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东燕
- 作品数:14 被引量:147H指数:6
- 供职机构:德州学院农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灌溉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7
- 2011年
- 研究了大田条件下灌溉量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灌溉量,0~2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呈先降后升又降的趋势.0~8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而80~2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随灌溉量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向深层运移加剧,在成熟期,0~8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降低,120~2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升高,并在120~14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出现高峰.灌溉量不变,施氮量由210 kg·hm-2增加到300 kg·hm-2,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0~200 cm各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升高.随灌溉量的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先增加后降低,以全生育期灌溉量为60 mm的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增加施氮量,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显著提高.本试验中,施氮量为210 kg.hm-2、两次灌溉总量为60 mm的处理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和收获指数均较高,且土壤硝态氮损失少,是较合理的水氮运筹模式.
- 姜东燕于振文许振柱
- 关键词:小麦灌溉量施氮量土壤硝态氮
- 水氮互作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7
- 2007年
-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水氮互作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影响了氮肥的作用,在不同灌溉量的水分条件下,氮肥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水分和氮素配合不仅有利于提高产量,也有利于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率。
- 姜东燕于振文
- 关键词:冬小麦水分利用率
- 不同灌溉量对冬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研究在池栽试验条件下,不同灌溉量对冬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籽粒产量的影响。[方法]试验在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农场进行,选取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0为试验材料。在拔节和开花期进行不同的灌溉量处理,于开花期测定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结果]随灌溉量的增加,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Fm、Fv、Fv/Fm、Fv/Fo增加,Fo降低,说明灌水有利于叶片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减缓叶片的光抑制程度和衰老进程。[结论]2次灌溉总量为60 mm(每次灌30 mm)的籽粒产量最高,为最佳灌溉量。
- 姜东燕于振文
- 关键词:冬小麦灌溉量叶绿素荧光籽粒产量
- 灌水量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18
- 2006年
- 以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灌水量的增加,群体逐渐增大,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增加;在灌水量达到90 mm时,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最高,而超过90 mm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降低;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灌水量达到120 mm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下降。
- 姜东燕于振文张玉芳
- 关键词:灌水量小麦水分利用效率
- 鼠尾草的人工栽培及市场开发被引量:3
- 2008年
- 姜东燕
- 关键词:鼠尾草人工栽培药用植物阿拉伯人食品调料年需求量
- 土壤水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61
- 2007年
- 本文综述了土壤水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土壤水分既影响小麦产量,也影响其籽粒品质;土壤水分缺少能够影响器官发育,使叶面积减小,叶绿素含量降低,群体叶片光合性能下降。土壤水分缺少还使开花后的光合产物减少,造成灌浆物质不足,原贮存在营养器官中的物质向籽粒的运转速度加快,贮存物质在粒重中的比例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粒重和产量的降低。同时,土壤水分也影响小麦品质,主要表现在蛋白质和淀粉上。
- 姜东燕于振文
- 关键词:土壤水分小麦
- 香草植物的栽植技术
- 2008年
- 姜东燕
- 关键词:香草植物地中海沿岸园艺产业中枢神经
- 灌溉量和施氮量对小麦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 本文研究了灌溉量和施氮量对小麦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如下:
1.灌溉量和施氮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0-40cm土壤贮水量受灌溉量和降水的影响变化较大,是相对活跃的层次;全生育期未浇水处理WO,在各生育期O-40...
- 姜东燕
- 关键词:小麦种植灌溉量施氮量碳氮代谢
- 文献传递
- 俄罗斯饲料菜的栽培技术及利用价值被引量:5
- 2007年
- 姜东燕刘斌
- 关键词:俄罗斯饲料菜栽培繁殖聚合草营养价值
- 不同药物对黄瓜菌核病的防治试验被引量:2
- 2008年
- 黄瓜菌核病已经成为制约其生长发育的严重病害。在黄瓜种植区,每年因菌核病大约减产30%,严重地块减产50%以上,最严重者甚至全田死亡。特别是随着冬季蔬菜大棚生产面积的不断扩大,大棚中高温、高湿的小气候环境,更进一步促进了菌核病的发生,在许多地区黄瓜菌核病已经成为限制黄瓜产量的主要因素。试验立足于分析治理黄瓜菌核病的最佳药物种类、最佳用药时期及有效使用浓度,了解其防治效果,为黄瓜种植区菌核病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 姜东燕
- 关键词:黄瓜菌核病病情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