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挺

作品数:16 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艺术

主题

  • 9篇手术
  • 6篇动脉瘤
  • 4篇外科
  • 4篇外科手术
  • 4篇显微手术
  • 3篇动脉
  • 3篇入路
  • 3篇手术治疗
  • 3篇颅内
  • 3篇颅内动脉
  • 3篇颅内动脉瘤
  • 2篇血管
  • 2篇源性
  • 2篇源性囊肿
  • 2篇诊治
  • 2篇诊治分析
  • 2篇切除
  • 2篇细胞
  • 2篇显微手术治疗
  • 2篇显微外科

机构

  • 16篇苏州大学

作者

  • 16篇陆挺
  • 11篇崔岗
  • 6篇周岱
  • 5篇张世明
  • 5篇彭思民
  • 4篇虞正权
  • 3篇李金泉
  • 3篇周焱峰
  • 3篇王中
  • 2篇高薇
  • 2篇朱巍巍
  • 2篇周幽心
  • 2篇王中
  • 2篇胡斌
  • 1篇孙青
  • 1篇黄亚波
  • 1篇周鹏
  • 1篇朱昀
  • 1篇陈罡
  • 1篇李震

传媒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江苏医药
  • 2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临床医学研究...
  • 1篇中华医学会神...
  • 1篇江苏省第十八...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RNA干扰SYF2基因对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SYF2基因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情况及对体外培养U87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SYF2在80例不同级别胶质瘤标本中表达情况.通过Kaplan-Mei...
崔岗杨理想陆挺李金泉高薇张健李兵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极重度狭窄被引量:23
2018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极重度狭窄(狭窄率95%~99%)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纳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0例颈动脉极重度狭窄患者,其中对14例患者行标准CEA,11例行补片式CEA,5例行外翻式CEA。术后1周行头颅CT或MRI检查观察是否有颅内出血或新发梗死灶;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CT血管成像(CTA)观察颈动脉血流是否通畅;复查CT灌注成像(CTP)观察病变侧脑血流量(CBF)和达峰时间(TTP)。对所有患者在术后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或CTA随访,观察有无再狭窄及新发卒中事件。 结果3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1周行CT或MRI检查均未见颅内出血和新发梗死灶;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CTA提示所有患者颈动脉血流通畅,无围手术期术侧颈动脉急性闭塞发生;复查CTP显示所有患者的病变侧CBF较术前增加[分别为(65.1±8.9)ml·100 g-1·min-1、(48.5±5.1)ml·100 g-1·min-1,P〈0.05],TTP较术前明显缩短[分别为(9.8±2.8)s、(13.4±1.6)s,P〈0.05]。术后30 d内,3例患者发生脑高灌注综合征,治疗后好转。无死亡病例。3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48个月,平均(20±12)个月。复查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或CTA,所有患者均无再狭窄及新发卒中事件。 结论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极重度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黄亚波周鹏陆挺顾俊怡韩庆东惠品晶颜艳红张世明王中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手术治疗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附九例报告)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 探讨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DACAA)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0月至2010年3月显微手术治疗DACAA 9例.术前Hunt-Hess分级0级1例,Ⅰ级2例,Ⅱ级4例,Ⅲ级1例,Ⅳ级1例.结果 9例DACAA经额纵裂入路成功夹闭动脉瘤11个,动脉瘤直径在3~30 mm之间,其中囊性动脉瘤9个,梭形动脉瘤1个,巨大动脉瘤1个;位于A2段2个,A3段8个,胼周动脉末梢段1个.2例为多发动脉瘤,1例合并动静脉畸形.1例梭形动脉瘤患者术后出现对侧肢体偏瘫,余治疗效果满意,无手术死亡,亦无其他并发症.按照GOS预后评分,8例恢复良好,1例重残.结论 通过术前3D-CTA和DSA等影像学诊断和准确手术定位,经额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夹闭DACAA效果满意.
朱巍巍张世明王中虞正权周幽心陆挺胡斌孙春明周岱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大脑前动脉显微外科手术
左侧脑室肠源性囊肿一例被引量:1
2008年
彭思民陆挺崔岗周岱
关键词:侧脑室扩张肠源性囊肿实性占位病变占位性病变阳性体征CT平扫
C_(1)~C_(2)椎管内外沟通神经鞘瘤显微手术的效果
2021年
