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海东

作品数:20 被引量:390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5篇创伤
  • 4篇蛋白
  • 4篇胰岛
  • 4篇胰岛素
  • 4篇迁移
  • 4篇迁移率
  • 4篇淋巴
  • 4篇淋巴细胞
  • 4篇急诊
  • 4篇高迁移率族蛋...
  • 4篇高迁移率族蛋...
  • 4篇白细胞
  • 4篇T淋巴细胞
  • 3篇炎症
  • 3篇胰岛素强化
  • 3篇胰岛素强化治...
  • 3篇免疫
  • 3篇白细胞介素
  • 2篇休克

机构

  • 10篇解放军总医院...
  • 9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天津市第一中...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阜新市公安医...
  • 1篇邯郸市第一医...
  • 1篇武警山西总队...

作者

  • 20篇孟海东
  • 11篇姚咏明
  • 11篇何忠杰
  • 9篇赵晓东
  • 7篇彭国球
  • 7篇张宪
  • 5篇党伟
  • 4篇董宁
  • 4篇黄立锋
  • 3篇文宇
  • 3篇陈春鸣
  • 2篇张连阳
  • 2篇果应菲
  • 2篇梁华平
  • 2篇马俊勋
  • 2篇徐桂琴
  • 2篇林洪远
  • 2篇盛志勇
  • 2篇于燕
  • 2篇邓群

