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曾书燚

曾书燚

作品数:19 被引量:114H指数:6
供职机构: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玉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动脉
  • 7篇桡动脉
  • 5篇介入
  • 4篇中国南方人群
  • 4篇介入治疗
  • 3篇心病
  • 3篇桡动脉路径
  • 3篇细胞
  • 3篇内径
  • 3篇经桡动脉
  • 3篇冠心病
  • 3篇冠心病介入
  • 3篇尺动脉
  • 2篇动脉介入治疗
  • 2篇心肌
  • 2篇心绞痛
  • 2篇心绞痛患者
  • 2篇心力衰竭
  • 2篇心脏
  • 2篇心脏病

机构

  • 9篇广西医科大学...
  • 6篇玉林市第一人...
  • 3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19篇曾书燚
  • 10篇李浪
  • 8篇钟继明
  • 7篇陆永光
  • 4篇唐尔闻
  • 4篇巫相宏
  • 4篇梁祥文
  • 4篇陈伟
  • 3篇王正东
  • 3篇徐戈
  • 3篇苏强
  • 3篇陈妍梅
  • 3篇林智海
  • 2篇李平
  • 2篇陈坚
  • 2篇谢文超
  • 1篇文宏
  • 1篇曾志羽
  • 1篇黄凯
  • 1篇黄伟强

