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危敏

作品数:11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肝移植
  • 6篇术后
  • 3篇移植术
  • 3篇移植术后
  • 3篇肝移植术
  • 3篇肝移植术后
  • 2篇乙型
  • 2篇再感染
  • 2篇凝血
  • 2篇肌酸酐
  • 2篇肝炎
  • 2篇肝炎病毒
  • 2篇肝移植患者
  • 2篇病毒
  • 1篇胆红素
  • 1篇调节性
  • 1篇多器官功能
  • 1篇多器官功能障...
  • 1篇多器官功能障...
  • 1篇多器官功能障...

机构

  • 1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1篇危敏
  • 9篇李敏如
  • 9篇易慧敏
  • 8篇安玉玲
  • 7篇蔡常洁
  • 5篇陈规划
  • 5篇魏绪霞
  • 4篇易述红
  • 2篇吕海金
  • 2篇熊亮
  • 2篇易小猛
  • 1篇陆敏强
  • 1篇陈艳
  • 1篇童荔
  • 1篇傅斌生
  • 1篇黄正宇
  • 1篇刘剑戎

传媒

  • 3篇中华肝脏外科...
  • 2篇器官移植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年份

  • 4篇2013
  • 2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移植术后应用利奈唑胺对血小板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应用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评价其发生血小板减少的风险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在本院肝移植中心行肝移植的患者85例,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利奈唑胺组和万古霉素组,以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第5天、第7天、治疗结束以及治疗结束后第7天等6个时间点,分别从临床特征、血小板计数、发生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累计发生率、临床疗效和细菌学检查结果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平均血小板数量无减少的趋势,利奈唑胺组用药前及治疗结束后血小板计数分别为(71.25±11.01)×109/L和(86.74±11.60)×109/L;万古霉素组用药前及治疗结束后分别为(62.0±19.11)×109/L和(85.2±12.73)×109/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前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累计发生率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奈唑胺组2.3%,万古霉素组2.5%),其中利奈唑胺组45%的患者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或增加,万古霉素组47%的患者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或增加。通过临床疗效及细菌学疗效对比,利奈唑胺组和万古霉素组的有效性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其中临床疗效的有效率分别为90.9%和92.5%,细菌学疗效的有效率分别为91.8%和92.8%。结论与万古霉素相比,在肝移植术后发生革兰阳性球菌的患者中使用利奈唑胺并不会引起血小板的减少,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与万古霉素相似。
童荔魏绪霞李敏如易慧敏安玉玲危敏蔡常洁
关键词:肝移植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血小板减少症
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影响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3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行肝移植的300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患者术后有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AKI组93例,其中男83例,女10例;年龄24~72岁,中位年龄48岁;非AKI组207例,其中男183例,女24例;年龄20~75岁,中位年龄48岁。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及AKI组不同分期患者的病死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钠(MELD-Na)评分、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冷缺血时间、无肝期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后有否发生脓毒症等临床参数的差异,并进一步比较AKI组中不同分期患者临床参数的差异。正态分布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AKI组患者的住院期间病死率为12%(11/93),非AKI组为5%(10/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6,P<0.05)。AKI组患者肾损伤危险期、肾损伤期、急性肾衰竭期的病死率分别为3%(1/39)、15%(5/33)、33%(7/21),病死率呈逐渐上升趋势(χ2=10.806,P<0.05)。AKI的发生与术前ALB、Scr、GFR、MELD-Na评分,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有关(t=-11.7,t=7.88,t=-4.37,Z=7.1,Z=10.0,t=3.89;P<0.05)。AKI组术后脓毒症发生率为22%(20/93),非AKI组为13%(27/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7,P<0.05)。AKI组患者急性肾衰竭的发生与术前Scr、GFR、MELD-Na评分和术中出血、输血量有关(F=18.31,F=7.03,H=22.49,H=6.58,H=8.68;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AKI患者的病死率高,其发生与术前ALB、肾功能、MELD-Na评分和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有关,应加强围手术期监测,预防AKI的发生。
吕海金易述红陈艳易小猛魏绪霞安玉玲危敏李敏如陈规划易慧敏
关键词:肝移植急性肾损伤肾机能不全肌酸酐
危重病人术中术后DIC的预防及应对方案被引量:2
2010年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可使许多疾病演进过程复杂化,危重病人发生手术创伤时尤甚。此时血栓形成与出血常同时存在,使临床医师面临两难境地,病死率极高。因此对于外科危重病人,预防重于治疗。预防的重点在于减少危重病人DIC发生的高危因素,如:当术中术后需要输血时,要采取"鸡尾酒式的输血方式",即输血成分需合理搭配;并给予适当抗炎治疗。此外还应积极纠正低体温、酸中毒、大出血、感染、血液瘀滞等情况。一旦发生DIC,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适当输注血液制品,酌情使用肝素;并发脓毒血症时,还可使用抗凝血酶或活化蛋白C等;慎用抗纤溶药。
