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篇独立性
  • 1篇眼震
  • 1篇依存
  • 1篇视觉控制
  • 1篇年龄
  • 1篇阈限
  • 1篇空间定向障碍
  • 1篇记忆
  • 1篇记忆测验
  • 1篇记忆特点
  • 1篇加速度
  • 1篇角加速度
  • 1篇飞行
  • 1篇飞行错觉
  • 1篇飞行人员
  • 1篇感觉阈
  • 1篇感觉阈限
  • 1篇半规管
  • 1篇测验
  • 1篇场依存

机构

  • 5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5篇任建军
  • 5篇皇甫恩
  • 4篇王小英
  • 3篇苗丹民
  • 2篇施旺红
  • 2篇刘宁
  • 1篇胡文东
  • 1篇游旭群

传媒

  • 2篇中华航空医学...
  • 1篇心理科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海军医学杂志

年份

  • 3篇1994
  • 2篇199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飞行人员的记忆特点被引量:1
1993年
作者探讨了飞行人员的记忆水平发展特点以及不同飞行职业记忆水平的差异.方法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临床记忆量表(甲套),集体测试男性飞行人员405例,年龄20~50岁.其中飞行员197例,飞行教员139例,领通射员69例.结果①5项分测验成绩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其中联想学习及人像特点联系回忆测验是反映飞行人员记忆年龄特点的较敏感指标.②飞行活动能提高和强化飞行人员的记忆水平,但其与年龄对记忆影响的交互作用有待深入研究.揭示作者所用测量工具在反映飞行职业的记忆特点上还有差距.③飞行员组与飞行教员组的5项分测验成绩基本无显著差异,但领通射人员组的成绩低于飞行员组,可能与年龄分布、职业要求、职业紧张度以及个人的成就动机强度等因素有关.
刘宁苗丹民皇甫恩王小英任建军
关键词:飞行人员记忆测验年龄
视动性眼震与视动性错觉关系的实验研究
1994年
30名军校学员,男性,在两种指导语(请集中注意力向前看;请注视正前方的红灯)下,经受了一系列视动阶跃刺激(5、10、15、20、30、40、60、80、100、120°/s)。用磁带机记录被试的视动性服震信号,同时记录被试报告的视动性错觉。视动性服震信号在7T17信号分析仪上进行脱机采样处理,错觉用模糊集途径进行量化。结果如下:①视动性眼震快相速度、慢相速度在刺激速度为5~60°/s内随刺激速度增加而增大,在60~120°/s内达到最大值并基本维持稳定,而视动性错觉在刺激速度为5~120°/s内随刺激速度增加呈直线上升;②在5~40°/s视动刺激下,当视动性眼震被抑制时,视动性错觉量明显增大。结果提示,机动性眼震与机动性错觉无因果关系,各自表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在低速度视动刺激下,机动性眼震减轻了视动性错觉。
施旺红皇甫恩王小英任建军苗丹民
关键词:视觉控制
飞行错觉水平评定方法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3
1994年
本文从飞行错觉发生的类型和频率出发,尝试对飞行员在实际飞行中所产生的错觉水平或空间定向能力做出基本的评定。本研究采用区间模糊统计的方法,对飞行错觉的类型(倾斜错觉、俯仰错觉、方位错觉、反旋转错觉和倒飞错觉)和频率(从无、偶尔、时有、经常、总是)做了经验的赋值工作,分别计算出了这些模糊概念(除从无外)的心理量表值和模糊度。同时我们认为,飞行错觉水平是频率与类型的函数,其数学表达式为:,并将这一表达式作为评定飞行员飞行错觉水平的基本模型。
游旭群刘宁任建军皇甫恩王荣根张建云叶万钧
关键词:飞行错觉
场依存性和独立性认知方式对视动错觉的影响被引量:1
1994年
视动性错觉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空间定向障碍,严重地危害着飞行安全。绝大多数正常飞行员都有过此种错觉的体会,但个体差异性较大。其发生机理仍然不清。且国内外仍缺乏有效的评估错觉的方法。本实验将模糊集模型方法答案引入视动错觉的研究,以探讨心理因素对视动觉的影响。实验中对100名男性军校学员进行了棒框测验,15名高分者和15名低分者分别作为场依存组和场独立组。每名被试者,随机给予一系列视动阶跃刺激(5,10,15,20,30,40,60,80,100,120deg/s),每个刺激持续20s。记录被试者视动错觉出现的潜伏期和错觉模糊量。研究结果表明:①场依存组被试者的错觉潜伏期长于场独立组,它与刺激速度呈幂函数关系,而场独立组潜伏期随刺激速度的增加呈直线下降;②在5~120deg/s范围内,两组被试者错觉量回归成两条直线,两直线回归系数无显著差异,而截距差别十分显著。因此,场依存性和独立性认知方式是视动错觉个体差异性的一种重要影响因素,它对军事飞行员的心理学选拔和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
施旺红皇甫恩任建军王小英
关键词:场依存性
不同角加速度负荷下半规管感觉阈限与眼震响应
1993年
笔者将模糊集多级评量方法及计算机信号处理技术应用于半规管感觉阈限与眼震响应研究。结果显示:8种给定角加速度水平(0.5~9Orad/s^2)下,测得10名健康男性被试者的半规管感觉阈限与眼震阈均有反比例函数规律递减的潜时效应——τs=17.97α^0.9557,τo=3.10α^-0.4594-1,两者所对应的瞬时角速度值有常数特征——ωs≈19rad/s,ωn≈3rad/s.且感觉阈与眼震阚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998,P<0.01)。基于模糊集理论的多级估量法,将半规管感觉阈限理解为“无”感觉类别过渡到“有”感觉类别可能性分布的临界点,该点表征在特定时刻上,感觉部分属于“无”,部分属于“有”,相应于似可觉又非可又的模糊经验特征,较满意地解决了半规管感觉的测量问题,为前庭性飞行错觉及空间定向障碍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任建军皇甫恩苗丹民王小英胡文东
关键词:感觉阈半规管眼震空间定向障碍角加速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