传媒

  • 2篇介入放射学杂...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第十五届全国...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7篇2011
  • 2篇2010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波立维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对CK、CK-MB、cTnT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波立维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对肌酸激酶(CK)、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T(c Tn 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波立维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波立维联合通心络胶囊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CK、CK-MB、c Tn T的水平。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2.3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K、CK-MB、c Tn 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的CK、CK-MB、c Tn 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立维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黎艺毅梁祥文曾书燚钟丽球
关键词: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波立维通心络胶囊
微小核糖核酸155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CD4+T淋巴细胞的调控作用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155(miRNA-155)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调控作用,从而阐明miRNA-155在UAP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住院的UAP患者21例,同时以疑似不典型冠心病症状而冠脉造影正常的住院患者1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miRNA-155表达水平,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表达水平。免疫磁珠法分选10例UAP患者外周血CIM+T淋巴细胞,将分离的细胞分为对照组、miRNA-155组和miRNA-155抑制物组。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干预后,流式细胞术检测辅助性T细胞Th1和Th2数量,实时定量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IFN-γ受体α(interferon gamma receptor alpha,IFN-γRα)、T细胞表达T盒(T—box expressed in T cells,T—bet)、GATA结合蛋白3(GATA—binding protein3,GATA-3)的mRNA及蛋白表达,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IFN-γ、IL-4的表达。结果UAP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miRNA-155与血清IFN-γ表达较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miRNA-155的表达与血清IFN-1呈显著正相关(r=0.842,P〈0.01)。与对照组比较,体外培养CD4+T淋巴细胞miRNA-155组Th1数量、T—betmRNA及蛋白、培养液上清IFN-^y表达显著增加,IFN-γRα蛋白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h2数量、GATA-3、IFN-γRα的mRNA、GATA-3蛋白表达及培养液上清IL-4无明显改变(均P〉0.05);miRNA-155抑制物可有效地阻断miRNA-155的上述作用。结论miRNA-155主要通过影响Thl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参与对CIM+T淋巴细胞的调控,在UAP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陆永光李浪陈妍梅钟继明曾书燚
关键词:微小核糖核酸淋巴细胞不稳定性心绞痛
替罗非班对冠脉无复流患者内皮微粒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患者循环血中内皮微粒(EMPs)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将行PCI治疗后发生无复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52例分为替罗非班组(n=26)和硝酸甘油组(n=26),以32例未发生无复流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于PCI前、PCI后即刻和PCI后48h采集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患者血浆EMPs水平,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sICAM-1水平。结果:发生无复流患者循环血中EMPs和sI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在治疗后48h,替罗非班组EMPs和sICAM-1水平均明显低于硝酸甘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MPs和sICAM-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s=0.654,P=0.004)。结论:替罗非班可明显降低PCI后无复流患者EMPs和sICAM-1水平,改善无复流。EMPs对反映PCI后无复流患者冠脉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和损伤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陆永光文宏曾书燚钟继明苏强
关键词:替罗非班无复流内皮微粒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中国南方人群桡动脉路径的特点和变异及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李浪曾志羽唐尔闻巫相宏钟继明曾书燚陈伟黄伟强
该项目属“广西科技攻关与新产品试制项目”,于2008年下达,项目名称: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在中国南方人群的临床应用研究,合同编号:桂科攻0816004-7。该项目是国内首个通过最直接和准确可靠的桡动脉路径血管...
关键词: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脏病
下壁导联室性早搏R/S波比值与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室性早搏的特点,了解下壁导联室性早搏R/S波比值与CHF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在心血管内科住院的CHF经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70例患者完善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根据下壁导联室性早搏的R/S波比值分为R/S≥1组(n=85)和R/S<1组(n=85),随访1年,比较两组的主要终点事件(死亡)及次要终点事件[心力衰竭(心衰)再住院]的情况。结果入组患者中共54例(31.76%)记录到至少1次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与R/S≥1组相比,R/S<1组NSVT发生率更高(40.00%vs 23.53%,χ^(2)=5.319,P=0.021)。出现主要终点事件的患者共31例(18.24%),进展性心衰死亡16例(51.61%),猝死8例(25.81%),原因不详7例(22.58%)。R/S≥1组死亡率低于R/S<1组(11.76%vs 24.71%,χ^(2)=4.774,P=0.029),患者生存期长于R/S<1组[(7.60±3.60)个月vs(5.62±2.89)个月,t=3.95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R/S波比值<1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0.306,95%CI(0.122~0.768),P=0.012],但在校正成对室早及NSVT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422,95%CI(0.174~1.024),P=0.057]。在次要终点事件方面,R/S≥1组心衰再住院率低于R/S<1组(34.12%vs 54.12%,χ^(2)=6.895,P=0.009),首次心衰至再住院间隔时间长于R/S<1组(P=0.04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R/S波比值<1是心衰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00,95%CI(1.434~5.865),P=0.003],且校正成对室早及NSVT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OR=2.386,95%CI(1.251~4.551),P=0.008]。结论 CHF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下壁导联室性早搏R/S波比值与其预后具有相关性,R/S<1或为其不良预后的预测因素,但需要综合考虑成对室性早搏及NSVT的影响。
