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海洋化学研究所

作品数:23 被引量:103H指数:6
相关作者:刘莲生宫海东林彩吴真真张安慧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生物学
  • 3篇理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4篇氧化氮
  • 4篇一氧化氮
  • 4篇赤潮
  • 3篇海-气通量
  • 3篇NO
  • 2篇乙烯
  • 2篇有机物
  • 2篇植物
  • 2篇内盐
  • 2篇微藻
  • 2篇微藻生长
  • 2篇近海
  • 2篇化学特征
  • 2篇黄渤海
  • 2篇降解
  • 2篇海气
  • 2篇海气通量
  • 2篇海域
  • 2篇二甲基硫
  • 2篇浮游植物

机构

  • 23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12篇张正斌
  • 11篇杨桂朋
  • 10篇刘春颖
  • 7篇刘莲生
  • 5篇邢磊
  • 4篇林彩
  • 4篇张洪海
  • 3篇陈岩
  • 3篇吴真真
  • 3篇宫海东
  • 3篇任春艳
  • 2篇张闯
  • 2篇何真
  • 2篇李建龙
  • 2篇皇华伟
  • 1篇郭博书
  • 1篇张安慧
  • 1篇孙峰
  • 1篇周立敏
  • 1篇张成

传媒

  • 8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中国科学(B...
  • 2篇青岛海洋大学...
  • 2篇海洋学报
  • 2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海洋科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珠江口及海南岛东南海域海水中氨基酸的分布及其对有机物降解指示的研究
2024年
于2021年8月对珠江口及海南岛东南海域海水中的总溶解态氨基酸(THAA)、溶解有机碳(DOC)、有机氮(TN)和叶绿素a(Chl a)的浓度及分布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调查站位海水中THAA的浓度范围为0.68~4.22μmol/L,平均浓度为(1.69±0.98)μmol/L,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趋势;垂直分布上,氨基酸浓度均呈现出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的特征。THAA浓度分布与天冬氨酸(Asp)/β-丙氨酸(β-Ala)和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γ-Aba)的比值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表明细菌活动对THAA的分布以及降解有重要影响。细菌源有机碳对DOC的贡献率约(13.04%±4.50%),呈现出近岸低于远岸、表层高于底层的特征。氨基酸中碳对有机碳的贡献率(THAA-C%)的分布趋势为近岸低于远海,说明近岸站位有机物降解程度更大。降解指数(DI)和活性指数(RI)也和THAA-C%呈现了相似的分布趋势,在调查海域的东部和珠江口近岸海域出现了高值区。垂直方向上,珠江口附近的S8-S14断面底层相对于表层降解因子的值更低,表明底层海水中的有机物降解程度更高,而海南岛东南海域表层降解因子低于底层,底层海水中有机物更新鲜。
朱晓乐陈岩杨桂朋
关键词:氨基酸溶解有机质珠江口
温度和pH变化对旋链角毛藻生长及释放二甲基硫化物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以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培养,研究了温度和pH变化对其生长周期内生物量及培养液中二甲基硫(DMS)和二甲巯基丙酸内盐(DMSP)含量的影响。设置的4组实验条件分别为pH=7.8,20℃、pH=7.8,25℃、pH=8.1,20℃和pH=8.1,25℃。实验结果表明,pH=8.1,20℃时,旋链角毛藻生长情况最佳,而pH=7.8,25℃时,旋链角毛藻生长情况最差。温度升高时藻密度、比生长率、DMS和DMSP浓度均有明显的降低,pH减小时四者略有降低。四组实验中旋链角毛藻单细胞释放DMS浓度的峰值(4.54×10-5,2.71×10-5,4.67×10-5,3.46×10-5μmol·cell-1)均出现于藻类生长的衰亡期。说明旋链角毛藻衰亡期细胞破裂会导致大量DMSP进入培养液中,进而降解生成DMS。
于海潮张洪海高旭旭杨桂朋
关键词:温度PH
海洋中挥发性卤代烃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20年