蔡常洁危敏
关键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危重病人
合并脓毒症的肝移植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分析
李敏如危敏易慧敏
核苷类似物联合HBIG干预下肝移植后HBV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在核苷类似物联合低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干预下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40例因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行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即开始给予核苷类似物控制病情,术中和术后均给予核苷类似物联合低剂量HBIG的预防方案。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监测患者的HBV再感染发生率、存活率及预后,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术前2周HBVDNA水平、HbeAg水平、YMDD变异以及术后免疫抑制剂和核苷类似物使用情况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1的变量纳入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术后HBV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34(1例患者术后发生HBV再感染33例,再感染率为9.7%,再感染时间为术后(8.4±13.2)个月(2-49个月),术后1、3、5年再感染率分别为7.0%、10%、13%。33例患者HBV再感染后均停用HBIG,并调整核苷类似物的用量,除3例HBVDNA定量为3log10~5log10拷贝/ml外,其余均控制在3log10拷贝/ml以下。340例患者术后1、3、5年存活率分别为89%、83%和82%,其中HBV再感染者分别为94%,87%,81%,未再感染者分别为89%,82%,82%,Log—rank检验显示HBV再感染对患者长期存活率无明显影响(P=0.828)。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原发病为原发性肝癌(P=0.035)、HBVDNA定量〉5log10拷贝/ml(P〈0.001)是发生HBV再感染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原发性肝癌复发后HBV再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未复发者,分别为27.9%和8.7%(P=0.001)。结论原发病为原发性肝癌及术前HBV DNA〉5log10拷贝/ml是影响HBV再感染的高危因素。在核苷类似物联合HBIG预防方案的干预下,HBV再感染对预后影响不大。
李敏如易述红蔡常洁陆敏强易慧敏安玉玲危敏陈规划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
高容量血液滤过在肝移植术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在肝移植术后因严重感染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分析2003年12月至2008年12月肝移植术后因感染引起MODS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超滤率是否大于35 mL.kg-1.h-1分为HVHF组(49例)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组(25例)。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24、48、72 h APACHⅡ评分、电解质、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各项指标,以及临床转归。分别对组内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以及两组间各时间点之间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HVHF组患者,APACHⅡ评分、乳酸、肌酐、心率、多巴胺用量、气道平均压和气道峰压、氧合指数等指标在治疗后24、48、72 h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CVVH组患者,APACHⅡ评分、乳酸、气道平均压和气道峰压值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心率、多巴胺用量和氧合指数虽较前有所改善,但程度均不如HVHF组(P<0.05)。HVHF组病死率为59.2%(29/49),CVVH组为84.0%(21/25),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1)。【结论】HVHF通过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为其他治疗创造有利条件,有助于提高肝移植术后危重患者的生存率。
李敏如黄正宇蔡常洁易慧敏安玉玲危敏陈规划
关键词:连续性血液净化肝移植高容量血液滤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肝移植术后原发性肝癌复发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关系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原发性肝癌复发与HBV再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2004年1月-200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因乙型肝炎相关性终末期肝病行肝移植手术并长期随访的34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被列入肝移植等待名单后给予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术中和术后均给予核苷(酸)类似物联合低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进行预防.术后定期随访并监测患者HBV再感染的发生率及生存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术后HBV再感染的危险因素.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率分析,对HBV再感染危险因素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对HBV再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复发的时间进行Spearma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340例患者术后发生HBV再感染33例,术后1、3、5年再感染率分别为7%、10%、13%.HBV再感染的时间为1~21个月,中位数为5个月.原发病为原发性肝癌(风险比为2.98;95%可信区间为1.08~8.25,P<0.05)、术前HBV DNA载量>5log10拷贝/ml(风险比为3.99;95%可信区间为1.85~8.62,P<0.01)是发生HBV再感染的危险因素.原发性肝癌复发者HBV再感染发生率高于未复发者,分别为27.9%和8.7%(风险比为4.58; 95%可信区间为1.88~11.12;P<0.01).12例患者肝移植术后发生HBV再感染和原发性肝癌复发,两者的复发时间具有相关性(r=0.583,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原发性肝癌复发是HBV再感染的危险因素.