传媒

  • 5篇中国危重病急...
  • 3篇中国急救医学
  • 2篇感染、炎症、...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武警医学
  • 1篇解放军护理杂...
  • 1篇世界急危重病...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 1篇全国中毒与救...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循证医学为基础的脓毒症治疗进展被引量:1
2004年
孟海东何忠杰
关键词:脓毒症危重病学循证医学SIRS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人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被引量:16
2008年
目的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健康人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调整细胞浓度后接种于细胞培养板并加入重组人高迁移率族蛋白B1(rhHMGB1)进行刺激。以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Ⅱ酶反应比色法(MTT)检测细胞数量和细胞活性,观察HMGB1对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FCM)分析CD3^+淋巴细胞CD4表达。细胞中自细胞介素-2(IL-2)、IL-2α受体(IL-2Rα)基因表达水平采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结果①500~1000μg/L rhHMGB1作用48h后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显著抑制,低于这一剂量对其增殖活性影响不显著。②不同rhHMGB刺激时间和作用剂量对CD4^+T淋巴细胞未造成明显改变,但rhHMGB1能时间-剂量依赖性增加Th2亚群比例,并因此降低Th1/Th2比值,刺激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出现Th1优势向Th2优势偏移。③经植物血凝素激活后12hT淋巴细胞IL-2和IL-2Ra基因表达达到峰值;rhHMGB1与T淋巴细胞共同培养12h后,10~100μg/L剂量可明显上调IL-2和IL-2Ra基因表达;而较高剂量rhHMGB1(100~1000μg/L)刺激持续48h上述效应衰竭,并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结论HMGB1对T淋巴细胞包括增殖、分化和细胞因子分泌等免疫功能具有直接调节效应。剂量蓄积和持续刺激可诱导T淋巴细胞功能亚群从促炎优势向抗炎优势转化。
黄立锋姚咏明孟海东赵晓东董宁于燕盛志勇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B1免疫T淋巴细胞增殖白细胞介素-2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人T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2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2009年
目的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健康人T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2(IL-2),IL-2受体(IL2R)蛋白与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志愿参加医学实验的健康成人10人,近期未服用任何药物,无急慢性疾病及脏器功能障碍,分离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2×10^6/mL),以植物血凝素(PHA)诱导细胞体外增殖反应。给予不同剂量重组人HMGB1(rhHMGB1,0~1000ng/mL)刺激12,48h后收集细胞与培养液上清,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IL-2,IL-2Ra mRNA表达水平,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上清IL-2、可溶性IL-2R(sIL-2R)蛋白含量。结果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12h,10、100、1000ng/mLrhHMGB1刺激后IL-2蛋白分泌水平分别为(0.064±0.017)μg/L,(0.076±0.033)ug/L,(0.061±0.02)μ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045±0.011)μg/L,P〈0.05或P〈0.01],IL-2mRNA表达亦明显增强(P〈0.01)。但rhHMGB1刺激48h后随着其作用剂量增加IL-2释放和IL广2mRNA表达呈下降趋势,1000ng/mLrhHMGB1刺激组IL-2/sIL-2R比值较10ng/mL组显著降低[(0.036±0.015)vs.(0.055±0.017),P〈0.05],同时IL-2RamRNA表达亦明显下调(P〈0.01)。结论HMGB1能显著影响T淋巴细胞IL-2及其受体的表达水平,HMGB1浓度蓄积和作用时间持续可导致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反应由高至低的转化。
姚凤华姚咏明黄立锋孟海东董宁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B1T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2免疫反应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严重创伤患者CD14^+单核细胞比率及人白细胞抗原-DR表达的影响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通过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严重创伤患者CD14+单核细胞比率及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的影响,探讨强化治疗在严重创伤后的抗炎与免疫调节作用的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随机配对分组的研究方法,对外科ICU收治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20分的严重创伤患者分别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血糖目标值6~8mmol/L)和常规治疗(血糖目标值<11.1 mmol/L)。分别在入院后0、2、4、6、8 d留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结果胰岛素强化治疗组随着强化治疗时间增加,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胰岛素强化治疗在不同时间点对CD14+单核细胞比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在控制创伤后应激性血糖升高的同时,保护了伤后脏器功能,增强天然免疫防御反应的同时,也有诱导创伤后免疫抑制的风险。在严重创伤早期实施有选择性和适度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危重患者更为可取。
赵晓东孟海东梁华平姚咏明马俊勋何忠杰闫润民邓群张连阳
关键词:严重创伤胰岛素强化治疗人白细胞抗原-DR免疫功能