曾春梅刘明曾书燚罗宇萍钟欣静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药物洗脱球囊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疗效比较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对比药物洗脱球囊(DEB)和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冠状动脉疾病支架植入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6例支架植入后ISR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紫杉醇DEB组(n=32)和紫杉醇DES组(n=44)。收集一般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记录术后1年患者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靶病变血运重建、靶血管血运重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 DEB组和DES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良好均衡性(P>0.05)。ISR发生在前降支较多(DEB组43.75%,DES组47.73%)。两组ISR靶血管类型类似(P>0.05)。两组裸金属支架(BMS)和DES植入术后ISR类型、ISR病变类型、再狭窄支架特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显示,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靶血管血运重建、靶病变血运重建及MA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无事件生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B治疗BMS或DES植入术后ISR安全可行,疗效不低于DES治疗。
曾书燚王正东陈坚李平谢文超林智海黎艺毅
关键词:药物洗脱支架支架内再狭窄安全性有效性
24小时尿蛋白、血压变异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关系
2023年
目的分析24 h尿蛋白定量(24 h-UTP)、血压变异性(BPV)与原发性高血压(EHT)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200例EH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降压治疗1个月,于治疗前检测患者24 h-UTP,检测血压并计算血压变异系数[收缩压变异系数(SCV)、舒张压变异系数(DCV)],治疗1个月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定睡眠质量并分组,分析治疗前24 h尿蛋白、血压变异系数与EHT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关系。结果EHT患者治疗前24 h-UTP为44.01(42.41,45.50)mg/24 h,SCV为11.53(10.87,12.22),DCV为7.75(7.38,8.10);治疗1个月PSQI评分为6.50(3.00,7.00)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4 h-UTP与PSQI评分呈负相关(r=-0.763,P<0.05);SCV、DCV分别与PSQI评分之间呈正相关(r=0.815、0.759,P<0.05);经1个月治疗,200例患者中发生睡眠障碍的患者有49例,发生率为24.50%;经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SCV(OR=1.580,P=0.021)、DCV(OR=1.592,P<0.001)、24 h-UTP(OR=1.403,P<0.001)高可能是EHT患者治疗后发生睡眠障碍的风险因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治疗前SCV、DCV、24 h-UTP分别预测EHT患者治疗后发生睡眠障碍风险的AUC分别为0.822(95%CI:0.757~0.888)、0.856(95%CI:0.783~0.928)、0.863(95%CI:0.787~0.938),预测价值均较理想。结论24 h-UTP、BPV与EHT患者睡眠质量有关,可能是患者治疗后发生睡眠障碍的风险因子,对预测患者治疗后发生睡眠障碍风险有一定价值。
曾书燚梁祥文林智海黎艺毅凌政王正东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睡眠障碍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对桡动脉远期影响及其主要因素被引量:11
2011年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对桡动脉远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对患者桡动脉血管壁及内径等远期的影响及其主要因素。
曾书燚李浪
关键词:经桡动脉介入治疗远期影响
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的发生及其预测因素被引量:51
2011年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的风险及其预测因素。方法入选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的患者1 020例,记录所有患者的病史资料及用药方案,均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测量桡动脉直径并记录动脉解剖异常情况,再行下一步的冠脉造影(CAG)或冠脉介入治疗(PCI)。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冠心病介入诊疗过程中桡动脉发生痉挛的影响。结果 209(20.5%)例患者发生桡动脉痉挛。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8,95%CI 2.5~5.8;P=0.001)、年龄(OR=0.68,95%CI 0.60~0.92;P=0.003)、吸烟(OR=2.3,95%CI 1.8~4.1;P=0.026)、桡动脉鞘置入时前臂疼痛(OR=3.0,95%CI 2.3~4.8;P=0.006)、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OR=4.7,95%CI 3.6~7.2;P=0.002)、桡动脉直径/身高比值(OR=5.2,95%CI 3.7~8.1;P=0.012)、桡动脉直径/导管外径比值(OR=5.8,95%CI 4.2~6.9;P=0.006)、导管交换次数(OR=2.3,95%CI 1.4~4.3;P=0.038)是桡动脉发生痉挛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过程中患者发生桡动脉痉挛事件较常见,女性、低龄、吸烟、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桡动脉直径/身高的比值低、桡动脉直径/导管外径的低比值、多次导管交换是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钟继明李浪陆永光曾书燚
关键词:血管痉挛桡动脉经桡动脉途径介入冠心病
生物可吸收涂层和永久涂层药物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Meta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背景: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和永久涂层药物支架均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由于支架架构、支架药物、药物载体上的差异,多个研究对两种支架疗效和安全性的比较结果不完全一致。目的:比较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和永久涂层药物支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结果,评价两类支架在疗效和安全性上的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1966-01/2010-07)、Embase(1980-01/2010-07)、Cochrane library(2010-07)、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0-01/2010-07)及相关参考文献,收集比较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与永久涂层药物支架的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的随机方法学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纳入10个对照研究,共纳入4391例患者,其中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组2429例,永久涂层药物支架组196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支架置入后6~12个月内心脏主要不良事件、靶血管血运重建、心脏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支架内再狭窄与永久涂层药物支架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明显小于永久涂层药物支架组(P<0.05)。提示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安全、有效,并不劣于永久涂层药物支架,且可能在减轻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后内膜过度增生方面更具优势。
陆永光李浪陈妍梅苏强钟继明曾书燚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META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