李敏如易述红蔡常洁易慧敏安玉玲危敏陈规划
关键词:肝移植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的主要临床检验指标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的主要临床检验指标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3月至2013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诊治的26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结局分为好转组与未好转组。好转组20例,年龄18~30岁,中位年龄25岁;未好转组6例,年龄20~29岁,中位年龄24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观察两组患者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24 h外周静脉血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肌酐(Scr)、空腹血糖(FPG)和动脉血乳酸(Lac)等主要临床检验指标的差异。两组患者主要临床检验指标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好转组转入ICU 24 h TB、PTA、Scr、FPG、Lac分别为(193±99)μmol/L、(48±17)%、(114±84)μmol/L、(5.7±2.9)mmol/L、(2.8±1.0)mmol/L,未好转组分别为(259±119)μmol/L、(37±14)%、(161±79)μmol/L、(4.7±2.6)mmol/L、(3.9±1.5)mmol/L,两组患者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78,8.231,-11.913,7.541,-10.032;P<0.05)。结论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TB、PTA、Scr、FPG、Lac等主要临床检验指标异常,预后差者其异常更为明显。
魏绪霞易小猛吕海金熊亮刘剑戎李敏如安玉玲危敏易慧敏
关键词:妊娠脂肪肝胆红素凝血酶原肌酸酐乳酸
外科围手术期休克患者应用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的安全性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HES)130/0.4在外科围手术期休克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279例围手术期休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患者发生休克48 h内有否应用6%HES 130/0.4,将患者分为HES组和白蛋白组。HES组患者168例,其中男109例,女59例;年龄(64±17)岁。白蛋白组患者111例,其中男72例,女39例;年龄(63±16)岁。所有患者进入外科ICU立即给予积极抗休克治疗。HES组患者以静脉输注6%HES 130/0.4作为主要补充的胶体液,白蛋白组以人血白蛋白作为主要补充的胶体液。观察两组患者病死率、急性肾损伤、新发的其他器官功能衰竭及皮肤不良事件的情况。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HES组病死率为17.9%(30/168),白蛋白组病死率为17.1%(19/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1,P>0.05)。HES组患者中肾损伤危险期者占54.8%(92/168),肾损伤期者占34.5%(58/168),肾衰竭期者占10.7%(18/168);白蛋白组中分别占55.0%(61/111)、35.1%(39/111)、9.9%(11/1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98,1.82,1.04;P>0.05)。HES组中11.3%(19/168)患者需行肾脏替代治疗,白蛋白组相应为8.1%(9/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3,P<0.05)。HES组呼吸系统及血液系统衰竭发生率分别为26.8%(45/168)、5.4%(9/168),白蛋白组分别为25.2%(28/111)、5.4%(6/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2.30;P>0.05)。HES组的心血管系统衰竭发生率为36.3%(61/168),比白蛋白组的39.6%(44/111)明显降低,而肝衰竭发生率为2.4%(4/168),比白蛋白组的1.8%(2/111)明显升高(χ2=43.71,17.25;P<0.05)。两组患者的皮肤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皮疹、瘙痒。HES组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8/168),白蛋白组为4.5%(5/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8,P>0.05)
危敏易述红傅斌生李敏如安玉玲熊亮易慧敏
关键词:羟乙基淀粉130休克外科安全性肝功能衰竭
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用于监测肝移植患者术后感染的价值
2010年
目的评价髓样细胞触发受体(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TREM)-1用于监测肝移植术后感染的价值。方法 27例肝移植术后患者按临床转归分为非感染组(11例)、感染好转组(8例)和感染非好转组(8例)。比较三组在转入ICU48h内以及感染好转组和感染非好转组感染后48h内的外周血TREM-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乳酸水平变化。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或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来研究TREM-1与另两种指标的相关性,对有相关的指标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求出各指标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三组的TREM-1、TNF-α、乳酸组间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表达水平为感染非好转组>感染好转组>非感染组。感染好转组与感染非好转组的外周血TREM-1水平在发生感染前呈上升趋势,前组幅度平缓,后者升幅较大,且感染好转组外周血TREM-1水平于感染24h(高峰)后下降,而感染非好转组则持续升高。TREM-1与TNF-α、乳酸水平均呈正相关(均为P<0.01)。三项指标之中,TREM-1灵敏度、特异度较高。结论监测转入ICU48h内的TREM-1水平可对肝移植术后患者的感染情况起到预警作用,TREM-1表达水平与肝移植术后患者感染的严重程度一致,可预测病情转归。
魏绪霞危敏蔡常洁
关键词: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肝移植肿瘤坏死因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