目的分析寰椎(C_(1))~枢椎(C_(2))椎管内外沟通神经鞘瘤显微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8例C_(1)~C_(2)椎管内外沟通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Toyama分型:Ⅱa型7例,Ⅱb型4例,Ⅱc型4例,Ⅲa型3例。18例患者均在显微镜下手术切除,其中3例切除C_(1)半椎板,10例切除C_(1)全椎板,5例切除C_(1)和C_(2)半椎板,超声骨刀铣下椎板棘突复合体后采用连接片固定。结果18例肿瘤患者均获全切除,出院时15例(83.3%)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和头晕症状明显缓解,3例(16.7%)仍有上肢麻木症状。术后病理诊断均提示神经鞘瘤。随访3个月至3年,未见肿瘤残留及复发,亦未见脊柱畸形和失稳。结论C_(1)~C_(2)椎管内外沟通神经鞘瘤手术难度大,详细的术前资料、分型评估及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是诊治的关键。术中C_(1)半椎板切除术及椎板切除术对脊柱稳定性影响较小,一般无需行椎管内固定融合,但术后是否会发生脊柱失稳,需要更长期的随访。
王迪崔岗陆挺
关键词:寰椎枢椎
CTA模拟手术入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模拟手术人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价值。方法16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前在仅行CTA,未行DSA。利用CTA模拟手术入路,后处理采用容积成像(VR)技术,采集图像与术中所见相比较。结果16例动脉瘤病例仅在CTA图像资料的基础上均顺利完成动脉瘤夹闭术。CTA图像很好的模拟手术人路。依据CTA所模拟的手术人路影像均可顺利找到动脉瘤。CTA对颅内动脉瘤解剖结构、载流动脉、周围解剖标志等重要结构显示清晰,与术中所见高度一致,对术中辨认解剖结构有很大帮助。结论CTA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及其周围解剖结构,与术中所见高度一致。术前利用CTA模拟手术入路,可以为动脉瘤夹闭手术提供重要信息.
陆挺崔岗周焱峰彭思民
关键词:CT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外科手术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显微外科治疗
2008年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组织发生学,临床特点和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过影像学,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例位于左侧侧脑室,4例位于椎管内,其中骶尾部1例伴有骶骨脊柱裂。5例均经过显微外科全切除。结论中枢神经系统的肠源性囊肿属于良性瘤样病变,多见于椎管内,生长缓慢,病程长。临床表现与发生部位关系密切。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征性改变,难与其它囊肿鉴别,确诊需病理检查。手术切除囊壁是本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彭思民崔岗陆挺周岱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显微外科手术
显微手术治疗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DACAA)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0月—2010年3月间显微手术治疗DACAA9例。
朱巍巍张世明陆挺胡斌虞正权王中周岱
关键词:大脑前动脉动脉瘤显微手术
三维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136例。其中,行3D-CTA检查107例,行DSA检查53例,同时行DSA及3D-CTA检查24例。对比3D-CTA和DSA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其图像。结果136例中,确诊动脉瘤103例。3D-CTA的敏感度为97.4%,特异度为100%;DSA的敏感度为95.0%,特异度为100%,两者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显示瘤颈形态、宽度、载瘤动脉及瘤周骨性解剖标志等方面,3D-CTA明显优于DSA。结论3D-CTA能独立诊断颅内动脉瘤,对动脉瘤的形态可提供比DSA更为详尽的资料,给手术提供更多帮助。
陆挺崔岗彭思民周焱峰
关键词:三维CT血管成像颅内动脉瘤外科手术
颅内前循环巨大动脉瘤的个体化显微手术治疗(附22例报告)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探讨颅内前循环巨大动脉瘤的个体化显微手术治疗方案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6年5月间收治的经显微手术治疗的22例颅内前循环巨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破裂动脉瘤9例,未破裂动脉瘤13例。手术方式包括:直接夹闭5例,动脉瘤切开、瘤壁塑形12例,动脉瘤切除加脑血管重建2例,动脉瘤孤立术2例,颈内动脉颅外段结扎1例。采用Glasgow预后评分法(GOS)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出院时恢复良好、恢复正常生活的患者(GOS 5分)有14例,轻度病残(GOS 4分)5例,重度病残(GOS 3分)2例,死亡(GOS 1分)1例。21例生存患者术后随访3-118个月,平均随访(39±30)个月,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或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结果显示动脉瘤均消失。GOS评估恢复良好者17例,轻度残疾2例,重残1例,死亡1例。本组病例致死率为9.1%(2/22),致残率为13.6%(3/22)。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术中是否行微血管多普勒(MVD)监测有统计学意义(P=0.036),而年龄(P=1.324)、性别(P=2.346)、动脉瘤大小(P=0.856)、Hunt-Hess分级(P=0.196)、动脉瘤是否破裂(P=0.172)等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颅内前循环巨大动脉瘤患者的治疗需要详细的术前评估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术者的经验与技巧配合良好的术中监测是保证满意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的基础。
陆挺崔岗周岱张世明王中虞正权
关键词:显微手术手术技巧手术中监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