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晓峰

作品数:7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蛋白
  • 3篇缺血
  • 3篇卒中
  • 2篇淀粉样
  • 2篇淀粉样蛋白
  • 2篇血性
  • 2篇缺血性脑卒中
  • 2篇细胞
  • 2篇小胶质细胞
  • 2篇临床诊断价值
  • 2篇脑卒中
  • 2篇胶质
  • 2篇胶质细胞
  • 2篇Β淀粉样
  • 2篇Β淀粉样蛋白
  • 2篇VILI
  • 1篇蛋白诱导
  • 1篇凋亡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机构

  • 7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成都市第三人...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姜晓峰
  • 3篇赵建华
  • 2篇李玮
  • 2篇姚勇
  • 2篇刘晓丽
  • 2篇张杰文
  • 2篇葛继晖
  • 2篇孙长义
  • 2篇索爱琴
  • 2篇蔡军
  • 2篇贺显军
  • 2篇秦得营
  • 1篇高励
  • 1篇曾仲
  • 1篇罗祖明
  • 1篇张仲
  • 1篇郝玉曼
  • 1篇陈云霞
  • 1篇滑世轩
  • 1篇刘艳

传媒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VILIP-1在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价值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视锥蛋白样蛋白1(Visinin-like protein-1,VILIP-1)水平并探讨其早期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VILIP-1水平并进行诊断性能分析,研究对象为可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出现症状24 h内)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现症状72 h内)患者340例、健康体检者102例和具有血管危险因素的对照者98例。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S)组VILIP-1为9.8(1.9~14.2)μg/L,显著高于所有对照组(P<0.05)。VILIP-1在发病最初3 h内显著升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显示当诊断界值为0.5μg/L时,VILIP-1区别IS和其他对照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5%和71.5%,IS组与单独对照组鉴别时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诊断效能较强。结论 VILIP-1是早期诊断IS比较敏感和特异性的指标,方法易行,临床价值较高。
刘晓丽张秀芝蔡军孙长义滑世轩姜晓峰
关键词:血清学标志物缺血性脑卒中
脑干病变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最常见的浆细胞恶性肿瘤,其肿瘤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包括意义不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MGUS,或副球蛋白血症)、浆细胞瘤及浆细胞性白血病等。其特征为骨髓浆细胞异...
姜晓峰藏卫周姚勇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脑干脑炎病理机制
β淀粉样蛋白对原代小胶质细胞炎性作用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年龄相关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研究发现,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生成和清除的失衡,导致AB在脑实质内沉积,是AD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小胶质细胞能清除衰老、坏死的细胞碎片,是脑内重要的免疫细胞,AD发病与小胶质细胞的异常激活相关。
李玮索爱琴张杰文赵建华葛继晖秦得营贺显军姜晓峰
关键词:Β淀粉样蛋白小胶质细胞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AD发病机制炎性脑实质内
β 淀粉样蛋白诱导小胶质细胞的炎性上清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 研究β淀粉样蛋白诱导小胶质细胞的炎性上清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浓度为125 hmol/L的Aβ1-42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性上清干预神经元,检测Bcl-2、Caspase-3、PARP的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的情况.结果 炎性上清液干预组Caspase-3(14.2±1.8)、Bcl-2阳性细胞数(10.6±0.8)明显高于Aβ1-42干预组 (2.2±0.6,5.0±0.3)(P<0.01),吖啶橙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炎性上清液处理组与Aβ1-42直接干预组48 h和72 h凋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β1-42诱导小胶质细胞的炎性上清可以通过Caspase-3途径诱导神经元凋亡,小胶质细胞活化引起的慢性炎性过程是Aβ引起神经细胞凋亡的重要条件之一.
李玮索爱琴张杰文赵建华葛继晖秦得营贺显军姜晓峰
关键词:Β淀粉样蛋白凋亡小胶质细胞
局灶性缺血预处理对鼠脑NF-κB表达及其靶基因COX-2 mRNA转录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局灶脑缺血预处理对核因子-κB(NF-кB)及其靶基因环氧化酶(COX-2)mRNA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二者在诱导脑缺血耐受中的意义。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其中两组分别在2h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及22h再灌注前3d给予10min的缺血预处理(PC)或假手术(SS),对照组仅给予两次相隔3d的假手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多聚酶联反应(RT-PCR)技术比较各组NF-кB及COX-2的表达。结果预缺血组NF-кB的表达和COX-2的mRNA转录水平均低于缺血组(P<0.01)。结论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可有效抑制再次缺血后NF-кB的激活和COX-2的基因转录,NF-кB活化减少以及由此所致的COX-2表达下调可能是局灶性脑缺血发生耐受的分子机制之一。
郝玉曼罗祖明姜晓峰高励曾仲张仲刘艳
关键词:缺血耐受核因子-КB环氧化酶-2
VILIP-1和 NR2多肽联合检测在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和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 NMDA-R)裂解产物NR2多肽水平,并探讨其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可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出现症状24 h内)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IS,出现症状72 h内)患者340例、健康体检者102名、有血管危险因素的对照者98例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ELISA检测血清中VILIP-1和NR2多肽的水平。各组间VILIP-1和NR2多肽水平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差异分析,并对VILIP-1和NR2多肽水平进行组间的独立和联合诊断性能分析。结果 IS组血清中的VILIP-1和NR2多肽浓度分别为9.80(1.90~14.22)μg/L 和14.40(5.60~27.91)μ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VILIP-1:0.02(0.01~0.09),NR2:0.33(0.02~1.15),χ2=5.61、9.54,P<0.001]、血管高危因素组[VILIP-1:0.03(0.02~0.16),NR2:0.27(0.01~1.54),χ2=6.74、10.62,P<0.001]和非脑卒中组[VILIP-1:0.04(0.03~0.19),NR2:0.53(0.45~1.21),χ2=3.78、7.63,P<0.001]。 VILIP-1和NR2多肽浓度在发病的最初3 h内显著升高。 NR2多肽浓度在IS组明显高于出血性脑卒中组[0.47(0.23~1.32)μg/L],曲线下面积(AUC)为0.934,具有较强的诊断性能。 VILIP-1和NR2多肽联合检测区分IS与其他对照者时,AUC为0.974,显著高于单独检测VILIP-1(AUC=0.849)和NR2(AUC=0.862)的结果。结论 VILIP-1和NR2多肽是早期诊断IS比较敏感和特异的指标,二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IS患者早期的诊断率。(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469-472)
刘晓丽张秀芝孙长义蔡军姜晓峰
关键词:脑缺血卒中
低温治疗急性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观察低温治疗对急性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73例急性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在24h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区组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其随机纳入低温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低温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ZLJ-2000型颅脑降温抢救(监护)综合治疗仪进行全身体表低温治疗,使其直肠温度控制在32~35℃,持续降温时间5—7d;对照组对于出现高热的患者采用物理降温及药物治疗,保持其直肠温度在正常范围内。观察患者治疗后3个H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定。结果随访3个月,存活患者中低温治疗组预后良好者(9/17)多于对照组(5/19),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676,P〉0.05);低温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20/37(54.1%)]与对照组[17/36(47.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4l,P〉0.05)。结论低温治疗急性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安全可行,但并不能明显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
梁可可赵建华姚勇姜晓峰陈云霞
关键词:卒中大脑梗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