挥发性卤代烃(Volatile halocarbons,VHCs)是大气中一类重要的痕量温室气体和主要的臭氧层破坏者,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是大气中VHCs的重要源汇区,研究海洋中VHCs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于进一步了解海洋中的VHCs对未来全球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国内、外有关海洋中VHCs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VHCs在海洋中的来源和产生机制、它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归纳了VHCs在海洋中的迁移转化过程。针对目前缺乏对于海洋中VHCs的生物、非生物形成机制及其在海洋中迁移转化机制的具体过程的深入研究,以及有限航次的海洋中VHCs的浓度监测数据和源汇收支不平衡的问题,提出未来的研究需要加强海洋中VHCs的来源、生成机制、迁移转化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入探究,开展更系统的长时间尺度和空间维度上的全球海域中VHCs大数据监测,并完善海-气通量的计算方法,准确估算海洋中VHCs的源汇。
何真倪洁杨桂朋
关键词:挥发性卤代烃
高浓度NO对小新月菱形藻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以小新月菱形藻为实验对象,从化学角度研究了加入高浓度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一次性加入不同浓度NO时,1.4μmol/LNO对微藻生长有促进作用;7,14,28和42μmol/L的NO对微藻生长起抑制作用,并且NO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2)每天一次加入不同浓度NO时,1.4~42μmol/L的NO对微藻生长起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微藻生长周期缩短。藻的生长曲线由S型变成峰型;加入42μmol/LNO,在100h内完全抑制了微藻的生长。(3)通过进一步检测外加NO在藻液中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采用2种不同加入方式时,1.4μmol/L NO对藻生长分别起促进和抑制作用,这是由于NO的不断衰变造成的。
张正斌皇华伟刘春颖刘莲生
关键词:NO
氨基酸指示海洋中有机物降解行为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8年
氨基酸是海洋中重要的生源有机质,它在有机碳和有机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氨基酸作为海洋有机物中的活性组分,在有机物降解过程中会被异养细菌选择性的去除,是指示海洋中有机物降解程度的灵敏指示因子。本论文首先介绍了海水中氨基酸的分类,总结了溶解游离氨基酸(DFAA)、溶解结合氨基酸(DCAA)、颗粒氨基酸(PAA)和细菌标志物D-型氨基酸的来源及生物学活性。同时归纳了有机物降解过程中氨基酸变化可归结为选择性保存、产生或者富集细菌源的物质和细菌的转化三种机理。最后本文综述了基于氨基酸的6种降解因子:溶解态氨基酸(THAA)对有机碳或有机氮贡献率(THAA-C%或THAA-N%)、降解因子(degradation index)、活性因子(reactivity index)、个体氨基酸的D/L比值、天门冬氨酸/β-丙氨酸或谷氨酸/γ-氨基丁酸比值(Asp/β-Ala或Glu/γ-Aba)以及细菌源有机物的贡献率,它们各自的特点、适用的降解阶段以及具体的应用。
陈岩纪崇霄杨桂朋
关键词:氨基酸
秋季黄渤海C_2~C_5非甲烷烃海-气通量与大气反应活性被引量:2
2019年
分别运用吹扫捕集和三级低温预浓缩系统与气-质联用的方法,测定了2014年11月黄渤海表层海水和大气中主要的C_2~C_5非甲烷烃(NMHCs)的浓度,研究其分布特征及海-气通量,并评价了它们的大气化学反应活性.海水中乙烷、丙烷、异丁烷、正丁烷、乙烯、丙烯、1-丁烯、异丁烯和异戊二烯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53.0, 49.4, 26.4, 29.2, 186, 62.7, 35.6, 89.9, 42.4pmol/L.大气中乙烷、丙烷、异丁烷、正丁烷、乙烯、丙烯、1-丁烯、异丁烯和异戊二烯的体积分数平均值分别为0.043, 21, 0.36, 6.7, 7.5, 0.71, 0.12, 0.16, 0.085×10^(-9).大气中乙烷、丙烷、异丁烷、正丁烷、乙烯、丙烯、1-丁烯和异丁烯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均与异戊二烯没有相关性.海-气通量的计算结果表明,近岸陆架海域可能是大气中C_2~C_5NMHCs重要的源.通过计算C_2~C_5NMHCs的臭氧生成潜势和OH?消耗速率,表明乙烯、丙烯、丙烷和正丁烷是黄渤海大气C_2~C_5NMHCs的关键活性组分.
