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有晶状体眼
  • 2篇植入
  • 2篇植入术
  • 2篇散光
  • 2篇散光型
  • 2篇人工晶状体
  • 2篇晶状体
  • 2篇晶状体眼
  • 2篇后房
  • 2篇后房型
  • 1篇偏瘫
  • 1篇偏瘫患者
  • 1篇人工晶状体植...
  • 1篇人工晶状体植...
  • 1篇自我
  • 1篇卒中
  • 1篇外科
  • 1篇外科学
  • 1篇临床效果观察
  • 1篇脑卒中

机构

  • 4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滁州市第一人...

作者

  • 4篇周苗苗
  • 3篇廖荣丰
  • 2篇黄兆敏
  • 1篇徐梅
  • 1篇赵凯
  • 1篇王娟

传媒

  • 2篇临床眼科杂志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1
  • 2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胶原性可植入性接触镜(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接受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142例,共269眼,根据术前等效球镜度(MRSE)将患者分为A(-6.00^-12.00D)、B(≥-12.00D)两组,平均MRSE为(-11.48±3.70)D。手术前后检查屈光度、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密度并进行对比分析。所有患者随访12~36个月。结果术后UCVA显著提高,术前BCVA≥0.5和≥1.0的比例分别为87.36%和25.28%;术后UCVA≥0.5和≥1.0的分别为95.91%和68.77%。B组的有效性指数、安全性指数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RSE与预期屈光度的差值在±0.50D内的为83.08%,在±1.00D内的为96.41%。手术前后的平均角膜内皮密度、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眼ICL取出,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最后1次随访,93.05%的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B组满意度高于A组。结论 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临床效果确切,特别适于无法选择角膜屈光手术者,其远期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黄兆敏廖荣丰周苗苗
后房型有晶状体眼散光型人工晶状体矫正高度复性近视散光的并发症观察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研究后房型有晶状体眼散光型人工晶状体(TICL)矫正高度近视散光的安全性。方法对27例(50只眼)高度近视散光患者行后房型有晶状体眼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近视-6.75~-23.0D,平均(-11.04±3.12)D。散光1.25~6.50D,平均(2.31±0.77)D。随访6~24个月,主要观察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前房、人工晶状体柱镜轴位和自身晶状体等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TICL旋转大于30°者1只眼占2%,TICL重新调整轴位。7只眼眼压一过性升高,经降眼压治疗,1周内恢复正常。1例(2只眼)眼压持续升高。1例双眼眩光。未发现晶状体混浊、色素性青光眼病例。结论 TICL作为一种前沿性屈光手术,风险小,并发症少,安全可逆,是目前临床上非常理想的矫正散光的新方法 。
周苗苗廖荣丰
关键词:并发症散光人工晶状体有晶状体眼
后房型有晶状体眼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散光的临床研究
2010年
目的研究后房型有晶状体眼散光型人工晶状体(TICL)植入术矫正散光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57例(100只眼)近视散光患者行后房型有晶状体眼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近视(-4.75~-23.0)D,平均(-11.23±3.92)D。散光(1.25~6.50)D,平均(2.61±0.92)D。随访6~24个月,主要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内皮计数、角膜曲率、眼压、前房、人工晶状体柱镜轴位和自身晶状体等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残余散光(0~2.5)D,平均(0.78±0.67)D,35只眼随访2年,散光度变化在0.5 D以内。95%眼裸眼视力(UCVA)和99%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达到或优于术前BCVA。术后3个月,TICL旋转大于30°占9.09%。3只眼眼压一过性升高,经降眼压治疗,1周内恢复正常。结论 TICL可提高患者视觉质量,矫正散光效果准确,可预测性强,并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
周苗苗廖荣丰黄兆敏许静
关键词:散光人工晶状体有晶状体眼
自我节律性引导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即刻影响
2024年
目的:观察自我节律性引导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即刻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2—8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并符合本次研究入组标准的20例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在节律引导前及自我节律性引导步行过程中,均使用意大利BTS公司的P-WALK平板压力测试系统进行数据采集。采集的参数指标包括:步速、步幅、步态周期、患侧预承重期、患侧单支撑期、患侧预摆动期、患侧摆动期。结果:与节律引导前步行比较,20例测试患者自我节律性引导步行患者步速、患侧步幅、健侧步幅均明显提高(P<0.05),患侧步态周期及健侧步态周期均明显缩短(P<0.05)。患侧预承重期和预摆动期占患侧步态周期比例均显著减小,患侧单支撑期和摆动期占患侧步态周期的比例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行自我节律性引导步行时,可以一定程度提高步速和步幅,同时偏瘫肢体的预承重期、预摆动期、单支撑期和摆动期占患侧步态周期比例均不同程度趋于正常。因此,脑卒中偏瘫患者在下肢步行康复训练过程中行自我节律性引导,可以改善步行功能及纠正偏瘫患者异常步态。
周苗苗赵凯徐梅杨梅王娟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