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照
- 作品数:43 被引量:231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中药复方抗纤抑癌方药物血清和LX-2CM共刺激对HepG2人肝癌细胞的影响
- 目的:从LX-2人肝星状细胞与HepG2肝癌细胞的关系出发,研究中药复方抗纤抑癌方药物血清和LX-2条件培养基共刺激对HepG2人肝癌细胞的影响.方法:LX-2细胞和HepG2细胞体外培养,应用LX-2条件培养基(LX-...
- 赵志敏杨先照刘方马贺成甘大楠叶永安
- 关键词:HEPG2人肝癌细胞
-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抗纤抑癌方干预肝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研究抗纤抑癌方对肝癌前病变大鼠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8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抗纤抑癌低、中、高剂量组及鳖甲软肝组。采用二乙基亚硝胺腹腔注射制备肝癌前病变模型,抗纤抑癌方进行干预,复方鳖甲软肝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ST-Pi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抗纤抑癌高剂量组GST-Pi阳性表达面积明显减少,染色减轻,MOD值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抗纤抑癌低、中、高剂量组及鳖甲软肝组PI3K、Akt mRNA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抗纤抑癌低、中、高剂量组PI3K、p-PI3K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或P<0.05),抗纤抑癌中、高剂量组p-Akt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鳖甲软肝组相比,抗纤抑癌高剂量组PI3K mRNA及p-PI3K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抗纤抑癌方可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抑制肝癌前病变。
- 李莹李莹叶永安李志国张露丹
- 关键词:肝癌前病变PI3KAKTGST-PI
- 大黄相关复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胆囊炎的Meta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系统评价大黄相关复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Fang、SinoMed、PubMed、Embase等数据库,对有关采用大黄相关复方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进行筛选,运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2项研究,合计4145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大黄实验组2101例,对照组2044例)。纳入的研究质量一般,Meta分析结果显示:大黄实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18,95%CI(1.15,1.21)];从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上看,与对照组相比,大黄实验组腹痛缓解时间短[MD=-2.20,95%CI(-2.87,-1.54)];退热时间短[MD=-1.55,95%CI(-2.04,-1.07)];恶心呕吐缓解时间短[MD=-3.08,95%CI(-3.65,-2.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大黄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小[RR=0.51,95%CI(0.31,0.85)];不同的主治偏向的大黄相关复方中,检验无异质性,但对急性胆囊炎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P<0.001)。结论:大黄相关复方能够明显提高急性胆囊炎临床有效率,缩短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各主治偏向之间无异质性。
- 胡蓝烁黄炫淳杨先照
-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 解毒活血方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炎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解毒活血方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结肠炎症的抑制作用及对肠道菌群组成、多样性和代谢功能的影响。方法8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每组20只。自由饮用3%葡聚糖硫酸钠溶液7天建立UC模型,造模成功后西药组以浓度为1.33 g/kg美沙拉秦灌肠剂灌肠,中药组以生药浓度为12.24 g/kg混悬液灌肠,模型组、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肠。干预14天后计算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测量结肠长度,观察结肠黏膜形态作黏膜损伤指数(colonic mucosa damage index,CMDI),结肠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行组织学损伤评分(colon histopathological score,CHS)。留取小鼠结肠内粪便,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粪便肠道菌群丰度、多样性及代谢功能的变化。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DAI升高(P<0.01)、结肠长度缩短(P<0.05),CMDI、CHS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及西药组DAI下降,结肠长度增加(P<0.05),中药组CMDI、CHS降低(P<0.05)。(2)经16S rRNA技术测序后共得到9628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包括11个门,109个属。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疣微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丰度>10%,为优势菌群。各组间菌群比较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llobaculum菌、Turicibacter菌、双歧杆菌、梭状芽孢杆菌、Mucispirillum菌、消化链球菌、萨特氏菌、肠球菌OTU升高(P<0.05,P<0.01),AKK菌、Arthromitus菌、乳杆菌OTU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双歧杆菌、AKK菌OTU升高(P<0.05,P<0.01),肠球菌、梭状芽孢杆菌、萨特氏菌OTU降低(P<0.05,P<0.01);中药组Turicibacter菌、双歧杆菌、AKK菌、Allobaculum菌OTU升高(P<0.05,P<0.01),肠球菌、乳杆菌、梭状芽孢杆菌、Mucispirillum菌、萨特氏菌OTU降低(P<0.05,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双歧杆菌、Turicibacter菌OTU升高(P<0