赵其然李建龙吴英璀张洪海姚庆祯姚庆祯
关键词:非甲烷烃反应活性海-气通量黄渤海
无机胶体和铁、铜离子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
2005年
选择无机胶体粒子Fe(OH) 3 胶体、伊利石胶体及其与金属铁和铜 ,对中肋骨条藻进行了培养实验。结果表明 :在培养介质中加入Fe(OH) 3 胶体后 ,在低添加量时可通过Fe(OH) 3 胶体提供满足微藻的生长所需的铁 ,从而提高其生长速度。但在较高添加量时 (>0 .5mg/L) ,由于胶体物质的吸附特性 ,微藻的生长受到抑制。Fe(OH) 3 对中肋骨条藻的最佳的添加量在 0 .2 5~ 0 .5 0mg/L之间。中肋骨条藻在加入伊利石胶体液时 ,微藻的生长均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伊利石胶体对培养介质中铁离子和铜离子浓度的调节控制作用 ,可直接影响到中肋骨条藻的生长。
刘春颖张正斌张成林彩任春艳
关键词:金属中肋骨条藻
中国近岸部分海域海水中金属络合配位体浓度的研究被引量:17
2005年
采用阳极溶出伏安法对黄河口、青岛近海、大亚湾和南海海域海水中的金属络合配位体的浓度进行了测定,同时探讨了其分布规律与相关参量的关系.结果发现:南海海域海水中的金属络合配体的浓度稍高于其他3个海域,且都明显高于大洋水的浓度;在微表层存在富集现象;在垂直分布上表层最大,然后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在底层有较大值;各海域配位体的性质呈复杂性;铜的络合配位体浓度大于镉和铅;总的来说与世界其他海域的分布规律是一致的.同时发现铜络合配位体浓度与BOD(生化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DOC(溶解有机碳)及黏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刘春颖张正斌张安慧郭博书宫海东刘莲生
一氧化氮在浮游植物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6年
对一氧化氮在浮游植物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了一氧化氮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探讨了浮游植物中一氧化氮的产生机制,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提出展望。
张正斌李培峰刘春颖
关键词:一氧化氮浮游植物
冬季和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一氧化碳的分布、海-气通量和微生物消耗的研究
2023年
海洋是大气中一氧化碳(CO)的重要来源,河口区域在调节气候活性气体收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研究长江口作为典型河口在全球海洋CO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地位,并进一步了解河口区域海水和大气中CO浓度的变化情况。本文基于2021年冬季和夏季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现场调查,对该海域CO分布、海-气通量和微生物消耗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季和夏季调查海域大气中CO的体积分数平均值分别为(530.39±120.40)×10^(-9)和(416.91±102.01)×10^(-9),大气中CO含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受光照强度和陆源输入有机物的影响,夏季表层海水中CO的浓度平均值[(4.52±2.13)nmol/L]显著高于冬季[(1.30±0.79)nmol/L];相应地,夏季海—气通量平均值[0.95μmol/(m^(2)·d)]亦显著高于冬季[0.10μmol/(m^(2)·d)]。冬季的微生物消耗速率常数(kbio)的平均值[(0.46±0.31)/h]明显高于夏季[(0.26±0.07)/h],其空间分布差异不大。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河口区域在全球海洋CO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地位。
杨晨张婧杨桂朋
关键词:一氧化碳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