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永霞

作品数:156 被引量:961H指数:18
供职机构: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8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9篇专利
  • 5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2篇农业科学
  • 20篇天文地球
  • 10篇水利工程
  • 5篇动力工程及工...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7篇土壤
  • 35篇耕地
  • 34篇坡耕地
  • 32篇水分
  • 32篇黑土
  • 30篇黑土区
  • 26篇干旱
  • 26篇大豆
  • 22篇半干旱
  • 20篇玉米
  • 17篇生物炭
  • 17篇旱区
  • 17篇半干旱区
  • 15篇水土
  • 15篇灌溉
  • 14篇水分利用
  • 14篇干旱区
  • 13篇水分利用效率
  • 13篇利用效率
  • 10篇东北半干旱区

机构

  • 129篇东北农业大学
  • 22篇安徽省地质环...
  • 19篇东北林业大学
  • 6篇学研究院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河海大学
  • 3篇黑龙江省农垦...
  • 3篇黑龙江农垦总...
  • 2篇吉林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扬州大学
  • 1篇北京邮电大学
  • 1篇济南大学
  • 1篇鸟取大学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海南大学
  • 1篇三峡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55篇魏永霞
  • 30篇张忠学
  • 22篇刘慧
  • 13篇王斌
  • 11篇王立敏
  • 10篇吴昱
  • 9篇李志刚
  • 8篇滕云
  • 8篇程宏超
  • 7篇郭亚芬
  • 7篇王忠波
  • 7篇陈学锋
  • 5篇付强
  • 5篇张文娥
  • 5篇严昌荣
  • 5篇杨悦乾
  • 5篇孙继鹏
  • 5篇王超
  • 4篇赵艳忠
  • 4篇赵雨森

