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学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
- 作品数:31 被引量:106H指数:4
-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法治文化的兴起及其文明转型意义
- 2016年
- 法治文化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基础上的,以限制政府权力为手段价值,以保障公民权利和实现社会正义为目的价值的社会文化体系。法治和法治文化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的蔚然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必然性根源。法治文化是同在中华大地上运行了数千年之久的人治文化迥然相异的两种话语体系,无论其存在基础、目的价值,还是实现手段都是中国传统文明中陌生和欠缺的东西。建设和弘扬作为人类普遍善的法治文化,对于中国具有深刻的文明再造和转型意义。中国人的自由、幸福、秩序、尊严将在法治文化践行和与此相伴的文明转型中得到实现。
- 刘进田王岚
- 关键词:法治文化公民权利文明转型
- 精神生活治理逻辑的价值实践——人类精神生活公共性福祉超越市场逻辑的人学认知
- 2016年
- 优良、健康的精神生活秩序在现代性社会中的生成,所遭遇和面向的是一个治理主体深刻转型与变迁所构建的复杂化精神格局。遵从精神生活治理主体的价值性本位及在当代社会中适宜性表达的正当性逻辑,彰显精神生活治理理性的公共性精神福祉,从人之精神性生存之价值本体境界处,重视与反思"人之精神生活生存权利共享与共生"的合理性存在方式及价值实践,就必须引入治理思维,从精神生活治理的维度引导中国社会走向人类精神生活公共性福祉的超越共享,探寻"精神生活治理逻辑的价值实践",真正意义回应"精神生活自我治理"的本质及精神生活自我更新实现的价值路径。在精神生活治理理性生态化培育实践中,深植一种基于公共性、现代性精神特质的人之"本体性安全"的精神生活价值规范。
- 王轩
-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探索者和实践者——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被引量:22
- 2021年
-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探索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所独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不同于已暴露弊端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亦有别于僵化的苏式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是延续中华文明优秀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先进成果,植根于党领导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两座高峰,是新民主主义文明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党探索和创造文明形态的路径,是通过中华民族解放和复兴而实现人类解放,通过民族文明创新实现人类文明创新,实现马克思向往的“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使中华文明面貌焕然一新,人类文明面貌亦将会由此焕然一新。
- 刘进田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文明国家人类社会
- 自然与人关系中的价值追求——以金岳霖哲学思想为中心被引量:1
- 2018年
- 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种关系的价值形态中,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幸福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形态,人对幸福价值的追求是人自我完成的首要部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金岳霖的哲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幸福价值追求的新内涵。首先,金岳霖区分了自然与纯粹的自然,自然是综合地说,纯粹的自然是分开地说;其次,自然与人合一的愿景是幸福价值追求的完满形态;最后,在自然与人关系中对价值的追求体现了价值即是人本身的观点。宇宙自然与道德伦理之间并非不可逾越,而是有天然的沟通桥梁,人性的充实与光大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追求中呈现。
- 郑毅
- 关键词:金岳霖
-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构成及时代意义被引量:19
- 2021年
-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是我国进入新时代、发展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建设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团结凝聚、统一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价值原则与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价值目标辩证统一的基础上,确立人民主体价值生成的基本向度,论证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价值动力是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历史性、实践性价值力量。彰显伟大建党精神的总体性、丰富性价值构成,创造攀登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价值高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价值支撑。
- 姚崇王轩
- 关键词:党建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 精神生活治理的现代境遇及文化价值逻辑——全球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及“治理型精神生活社会”的生成
- 2017年
- 全球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在现代生活世界的交互生成,建构了一个全球精神生活治理的现代境遇基础规范和复杂精神文化格局。遵从精神生活治理主体的价值本位及在现代社会中适宜性表达的正当性逻辑,彰显精神生活治理普遍性、共同性实践意义福祉,从全球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所建构的'中心—边缘'式文化价值资本逻辑的主导中,认真反思其所具有的文化精神生活、霸权逻辑对精神生活治理主体生成的阻滞,进而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实践结构对人的生存安全性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整体性意义的重新建构,在多元文化差异共生逻辑基础之上,形成对于精神生活治理的体系、结构、价值相互多元交往的生存安全架构,奠基精神生活治理文化价值选择及创新发展的规范基础,其深刻意义在于形成了'治理型精神生活社会'。
- 王轩
- 四十载精研佛教哲学的思想结晶——读赖永海先生近著《佛法真义》
- 2021年
- 作为当代重要的中国佛教哲学家,赖永海先生在中国哲学尤其是佛教哲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及所作出的贡献是令人瞩目的。他先后出版了《中国佛性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再版)、《佛学与儒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再版)、《中国佛教文化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再版)等著作,并领衔主编过中国大陆第一部《中国佛教百科全书》(1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以及全球首部《中国佛教通史》(15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 张浩
- 关键词:佛教哲学
- 中国乐制中的人类共同价值
- 2023年
- 音乐体现了人类对共同价值的追求,中国古代乐制在乐律、乐德、礼乐三个方面为人类共同价值创辟典范。中国乐制追求极致的纯净与崇高,体现共同价值的趋同,揭示了人类对共同崇高价值的追求和向往;乐德具有明确的历史传承,并用于教化人民,推广于外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礼乐中的正义价值具备绝对公平和相对公平双重向度,符合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关系说和五行说,是实现共同幸福价值的工具。纯净、德性、秩序分别对应崇高、幸福、正义,在中国音乐中凝聚着人类美好的价值愿景。中国乐制最早从全人类的高度和共同价值的角度构建文化形态,体现了中国智慧的创造性和中华文明的优越性。
- 郑毅
- 关键词:乐律礼乐
- 《尼各马可伦理学》的价值维度
- 2020年
- 哈特曼并不认为价值伦理学是继德性伦理学、功利主义伦理学、规范伦理学等之后才出现的新伦理学类型,因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已经是高度发展了的“质料的价值伦理学”;它是对以康德为典范的伦理学的改造。这种改造体现在,凸显“我应该做什么”这一现代伦理学的课题只有在价值论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比康德的形式主义论证更好的解决。因此,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需要从“我应该做什么”推进到更基础的“什么是有价值的”。这一观点是哈特曼在1921年《伦理学》里提出的,但在这篇文章中才作了专门的处理。哈特曼的主要论点是:(1)在有关伦理要求的观念性品格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之间并没有实质的不同;(2)相对于柏拉图的“理念善”,亚里士多德提出“属人的善”,并用适度学说来论述多种多样的具体德性,从而实现伦理善原则的差异化;(3)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相关者”(περι`τι`)概念。由此每一种德性与特定的境遇类型之间存在着固定的归类关系。这样,亚里士多德伦理学通过“相关者”将实在的被给予世界和向人提出的观念性要求联系起来。当然其中也涉及“选择”和“自愿”等学说;(4)“相关者”学说很好地回应了价值相对主义问题。
- 尼古拉·哈特曼赵精兵(译)杨俊英(校)
- 关键词:伦理要求伦理德性
- 乡贤回归:传统之根与现代之源的互嵌与共融被引量:2
- 2021年
- 安康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以问题为导向,以乡贤嵌入、权力下沉、流程再造为机制,通过对乡村文化建设内生主体、治理能力、治理机制、价值观念的培育,解决村域视野下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主体缺失、基层组织“悬浮”、供给与需求“两张皮”、重器轻道等偏失,为欠发达地区村域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借鉴。
- 刘亚玲纪砚耘
- 关键词:乡村治理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