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音乐学院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3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音乐
  • 2篇旋律
  • 2篇和声
  • 1篇调式
  • 1篇独奏
  • 1篇独奏曲
  • 1篇性学
  • 1篇旋律风格
  • 1篇旋律构成
  • 1篇学科
  • 1篇摇篮
  • 1篇摇篮曲
  • 1篇音阶
  • 1篇音乐创作
  • 1篇音乐体系
  • 1篇音乐学
  • 1篇院校
  • 1篇中国传统音乐
  • 1篇声音
  • 1篇提琴

机构

  • 4篇中国音乐学院

作者

  • 3篇樊祖荫

传媒

  • 4篇音乐研究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综合调式性七声音阶的理论及其创作实践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综合调式性七声音阶”的称谓是黎英海先生于1959年提出来的。他在《汉族调式及其和声》第四章一开始即写道:“综合调式性七声音阶的特征是:在旋律构成中表现为七声内综合两个甚至三个不同宫的五声音阶,这时‘间音’具有另一‘宫’的五声音阶音的意义,但是它又不是‘转调’,而只是带有调发展的因素,这种独特的旋律法广泛地存在于民间音乐特别是戏曲音乐中,非常值得注意。”
樊祖荫
关键词:七声音阶《汉族调式及其和声》五声音阶旋律构成
对马思聪和声技法的研究及认识被引量:4
2017年
青年时期的马思聪在法国巴黎学习小提琴与作曲,由于较少接触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因此他自认为其早期音乐创作无论是旋律还是和声均缺少民族风格。1935年他以广东海丰县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了小提琴独奏曲《摇篮曲》,从而开始探寻和使用与旋律风格既相适应又相拓展的和声手法。他的探寻是全方位的,从和声结构的多样化到调式、调性的扩展处理,从富有特色的织体构成到突出色彩功能的和声进行,都做了有成效的创造性运用。
樊祖荫
关键词:和声技法小提琴独奏曲民族民间音乐音乐创作旋律风格《摇篮曲》
中国传统音乐体系性学科研究的范本--袁静芳《乐种学》述评被引量:1
2016年
袁静芳教授的专著《乐种学》,早在1999年7月由华乐出版社刚出版时即由作者送给了我。十余年来,几经通读,每每给我以新的启示;作者在该领域通古博今的知识面、掌握材料的丰富、建立学科架构的全面而深邃的思考、研究方法上既多样又有创见的运用等方面,均令人钦佩。全书内容极为丰富,包括了与乐种有关的方方面面,下面仅谈几点学习体会及其认识,以求教于袁教授和各位专家。
樊祖荫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乐种范本性学
崇多元·跨学科·重实践——对四所院校民族音乐学课程设置的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由于担任民族音乐学课程的教学,笔者越来越多地体会到国内在此课程设置中的问题,并由此关注到欧美院校相关课程设置的模式与应用。
齐琨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课程设置院校跨学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