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
- 作品数:25 被引量:36H指数:3
- 相关作者:李果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 视觉文化与符号力量——中国当代艺术与政治的关系被引量:4
- 2016年
- 书法和具象艺术作为中国艺术最重要的两种形式,它们与政治权力具有内在关联。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这两种艺术形式以身体为符号中介,形成了艺术与政治之间的逻辑关联;在新中国初期,书法和具象艺术以符号的象征性特征把政治权力的实施融入到政治宣传画这一艺术形式中;在西方艺术影响下,以徐冰和马堡中为代表的当代中国艺术家,重新回到中国传统艺术与政治关联这一路径,以书法语言和具象艺术对政治权力进行符号象征,将艺术与权力的运作连接起来以构造完善的社会形态。视觉文化中的中国艺术以特有的符号象征,将美学与现实的政治权力紧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与西方美学截然不同的特点。
- 柯蒂斯.卡特杨一博
- 关键词:书法艺术具象艺术
- 萨特综合现象学与辩证法的努力及其评析
- 2019年
- 现象学和辩证法融合的可能性及方式,是关系到哲学内在统一性的重大问题。萨特的基本经验是,自在和自为的非实体化、以包容了意识的实践作为“事情本身”、以活动和体验作为将外在的“多”转化为内在的“一”的方式。但是由于自我反思的不彻底以及急于追求理论的彻底性,他仍保留了二元论和过多的概念思辨,对现象学和辩证法以及它们的综合都造成了损害。
- 张立达
- 关键词:萨特现象学辩证法
- 弹幕文化自由困境的哲学反思被引量:7
- 2019年
- 弹幕文化得以兴盛的重要原因是它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对自由的渴求;但它在进一步丰富人的生活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弹幕所具有的信息碎片化特点,使得人在以弹幕视频为对象的活动中迷失自身,无法得到客观的自我意义的确证;人们纷纷进入虚拟世界中反抗来自现实生活的规训,沉溺于主观任意自由的个人无法摆脱自身的“再沉沦”。克服这一困境,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反思与批判人本身的行为活动,以此来获得现实人的生存意义。
- 张立达唐诗茹
- 电视相亲节目流行的哲学解释与反思被引量:3
- 2013年
- 相亲节目流行的主要原因是现代性背景下人们生存意义的迷茫、焦虑与渴求,它既体现着人们对生存意义的积极追求,同时又造成了更深层的自欺。驱除自欺,必须依靠对人之生存矛盾的必然性、绝对性的自觉意识。
- 张立达
- 关键词:相亲节目对象化自欺
- 社会制度的人性化转型与环境崩解被引量:2
- 2016年
- 顾名思义,"环境悬崖"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处于危险边缘,若人类继续目前的行为方式,则人类及其环境便将坠入深渊绝境。"环境悬崖"作为一诗意的表达,可用来概括我们的处境,激发人们投入环保的热情;但若被当作科学的表达,则有失精确性。科学的"环境悬崖"观可被理解为"环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或"经济增长对自然环境依赖程度"的陡然降低。这种前瞻式的"环境悬崖"观虽可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但其是否可能本身值得怀疑。然而,无论如何理解,我们的环境形势确实非常严峻,它正趋于"崩解"。环境趋于崩解的根源,一般认为是"人类中心论",而对应之道便是"生态中心论"或"弱意义人类中心论"。但无论"生态中心论"还是"弱意义人类中心论",都与"人类中心论"有共享的前提:以人类的利益和福祉为目标,都不足以阻遏环境崩解之势。实际上,当今环境趋于崩解的根源在于量化、物化的效果论思想以及以之为据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此,阻遏环境崩解,需要我们摆脱效果论立场,去另寻资源,促进以其为根据的社会转型。阻遏环境崩解,一靠技术进步,二靠制度创新。技术进步由于其天然的局限,无法根本阻遏环境崩解;而建立在尊重和善待一切存在者本性基础上的,能使一切存在者各得其所各遂其性的制度创新,以及因此向"敞开的社会"的转型,将成为阻遏环境崩解的必然选择。
- 周恩荣
- 关键词:社会制度人性化功利主义资本主义
- 论中国审美经济的理论建构被引量:1
- 2015年
- 审美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正逐步兴起,正处于理论建构的阶段,而目前这一理论建构的任务则主要是由哲学家、美学家主导的。中国审美经济的理论来源主要基于生活美学,主张审美经济是以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为审美生产和消费的基础。但是中国审美经济理论正逐步走向一种经济目的论和工具主义,通过对西方审美经济理论建构逻辑的分析,以及对审美表现价值、审美劳动和审美资本文化属性等理论的借鉴,将有利于建构中国审美经济的理论体系。
- 杨一博
- 关键词:生活美学
- 论历史事实的概念及其理论误区——关于重建客观史学理论基础的反思被引量:8
- 2014年
- 历史事实概念是史学理论的关键概念,在国内史学界引发了许多反思。历史事实分层问题的讨论试图协调客观史学与历史相对主义的冲突,但这种分层就"历史事实"一词是自身悖谬的。贝克尔等人混淆了历史故事与历史事实,脱离前提混用了融贯论与历史意义论,并将历史认识个体主体化导致了历史相对主义。实证史学的目标并非再现历史事件,而仅仅是确立历史事实,并由此构成一个新的文本化的历史世界。在事实概念方面,陈嘉映的解说忽视了事件与事实在根本上是异质的,不能将后者视为对前者的"截取"。客观史学历史事实观念的重建,必须彻底放弃符合论和意识哲学,将历史事实视为指向确定性的对历史世界的文本重建,而不是直接作为论证和叙事的材料。
- 卓立
- 关键词:历史事实历史故事历史编撰
- 论意义的定义——兼论对自由与实践之本质的再理解被引量:2
- 2016年
- 对意义的追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通过定义才能深刻理解意义。它可以定义为人在无根据性和不确定性中建立的自我规定性。这绝非鼓吹人可以随心所欲,而是以矛盾性作为人、意义、自由和实践的本质特性,将自我反思、自我批判作为解决人之生存矛盾,建立自我规定性的根本途径。这样,通过对矛盾的揭示才能深刻理解事物,并且突破哲学思辨的抽象性,敞开对现实反思和批判的空间。同时,将自我反思及批判作为人和意义的本质内涵,为人在实践中自我负责的态度奠定哲学根据。
- 张立达
- 关键词:自我反思
- 为生命美学补“历史性”——生命美学视野下的德国古典美学
- 2016年
- 生命美学以超主客对立、超理性主义作为其主要的理论特征,但其在与实践美学的理论交集中,这些特征遭到了质疑和批判。实质上,这些质疑与批判的逻辑源头是孤立地将生命作为生命美学的核心,忽视了生命与美学的内在历史关联。生命对于美学不是一种逻辑的在先,生命美学不是指美学对生命的关照。与之相反,生命是美学发展历程中所呈现的一种理论契机。从这一视野出发,可以将生命美学与德国古典美学关联起来,其不仅赋予了德国古典美学新的理论关照,也可使生命美学获得新的理论增长点。
- 杨一博
- 关键词:生命美学实践美学德国古典美学理性主义
- 格物致知及其心性论意涵被引量:2
- 2014年
- 《大学》开篇言“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通常称之为“三纲领”),后文又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常称之为“八条目”),“八条目”是对“三纲领”的进一步展开,而“三纲八目”最终的实践工夫则落实在“格物致知”,所以理解《大学》的关键即在“格物致知”。
- 董卫国
- 关键词:心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