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虹明
- 作品数:28 被引量:76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HLA-DQA1,DQB1基因与特发性膜性肾病关联研究被引量:5
- 1996年
- 为探讨上海地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与HLA-Ⅱ类基因的关联,本研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SSO)探针杂交方法,对33例上海地区汉族IMN患者及70例同一地区 正常人作了HLA-DQA1、-DQB1位点的等位基因分型,并比较其基因频率。结果表明:IMN组DOA10101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RR=3.043,P=0.002,Pc-0.018)。DQB10604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高,而DQB10301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低,但统计学处理后差异均不显著(P<0.05,Pc>0.05),以上结果提示,1MN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遗传因素有关。
- 张薇陈楠董德长费虹明蒋伟宏
- 关键词:膜性肾病人类白细胞抗原病理学
- 我国汉族和彝族rRNA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被引量:1
- 1994年
- 人类rDNA顺序既包含保守性程度高的转录区,又有变异性较大的不转录间隔区。随着对rDNA结构的不断认识,发现对不转录间隔区特征的研究在分子群体遗传学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运用rDNA基因探针和Southern印迹法对我国汉族和彝族rRNA基因3'端不转录间隔区作多态性分析,RFLP特征揭示两个民族有广泛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
- 袁飒英蒋伟宏陆嫣费虹明陈仁彪
- 关键词:汉族彝族RFLPRRNA基因多态性
- 体外循环术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肌浆网Ca^(2+)调节蛋白mRNA表达
- 2000年
-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术中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肌浆网Ca2+调节蛋白mRNA表达。方法 实验用犬12只,主动脉阻断缺血60min、继之开放后再灌注60min,建立体外循环术中全心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模型。于主动脉阻断期间,分组以冷晶体液停跳液间断灌注(ICCC)或温血停跳液持续灌注(CWBC)做心肌保护。采用RTPCR技术,测定 SR Ca2+-ATP酶、钙螯合蛋白的mRNA水平,观察心输出量(CO)/左室收缩末期压(LVESP)两项心功能指标和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与缺血前比较,再灌注60min后:①ICCC组两种蛋白mRNA均显著上升(P<0.01),CWBC组无显著变化(P>0.05);②两组CO/ LVESP均显著下降(P<0.01),但组间比较,ICCC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③ICCC组心肌细胞出现超微结构破坏性改变,CWBC组超微结构保持良好。结论 体外循环术中心肌I-R损伤后早期,心肌细胞肌浆网Ca2+调节蛋白发生了损伤后的分子修复;这种修复可能与心肌损伤程度呈相关。
- 陈伟民朱洪生黄日太蒋为宏费虹明
-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
- 江苏籍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与HLA-DR基因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 1997年
- 为了探讨HLA-DR基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易感性中的作用,我们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顺序特异的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方法对江苏籍汉族SLE患者和正常对照组HLA-DR亚区作寡核苷酸分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患者组DR2基因频率明显升高(RR=3.33,P_C=2.42×10^(-3)),DR4基因频率则显著降低(RR=0.23,P_C=0.0126)。提示DR2或某个与DR2紧密连锁的其他基因可能是汉族SLE的易感基因,而DR4对SLE的发病有一定的保护性。
- 彭学标徐文严岳晓玉费虹明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HLA-DR聚合酶链反应
-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征与HLA-DR、DQ基因的相关研究被引量:3
- 1997年
-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顺序特异的寡核苷酸(PCR/SSO)探针杂交方法对HLA-DR、DQ亚区作DNA分型,分析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各种临床特征与HLA-DR、DQ基因的关联。结果发现汉族SLE中肾脏损害与DR2相关,而与DR4呈负相关。口、鼻腔粘膜溃疡与DR12相关,未发现SLE的其他临床特征与DR、DQ基因有关。发病年龄小于35a者,DR2、DQ6阳性率高,而DR3则多见于发病年龄大于35a者。提示对DR2阳性及发病年龄小于35a的SLE患者要谨防肾脏损害的发生,而DR4则对肾脏损害的发生有一定的保护性。
