪漫派的记忆标志鹅毛笔、画笔等隐喻呈现创伤记忆的马赛克镶嵌形态和漫画形态,探讨“时间之伤”与“真伪历史”等问题;成熟时期借巴别塔、晨昏带、蜡版、阴影等隐喻探讨记忆本体与仿象之间的辩证关系,并通过匣与钥的符号揭示集体记忆的深层结构,探讨犹太族群精神状貌中的“囚禁与释放”命题。
李暖
作者的声音:俄罗斯文献文学中的“变革”——以阿列克谢耶维奇《切尔诺贝利的祈祷:未来纪事》为例被引量:2
2016年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她以文献文学作品最为著名,其作品已在19国出版。阿列克谢耶维奇对小人物感兴趣,关注的是渺小却因痛苦而变得伟大的人物。在她的作品中,他们讲述自己的小历史,进而展现大历史。在《切尔诺贝利的祈祷:未来纪事》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将收集到的每个核灾难受害者的不同声音绘成这次悲剧之后的令人震惊的真相,而作者的声音藏在自己书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思想和每一句话背后。俄罗斯文献文学经历了第四阶段的"变革"之后,以阿列克谢耶维奇为代表的文献文学作者在自己的作品创作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作者并不是媒介,也不是他人言语的记录者,而是对自己作品进行加工创作的真正作家。
张栋
灵魂世界的协奏:《红笑》叙事的心理意义
2002年
《红笑》(190 4 )是 19世纪俄国作家列·安德列耶夫的代表作品 ,它展现了一个被战争所蹂躏并摧残的 ,恐怖荒诞、疯狂暴戾的灵魂世界。作者循着泛心理主义的轨迹力图不断地靠近“心理真实”的思维空间 ,阐明了人类战争的“反人民”和“反历史”的主题 ;同时 ,作品通过各种象征意象结构召唤并颂扬理智与人性。
王艳卿
关键词:心理意义叙事安德列耶夫心理真实心理主义意象结构
俄汉翻译教材发展与动态被引量:6
2006年
本文以不同的历史时期为线索,对我国俄汉翻译教材的编写背景、整体特点及教学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历时研究,并展望了口译、变译两个急需和新的教学领域的发展趋势。
李红青
关键词:俄汉翻译
从两极互动结构到单子——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角观察被引量:1
2022年
本文考察了洛特曼提出的术语——单子,单子即两极互动的最小结构,离散型和浑成型这两大类文化符号构成各种层面的单子,形成同拓扑的关系,相互交织,生成文本的意义,同时也构成人类思维模式的特点。单子是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立足点,通过对单子的溯源,分析其智能性,探索其功能,进而对贯穿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基本思想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
郑文东林柯
关键词:洛特曼智能性
洛特曼学术思想的自然科学渊源被引量:3
2007年
本文透过对洛特曼学术思想方法论的研究,揭示洛特曼融合生物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拓扑学等自然科学方法,创建从宏观视角把握文化的文化符号学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衡量和比较不同文化的尺度。
郑文东
关键词:信息传递
“小人物”长廊中的后来者——列米佐夫小说《不知疲倦的铃鼓》中的人物形象
2020年
"小人物"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典型的人物形象系列之一。处于世纪之交的白银时代作家列米佐夫在"小人物"形象的创作手法上具有过渡性特点。本文以列米佐夫的中篇小说《不知疲倦的铃鼓》为例,探讨小说主人公的文学原型,借以展示作家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小人物"描写传统的继承,剖析主人公矛盾的双重人格和潜意识心理特征,发现作家对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矛盾意识和危机意识的吸收。
王璐瑶郑文东
关键词:文学原型双重人格
一条永不间断的“莫比乌斯带”——纳博科夫《天赋》的叙事结构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天赋》中主人公在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中的位移,形成该文本的情节。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之间形成多层级的对话,使文化文本的意义得以增生,对文本多重视角的阐释成为可能。《天赋》的结构如同一条"莫比乌斯带",主人公最终成为该文本的作者。从这一结构和主人公形象中可以窥见多元文化的复杂投影。
郑文东
关键词:莫比乌斯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