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星凯

作品数:19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帕金森
  • 9篇帕金森病
  • 7篇基因
  • 5篇多态
  • 5篇多态性
  • 4篇神经系
  • 4篇神经系统
  • 4篇卒中
  • 4篇基因多态性
  • 4篇汉族
  • 3篇血性
  • 3篇中国汉族
  • 3篇头痛
  • 3篇偏头痛
  • 3篇缺血
  • 3篇卒中患者
  • 3篇西酞普兰
  • 3篇急性
  • 3篇急性缺血
  • 3篇急性缺血性

机构

  • 11篇厦门大学
  • 7篇福建医科大学
  • 6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厦门市第一医...

作者

  • 19篇安星凯
  • 9篇马琪林
  • 5篇彭蓉
  • 4篇鲁丛霞
  • 4篇曲红丽
  • 3篇童绥君
  • 3篇方杰
  • 3篇张紫娟
  • 3篇詹奕红
  • 2篇毛雪晔
  • 2篇张小蓉
  • 2篇林青
  • 1篇张锦红
  • 1篇毕敏
  • 1篇卢红腾
  • 1篇陈月治
  • 1篇赖晓晖
  • 1篇陈帅
  • 1篇黄远亮
  • 1篇陈彩虹

传媒

  • 2篇中国卫生标准...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帕金森病伴疼痛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与疼痛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7年5月至2008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162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135名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健康成人作对照。分别采用简易疼痛问卷进行评价,并按性别、年龄、起病形式、发病年龄、病程、Hoehn-Yahr(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H-Y)分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D患者疼痛发生率(53.1%)高于对照组(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组及对照组女性疼痛发生率均高于同组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H-Y分级的增加,PD患者的疼痛程度加重。结论PD患者存在明显的疼痛情况,并且随着疾病的进展而加重。
张紫娟彭蓉安星凯毛雪晔
关键词:帕金森病疼痛
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患者出院准备度调查研究
2021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患者出院准备度的临床现况,分析出院准备度相关因素。方法2020年5—12月对厦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62位患有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住院患者进行现况调查。结果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患者的出院准备度3个维度中得分由高到低按顺序为预感性支持(7.46±0.80)分、个人状态(7.18±0.88)分和适应能力(6.98±0.91)分,其中文化程度、居住状况、医疗费用支付情况、住院次数、服药状况及出院指导质量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调查显示,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患者的出院准备度处于中等水平,医院应切实做好患者出院前准备工作,提供个性化的出院指导,加强对个人状态的调整和对病后日常生活的适应,使得患者在出院时具备更加理想的准备条件,降低疾病复发率。
陈月治安星凯孙静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出院指导
LRRK2 R1628P多态性是中国汉族人群帕金森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目的了解LRRK2 R1628P多态性与我国汉族人群帕金森病(PD)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E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对四川地区汉族人群LRRK2基因R1628P多态性位点进行...
张紫娟彭蓉安星凯毛雪晔
文献传递
LRRK2基因突变与帕金森病关联性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变部位在黑质及纹状体,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和姿势反射障碍为主要特征,其发病机制迄今不明,但大多数学者认为遗传因素在PD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LRRK2基因突变是家族聚集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PD最常见的原因,随后的研究发现,它可能在散发性PD的发病中也起一定作用。现对LRRK2基因结构特征、生物学功能及其位点突变后导致PD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为PD的分子研究提供参考。
卢红腾马琪林安星凯
关键词:帕金森病LRRK2基因基因突变
艾司西酞普兰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07-01—2013-06-30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成安慰剂组和艾司西酞普兰,各40例,分别接受安慰剂和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均每日晨口服安慰剂或艾司西酞普兰1片,治疗90 d。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Barthel指数(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治疗前及治疗90 d时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抑郁程度;治疗结束时比较两组患者卒中后抑郁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MoCA评分、BI、HAMD评分间无差异(P>0.05);治疗后,艾司西酞普兰组MoCA评分、BI均高于安慰剂组(P<0.05),而HAMD评分低于安慰剂组(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低于安慰剂组〔11.1%(4/36)与40.5%(15/37),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早期应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有利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可使抑郁程度明显减轻,并可以降低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而且患者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少。