- 胡蓝烁杨先照王建云江海燕刘果刘元张雯思璎桀王新月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解毒活血方灌肠治疗肠道菌群小鼠模型
- 基于因子分析193例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证候特点研究
- 2024年
- 目的 研究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为此病的中医证候标准化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根据制定的中医证候信息调查表,选择符合大肠腺瘤性息肉诊断标准的病例200例,采用因子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中医证候特点研究。结果 剔除7例患者,最终纳入193例患者,因子分析得出脾虚湿阻证、大肠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脾虚气滞证4类证型。结论 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脾虚为本,湿热为标。病性证素为湿、热、气滞、气虚,病位证素为大肠、脾、肝。
- 茹淑瑛张福文李柏王龙华李蕊李娜杨先照
- 关键词:肠癖大肠腺瘤性息肉中医证候
- 抗纤抑癌方干预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观察抗纤抑癌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正化瘀组、抗纤抑癌组,每组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以二乙基亚硝胺腹腔注射诱导肝纤维化病变,每周1次,持续8周。同时每天分别以等剂量蒸馏水、扶正化瘀胶囊及抗纤抑癌颗粒的水溶剂灌胃给药。在第8周末取材,进行大鼠肝脏HE、Masson染色,α-SMA、Col I、Col III指标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抗纤抑癌方可降低α-SMA表达(P<0.01),减少抑制Col III的形成(P<0.01),在一定程度上抑制Col I的表达(P>0.05),并且抗纤抑癌组α-SMA表达量低于扶正化瘀组(P<0.05)。结论抗纤抑癌方可抑制HSC的活化,降低Col III的表达,减少细胞外基质的沉积,进而改善甚至逆转肝纤维化,但其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焦云涛杨先照刘蕊洁张鹏李莹叶永安
- 关键词:肝纤维化肝星状细胞
- 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研究
- 目的 探寻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为慢乙肝病情的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将600例慢乙肝门诊及住院患者根据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中医证型诊断标准辨证分为肝郁脾虚、肝胆湿热、肝...
- 茹淑瑛杨先照江锋李志国姜韩雪叶永安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
- 中医药防治肝癌前病变机制的探讨被引量:7
- 2011年
-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西医学尚无有效逆转或阻断肝癌前病变的药物或技术,而近年来国内外的多项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从发生癌变的各个阶段及各个层面对肝癌前病变实施干预,显示出中医药对肝癌前病变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但中医药防治肝癌前病变的具体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十分明确,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 杨先照江锋叶永安
- 关键词:肝癌癌前病变中医药防治
- 缺氧微环境与肝病发生发展的关系被引量:4
- 2020年
- 缺氧微环境是肝病的一种普遍现象,贯穿于肝病发生发展的始终。近年来对肝纤维化及肝细胞癌组织缺氧微环境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缺氧诱导因子是目前发现的最重要的缺氧应激因子。综述了肝脏及肝病的缺氧微环境特点,进一步探讨了缺氧诱导因子的过表达与肝细胞损伤、纤维化形成及肝细胞恶性转化的关系。
- 李志国杨先照李小科李小科王姗张梅张梅
- 关键词:肝疾病缺氧微环境缺氧诱导因子
- 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基于既往临床研究文献资料来分析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系统检索Pub 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5个电子数据库,纳入从建库至2016年9月有关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方药数据库,统计每味药物使用频次,同时对所有药物的功效、性、味进行分类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文献共118篇,涉及中药复方121首,药物204味,共计1356药次。研究中所涉及的204味药物中使用频数>30次的药物共11味,按频次排前5位的依次为黄芪、丹参、鳖甲、白术、柴胡。所涉及的204味药物按功效不同可分为19类,使用频率最高的前5位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药物累计使用频率达80.23%;而在所有药物的药性频数统计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3位依次为寒、温、平,寒性药物使用频率达37.75%;药味频数统计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3位依次为苦、甘、辛,苦味药物使用频率达32.40%。结论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总的治则是将扶正和祛邪相结合,在具体治法上,以益气健脾养阴为基础,辨证施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水祛湿和疏肝理气。
- 杨先照江锋茹淑瑛张鹏李莹张露丹叶永安
- 关键词:中医药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用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