城市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附263例分析被引量:24
2002年
目的 对急救部 1992年 2月~ 2 0 0 1年 9月收治的中等严重度以上的创伤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 ,对伤情、急诊科处理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为城市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救治提出建设性意见。方法 从中等严重度以上急诊抢救病例中随机抽取出创伤性与失血性休克 2 6 3例 (抽取率 30 % )的急诊抢救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伤员构成 :男 2 10例 ,女 5 3例 ,男 :女比例为 3 96∶1;平均年龄 35 92岁 (4~ 79岁 ) ;ISS评分平均 2 3分 (见表 2 )。其中创伤性休克 2 0 6例 (78 33% )、失血性休克 5 7例(2 1 6 7% ) ;以 2 0~ 2 9岁和 30~ 39岁两个年龄段最突出 ,占病例总数 5 2 85 % ;伤因以机械伤所占的比例为 6 7 3% ;其中以交通伤、坠落伤、刀伤为主 ,分别占物理损伤的 2 5 2 %和 2 1 1%。烧烫伤及火器伤因素占创伤的比例分别为 15 97%和 16 73%。交通致急诊死亡数最多。创伤部位以四肢、头、胸、腹为前四位排序。结论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 ,可知伤情与预后呈负相关 ,急诊科处理与预后呈正相关。建立健全的急诊抢救机制以及有效的抢救预案 。
张宪何忠杰彭国球党伟赵晓东孟海东文宇果应菲
关键词:城市创伤性休克失血性休克救治病例分析
急诊呼吸支持的阶梯化管理与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 探讨急诊急危重症患者呼吸支持的分层管理方法。方法 1992年~2002年间急救部急诊抢救2548例,其中创伤1823例,非创伤725例,对救治过程中有关呼吸通路的阶梯化管理方法进行操作者登记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 抢救患者男1876例,女672例,男:女:2.79:1。年龄4~86岁,创伤组平均年龄32.3±19.8岁,非创伤组平均年龄65.2±17.3岁。创伤组以20~29岁和30~39岁两个年龄段最突出,占创伤组总数60.2%。非创伤组以50~59岁和60~69岁两个年龄段为主;呼吸支持方式采用复苏体位816例(32.0%),开放气道、清除呕吐物314例(12.3%),鼻导管吸氧2311例(90.7%),面罩给氧124例(4.8%),气管插管254例(10.0%),气管切开195例(7.7%),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58例(2.3%)、环甲膜穿刺25例(1.0%)。结论 对急危重患者进行呼吸支持阶梯化管理,可有效地提高危重患者呼吸支持管理的效果。
何忠杰曹建奎彭国球赵晓东张宪党伟刘波孟海东袁晓玲陈春鸣张建波
关键词:急诊创伤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分离8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接种于96孔培养板(2×10~6/ml),以植物血凝素诱导细胞体外增殖后,采用不同剂量(0、1、10、100、1000 ng/ml)重组人HMGB1(rhHMGB1)刺激12~48 h。用噻唑蓝(MTT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观察HMGB1对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结果:12、24 h不同rhHMGB1剂量组间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无明显差异;rhHMGB1刺激48h后不同剂量对淋巴细胞增殖影响差异有显著性(P =0.0453),500、1000 ng/ml rhHMGB1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低于1、10 ng/ml组和对照组(P〈0.05~0.01)。结论:较高浓度HMGB1长时间刺激后体外T细胞增殖活力明显下降,HMGB1可能是诱导T细胞功能亚群从促炎免疫应答优势向抗炎优势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黄立锋姚咏明孟海东董宁于燕盛志勇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B1免疫调节T淋巴细胞增殖
创伤后胰岛素抵抗与血糖控制治疗被引量:21
2006年
赵晓东孟海东姚咏明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创伤血糖
氧利用率对急危重症的预测作用被引量:40
1999年
目的探讨氧利用率(O2UC)在急危重症中的作用。方法将34例急危重症患者分为急诊创伤组(16例),急诊复苏组(18例);将26例心肺复苏、危重病人分为心肺复苏组(13例),危重病人组(13例)。所有患者抽动静脉血查血气并计算O2UC。结果急诊创伤组患者的O2UC为0.30±0.08,急诊复苏组患者的O2UC为0.67±0.27,心肺复苏组患者的O2UC为0.60±0.15,危重病人组患者的O2UC与临床病情变化密切相关。氧利用率在0.67±0.27范围持续时间过长将会有较高的病死率。结论氧利用率大于0.40时,是组织缺氧的危险限,持续超出8~12小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会明显增加。O2UC还可作为心肺复苏或危重病人动态的氧监测指标。
何忠杰古力巴克陈东陈东林洪远孟海东王杰孟海东
关键词:危重病氧利用率心肺脑复苏
城市创伤的急诊救治——附719例分析被引量:88
2002年
目的 :对我院急救部 1992— 1999年收治的中度以上创伤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以期对城市创伤的急救提出依据。方法 :从 42批 1145例创伤患者中筛选出中度以上者 719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伤员构成 :男5 45例 ,女 174例 ,男∶女为 3.13∶ 1;年龄平均 (32 .3± 16 .7)岁 (4~ 86岁 ) ;创伤评分 (TS)平均 (13.2± 3.7)分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平均 (11.7± 4.3)分 ,Clem mer氏评分 (CRAMS)平均 (7.46± 2 .40 )分 ,创伤严重程度评分 (ISS)平均 (19.3± 11.9)分。复合伤 13例 (1.8% ) ,多发伤 2 49例 (34 .6 % ) ;休克 12 5例 (2 9.9% ) ;脱险率 84.2 % ,抢救成功率 76 .7%。 2 0~ 2 9岁和 30~ 39岁两个年龄段占病例总数 5 7.3%。烧烫伤及火器伤占创伤的 15 .9%和 16 .8% ;机械伤占创伤的 6 7.3% ,创伤发生部位前 4位为四肢、头、胸、腹 ;致死部位前 3位为头、胸、腹 ;死亡发生率前 4位为大血管、骨盆、头、胸。收入重度患者最多的科室为 SICU(5 0 .2 % )。急诊时死亡 6 2例 (多发伤 2 2例、脑外伤 19例、烧伤 11例、刀伤 9例、失血 1例 ) ,手术 2 6例 (成活 6例 )。结论 :交通伤、坠落伤、刀伤及意外事故是城市创伤的主要因素。观念上要重视“白金 10分钟”;开展超级生命支持 。
何忠杰孟海东林洪远韩家林张宪程尉新赵晓东彭国球党伟文宇徐桂琴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创伤评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