- 彭学标徐文严岳晓玉岳晓玉费虹明
-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
- 上海地区特发性膜性肾病与HLA单倍型关联的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上海人群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易感性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单倍型之间的关联。方法 用PCR—SSO方法检测上海地区71例正常人和33例IMN患者,行HLA—Ⅱ类基因分型,并同时行单倍型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以DR9—DQA1*0301、DR4—DQA1*0301、DR12—DQB1*0301、DR9—DQB1*0303为常见单倍型。IMN组以DR2—DQA1*0101单倍型频率最高,呈强连锁不平衡。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单倍型频率(Hf)=12.86,P<0.05。结论 上海地区IMN的易感性与特定的HLA-DR2—DQA1*0101单倍型相关联。
- 张薇郑华陈楠费虹明
- 关键词:特发性膜性肾病白细胞抗原
- HLA-DQβ链57位氨基酸与上海地区汉族IDDM易感性被引量:6
- 1993年
-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了IDDM患者组和对照组DNADQEB_1位点第二外显子片段,并与SSO杂交。结果表明:分析DQβ链57位为非门冬氨酸(NA)/门冬氨酸(A)杂合子时DQ-α_(52)位为精氨酸或非精氨酸带来的易感性或抵抗性,可见白种人和黄种人IDDM关联格局是一致的;HLA-DQB链57位为A时与IDDM负关联,为NA时与IDDM正关联。黄种人中NA纯合子频率极低(0.16),可能是构成黄种人IDDM发病率远比白种人低的原因之一。
- 马骏先孙荣费虹明王伟成许曼音胡远峰陈凤生张洪德顾芷芳范丽安罗敏陈仁彪陈家伦
- 关键词:糖尿病氨基酸易感性
- 我国彝族另一新的DR15(2)等位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 1999年
- 目的对在用PCR/SSO方法作我国彝族群体样本HLAD区寡核苷酸分型中发现的1例DRB1的杂合子进行等位基因序列分析。方法用DRB基因类引物扩增该特殊的DRB1杂合子细胞基因组的DRB基因的第二外显子。扩增产物经纯化转染大肠杆菌JM101,克隆后再经酚/氯仿抽提后得到单链M13DNA。利用ABI377测序仪自动测序。结果彝族这一特殊的DRB1杂合子细胞的DRB1基因阳性克隆,经序列分析证实了该DRB1杂合子中一个等位基因确为DRB1*1202,与PCR/SSO分型一致;另一个新等位基因DRB1*15Y2(暂定)等位基因在第二外显子的47位由编码苯丙氨酸的TTC(DRB1*1502)变为编码酪氨酸的TAC。结论在云南彝族样本中发现的DRB1*15Y2,其47位由TAC(酪氨酸)置换了相应于DRB1*1502的TTC(苯丙氨酸)。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就HLA系统而言,可能还有更多新等位基因有待鉴定。
- 蒋伟宏邹嫣琼林标扬陆嫣费虹明陈仁彪
- 关键词:HLA抗原聚合酶链反应彝族碱基序列
- HLA-DQA_1位点寡核苷酸探针检测上海地区汉族IDDM易感性被引量:8
- 1993年
-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寡核苷酸探针点杂交技术分析了中国上海地区汉族42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的DQA_1基因。结果发现IDDM组DQA_1*0301和DQA_1*0501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IDDM组DQA_1*0103和DQA_1*0201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这些表明在中国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中,DQA_1*0301和DQA_1*0501与ID-DM易感性相关联,而DQA_1*0103和DQA_1*0201则增强对IDDM的抵抗性。对DQA_1链52位氨基酸多态性分析,提示:DQA_1链52位编码精氨酸可能与IDDM易感性有关。
- 孙荣马骏先罗敏陈家伦费虹明王伟成陈仁彪许曼音陈风生胡远峰张洪德顾芷芳范丽安
-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肿瘤坏死因子与HLA-DR基因关联的研究被引量:9
- 1999年
-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机理和遗传基础。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顺序特异的寡核苷酸(PCR/SSO)探针杂交方法对71例汉族SLE患者和69例正常对照组HLADR亚区作DNA分型,同时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水平。结果:发现汉族SLE患者中DR2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DR4频率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活动期SLE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期SLE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而非活动期SLE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清TNFα水平无明显差异。DR2阳性的SLE患者TNFα水平低,而DR4阳性的SLE患者TNFα水平则较高。
- 彭学标费虹明徐文严
- 关键词:红斑狼疮肿瘤坏死因子HLA-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