传媒

  • 21篇农业机械学报
  • 20篇灌溉排水学报
  • 13篇东北农业大学...
  • 11篇中国农村水利...
  • 7篇安徽地质
  • 6篇农业系统科学...
  • 6篇节水灌溉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4篇农机化研究
  • 3篇黑龙江水利科...
  • 3篇水利科技与经...
  • 2篇黑龙江科技信...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地下水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工程...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水利天地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12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9篇2016
  • 12篇2015
  • 1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10篇2011
  • 14篇2010
  • 11篇2009
  • 6篇2008
  • 7篇2007
  • 6篇2006
  • 9篇2005
1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垄作区田的设计方法
垄作区田作为水土保持措施已在黑龙江省丘陵地区推广应用。由于垄作区田能拦截流失土壤和地面径流,其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十分明显。由于垄作区田能形成土壤水库,增加土壤湿度,因此具有节水增水作用。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区田设计方法,...
马永胜魏永霞冯江魏天宇
关键词:垄作区田设计方法土壤水库
文献传递
生物炭对坡耕地土壤肥力和大豆产量的影响与预测被引量:15
2019年
为探究施用生物炭对东北黑土区不同坡度坡耕地土壤肥力和大豆产量影响的持续性,于2016—2018年在3种典型坡度的坡耕地上开展生物炭持续效应试验,分析施加生物炭对土壤团聚体及其稳定性、土壤养分指标、大豆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影响的持续性,并采用改进的灰色理论预测模型对大豆产量进行预测,进而确定生物炭一次性施入后的增产作用年限。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使土壤团聚体直径d<0.25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明显减少、d>0.25mm的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施用生物炭使大于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比例R0.25、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增加,使土壤不稳定团LT粒指数ELT减小,即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高,该稳定性增强幅度随坡度增大、施炭后时间延长而减小;施加生物炭使土壤pH值、铵态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这4个指标显著增加(P<0.05),最大增长率分别为17.88%、27.23%、20.31%、17.51%,施炭后土壤养分等级有所上升,土壤肥力增强,增强效果与施炭后年限呈负相关,但生物炭对有效磷含量并无明显影响;施加生物炭后,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质量、产量均显著提高(P<0.05),增产率高达26.29%,并且坡度越大、施炭年限越长,各指标增加幅度越小,各因素对大豆产量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施炭与否、坡度、施炭后年限;改进的多变量灰色预测模型精度较高,预测单次施用生物炭后大豆增产有效时间为5~6年。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黑土区生物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魏永霞魏永霞刘慧刘慧
关键词:生物炭土壤肥力大豆产量
皖南山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与防治对策被引量:26
2011年
皖南山区山高坡陡,是安徽省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多发、频发、易发地区,也是安徽省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地区。研究结果表明,脆弱的地质环境是该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的基础,强降雨是主要诱因,人类工程活动是加剧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每年的六、七月份,在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区,尤其是砂页岩和千枚岩分布地区,地质灾害呈集中、群发态势。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精度、减缓人类工程破坏强度、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将是该地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
孙健陶慧杨世伟耿夏莲魏永霞
关键词: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安徽省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被引量:1
2018年
根据区域地质背景、新构造活动、现今地壳形变、地震等要素分析,建立了安徽省构造稳定性和地表稳定性评价的划分原则。据此划分原则,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特征,将地壳稳定性划分为稳定区、次稳定区、次不稳定区和不稳定区,其中稳定区占评价区面积的10.41%、次稳定区占89.09%、次不稳定区占0.50%。地壳稳定性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地壳稳定性评价对城市规划及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程宏超魏永霞李志刚
关键词:区域地质地壳稳定性
坡耕地保护性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效应被引量:15
2009年
为探索不同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坡耕地的水土保持效应,于2007、2008年在甘南县东兴村坡耕地径流小区进行不同耕作措施的降雨径流、土壤储水量和土壤流失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储水量的动态变化趋势与天然降雨趋势一致;与常规耕作措施相比,所研究的3种耕作措施均可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储水量、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量,其中,垄向区田措施减少径流效果最好,覆膜+垄向区田技术集成措施增加土壤储水和减少土壤流失效果最好,免耕秸秆覆盖措施在以上3方面的效果均为最差;垄向区田和覆膜+垄向区田措施具有增加土壤储水深度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
赵雨森魏永霞
关键词:耕作措施土壤储水量土壤流失量坡耕地
东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节水发展战略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省是著名的农业大省,然而,干旱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农业节水发展现状,剖析了适宜的农业节水措施,针对松嫩平原季节性干旱的特点,提出采用“蓄、保、补”综合技术体系...
曾赛星张忠学魏永霞陶延怀刘庆华袁辅恩
关键词: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农业可持续发展
文献传递
不同生物炭施加量的土壤水分入渗及其分布特性被引量:59
2016年
为了揭示生物炭施加到黑土区土壤后形成的特殊双层土壤结构对土壤水分入渗及其分布的影响,该研究采取室内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积水入渗条件下不同生物炭施加量(0、10、20、40和80 t/hm^2)的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并建立了生物炭-土壤双层土壤结构水分分布模型,对不同生物炭施加量的农田土壤水分分布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生物炭-土壤双层结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表现为斜率由大变小的两段非线性曲线,转折点为入渗锋面到达生物炭-土壤交界面后暂停继续下渗,上层土壤质量含水率累积到界面含水率超过临界含水率42.5%的时间;生物炭的施加使土壤入渗率、饱和导水率和临界吸力与对照相比提高的比例范围分别为21.95%~112.20%、14.29%~52.38%和13.75~78.69%,同时也可显著增强上、下层土壤的持水性能。在上层土壤厚度为20 cm时,影响临界吸力的因素只有生物炭的施加量,且其与施炭量的相关性大于土壤入渗率和饱和导水率;施用生物炭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分布规律可以用本研究所建立的生物炭-土壤双层土壤结构水分分布模型来表达。研究表明,生物炭添加能够改善黑土区土壤持水能力和水分入渗特性,有利于作物生长,减少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同时也为生物炭在黑土区农业生产上的应用选择合理施加量提供科学参考。
王艳阳魏永霞孙继鹏孙继鹏
关键词:土壤水分入渗生物炭
黑土区调亏灌溉条件下大豆耗水规律试验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针对黑土区存在的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较低的实际问题。2013年在黑龙江省北安农垦分局红星农场进行了盆栽试验,研究了调亏灌溉条件下的大豆耗水规律。结果表明大豆各生育阶段耗水量按结荚-鼓粒、开花-结荚、鼓粒-成熟、分枝-开花、出苗-分枝、播种-出苗阶段依次递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与耗水量之间均呈二次抛物线关系。耗水量为62.5kg/盆时,水分利用效率先出现最大值,耗水量达84.76kg/盆时,产量(52.9g/盆)最高,最高值出现时间较水分利用效率偏后。在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Jensen模型的黑土区大豆水分生产函数。研究结果可为黑土区大豆节水灌溉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王龙魏永霞吴限
关键词:黑土区大豆耗水规律调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水分生产函数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方法研究——以安徽省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为例被引量:6
2014年
通过对安徽省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以浅层地热能资源赋存及技术经济、环境条件为评价因子,以关键因子为必要条件,采用关键因子法、层次分析法及综合指数法进行适宜性分区的方法;该综合评价方法能客观反映评价区开发利用适宜性特征。适宜性分区是贯穿于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工作全过程并指导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其分区方法及评价因子选取需要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官煜魏永霞陈学锋李志刚
关键词:浅层地热能
不同灌溉方式下旱直播水稻光合特性与干物质积累动态被引量:8
2021年
为探究东北黑土区不同灌溉方式对旱直播水稻生长生理特征的影响,按照不同的灌溉方式设置了滴灌旱直播(DH)、漫灌旱直播(MH)和淹灌旱直播(HS)3个试验处理,以当地常规的插秧淹灌(CK)为对照。通过拟合曲线定量分析了不同处理的干物质积累过程动态变化特征以及水稻各生育阶段光合特性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均随着生育时间推进呈现慢快慢的“S”形曲线变化规律,但干物质积累量、快速增长起止时间、生长速率以及生长周期则表现出随灌溉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干物质积累量由大到小依次为HS、MH、DH、CK,其中CK处理干物质理论最大积累量为3190.65 g/m^(2),而DH、MH和HS处理干物质理论最大积累量较CK增加17.74%~52.57%,为3756.81~4867.88 g/m^(2);CK处理水稻快速积累期开始于分蘖中期,其他处理水稻快速积累期开始于分蘖中期向分蘖末期过渡阶段,不同处理的水稻干物质快速积累期均结束于乳熟期。不同灌溉方式的光合特性指标也有所不同,抽穗开花期后,旱直播处理叶绿素SPAD较CK处理下降快;除分蘖末期外,旱直播处理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和气孔导度(G_(s))均低于CK处理,气孔限制值(L_(s))均高于CK处理。相关分析表明,旱直播水稻干物质积累量与叶绿素SPAD、P_(n)、T_(r)、G_(s)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过对光合特性参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分析表明,旱直播DH、MH和HS处理光合特性劣于CK处理,而干物质积累量优于CK处理;HS处理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量优于DH与MH处理。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黑土区水稻种植模式选取提供理论依据。
魏永霞魏永霞冀俊超张学文刘慧刘慧
关键词:东北黑土区旱直播水稻灌溉方式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