詹奕红马琪林安星凯鲁丛霞曲红丽毕敏童绥君
关键词:卒中艾司西酞普兰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MTHFD1基因多态性与汉族偏头痛的关联性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MTHFD1基因常见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闽南地区汉族偏头痛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偏头痛患者126例作为病例组,按照有无先兆症状分为先兆偏头痛组(MA组)和无先兆偏头痛组(MO组);选择同期无偏头痛的116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荧光能量共振转移技术进行基因型检测,分析不同基因型与偏头痛的相关性。结果:MTHFD1基因R134K和R653Q多态位点在两组人群中的基因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病例组与对照组R134K位点CC、CT、TT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R653Q位点GG、GA、AA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A、MO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HFD1基因多态性位点R134K和R653Q可能与闽南地区汉族偏头痛患者无明显相关性。
何青松安星凯方杰林青罗娥娜曲红丽马琪林
关键词:偏头痛多态性
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评价及其治疗策略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回顾帕金森病非运动并发症睡眠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临床评价和基本的治疗策略,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认识,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和SCI数据库2000-01/2005-10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Parkinson’sdisease,sleepdisorders“,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手工检索《Neurology》杂志2000-01/2005-10期间的相关文章。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原创性文章中以及综述性文献参考引文中包括上述几方面内容的文章,然后排除非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对入选文献查找全文,以是否观点具有创新性、是否为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作为纳入标准,相似的研究以近3年的优先。资料提炼:共收集到53篇关于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文章,其中18篇为观点具有创新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排除35篇为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重复研究的文献。资料综合:①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目前尚无国际公认的分类标准,国外的学者倾向于将其分为失眠、异态睡眠、过度白天睡眠3种类型。②帕金森病中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导致脑内递质失衡,这是引起睡眠障碍的生化基础。夜间功能障碍可发生在帕金森病早期,非运动“关”期相关性症状可能伴随这些夜间症状波动,促进睡眠障碍的发展。抗帕金森药物,帕金森病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不安腿综合征,睡眠中周期性腿动以及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等均可影响睡眠。③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临床评价包括需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多功能睡眠仪和多种睡眠潜伏期检测,以及各种简易的睡眠量表,主要包括Epworth睡眠量表和帕金森病睡眠量表。④睡眠障碍的症状间可能存在重叠,其中的一种症状可能影响或是其他症状的原因,并且对单一症状的药物治疗可能恶化或甚至诱发任何一种睡
安星凯彭蓉吴妍
关键词: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神经递质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发病机制、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4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患者均于55岁后缓慢起病,临床表现为姿势不稳、帕金森综合征、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假性球麻痹和痴呆等症状。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失调等可能导致了tau蛋白的沉积。病理表现为皮层及皮层下结构神经细胞丢失,神经纤维缠结和胶质增生。其诊断和神经影像学已经得到发展,但尚无有效治疗措施。[结论]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是一种误诊率很高的疾病,临床医生应予重视。
安星凯赖晓晖张锦红
关键词: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神经病理
CARD15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散发性帕金森病的相关研究
<正>目的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最近的研究发现核转录因子(NF-kB)介导的炎症反应可能是PD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CARD15基因编码产物主要在单核细胞,与细菌脂多糖类及粘肽类相结合,被认为在激活NF-kB介导炎症...
安星凯张小蓉余珍珍方杰陈帅林青曲红丽马琪林
文献传递
艾司西酞普兰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
<正>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07-01—2013-06-30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成安慰剂组和艾司西酞普兰,各40例...
詹奕红马琪林安星凯鲁丛霞童绥君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