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利军

作品数:114 被引量:603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然科学总论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5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6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50篇地震
  • 45篇各向异性
  • 41篇地幔
  • 40篇上地幔
  • 25篇横波
  • 25篇横波分裂
  • 24篇地壳
  • 23篇岩石
  • 22篇岩石圈
  • 22篇青藏高原
  • 20篇上地幔各向异...
  • 19篇岩石圈变形
  • 16篇各向异性研究
  • 14篇青藏
  • 12篇各向异性特征
  • 11篇地震台
  • 9篇S波
  • 8篇地震观测
  • 8篇南北构造带
  • 7篇台阵

机构

  • 114篇中国地震局地...
  • 5篇中国地震局
  • 4篇北京大学
  • 4篇四川省地震局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天津市地震局
  • 2篇宁夏回族自治...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山东省地震局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作者

  • 114篇常利军
  • 70篇王椿镛
  • 65篇丁志峰
  • 17篇楼海
  • 11篇苏伟
  • 8篇姚志祥
  • 6篇吴建平
  • 5篇鲁来玉
  • 5篇吴萍萍
  • 4篇吕苗苗
  • 4篇尤惠川
  • 4篇郭慧丽
  • 4篇郑拓
  • 3篇袁松湧
  • 3篇吕智勇
  • 3篇刘琼林
  • 3篇戴仕贵
  • 3篇王溪莉
  • 3篇邵翠茹
  • 3篇王兴臣

传媒

  • 22篇地球物理学报
  • 9篇国际地震动态
  • 5篇中国科学:地...
  • 4篇中国科学(D...
  • 3篇地震学报
  • 3篇世界地震译丛
  • 2篇地学前缘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2014年中...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2016中国...
  • 1篇地震
  • 1篇科学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华北地震科学
  • 1篇四川地震
  • 1篇极地研究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 1篇地球与行星物...

年份

  • 6篇2024
  • 4篇2023
  • 4篇2022
  • 7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8
  • 1篇2017
  • 8篇2016
  • 12篇2015
  • 9篇2014
  • 4篇2013
  • 9篇2012
  • 5篇2011
  • 8篇2010
  • 4篇2009
  • 10篇2008
  • 4篇2007
  • 6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1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别—苏鲁及邻区上地幔的各向异性被引量:22
2012年
大别—苏鲁是扬子与华北的碰撞造山带,对该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该区的地幔动力学机制.本文选用了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和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山东、安徽、江苏、河南、湖北)三分量宽频带的远震地震波形数据,分别采用最小能量法和旋转相关法,对大别—苏鲁及邻区进行剪切波偏振分析,计算了研究区台站下方介质的各向异性分裂参数:快波偏振方向(Φ)和快慢波延迟时间(δt).本文研究结果发现,研究区内快、慢波延迟时间0.5~1.63s,推测各向异性层深度为57.5~187.6km,由软流圈和岩石圈地幔的各向异性共同作用引起.快波偏振方向在4个不同构造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华北板块快波偏振方向为近E-W向,根据地质资料,我们分析认为华北板块的各向异性受地幔软流圈流动的影响明显;大别造山带各向异性平行于大别主构造,反映造山过程中岩石圈物质沿大别造山轴部NW-SE向迁移的特点;在大别南侧和东侧的扬子板块快波偏振方向分别表现为近垂直于造山带走向和NEE-SWW,苏鲁造山带各向异性结果为NEE-SWW,与地表构造有一定的夹角,同时与板块运动方向相差较大,分析认为扬子板块和苏鲁造山带各向异性是由地幔软流圈流动和印支—燕山期构造运动残留在岩石圈地幔的"化石各向异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吴萍萍王椿镛丁志峰常利军李振
关键词:剪切波分裂上地幔各向异性
青藏高原东部壳幔速度结构和地幔变形场的研究被引量:41
2006年
在青藏高原东部地球动力学问题中,笔者在文中主要考虑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和地幔变形场有关的问题,它涉及当前流行的下地壳流动模型和壳-幔的耦合-解耦模型。在2000年完成的穿过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的深地震测深剖面,揭示了川西高原的地壳结构具有地壳增厚(主要是下地壳增厚)、地壳平均速度低等特点,显示地壳的缩短与增厚的碰撞变形特征。根据川西高原上设置各爆炸点的记录截面图共同呈现PmP(莫霍界面反射波)弱能量的特点,推断在川西高原的下地壳介质具有强衰减(Qp=100~300)的性质,支持存在下地壳流动的模型。青藏高原东部和川滇西部地区的上地幔各向异性(SKS波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延迟时间)的初步结果表明,这两个地区的壳-幔变形特征是不同的,尽管它们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同一个板块碰撞带。在青藏高原内部的壳幔变形属于垂直连贯变形,它以缩短为主,而高原外部的地壳(或岩石圈)则相对于其下方地幔运动。在高原内部和外部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地幔变形过渡带。然而,高原内部的垂直连贯变形与高原内部存在大范围下地壳流动的模型不一致。笔者在该地区开展了近两年的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试图从地震记录中确定过渡带的位置和探讨它的流变性质。文中扼要回顾已经取得的结果,并介绍正在进行的研究。
王椿镛吴建平楼海常利军苏伟
关键词:地壳上地幔结构下地壳流动
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
Based on the studies of crustal and upper mantle structure in the Longmen Shan region, the deep tectonic setti...
王椿镛楼海苏伟常利军姚志祥王溪莉李红谊吕智勇戴仕贵
关键词:汶川地震龙门山断裂带地壳上地幔结构各向异性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被引量:22
2015年
收集了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震台阵17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以及东构造结周边地区布设的32个宽频带流动台站和中国地震台网10个宽频带固定台站的远震波形资料,并对这共计59个台站所记录的XKS(SKS,SKKS和PKS)波形资料作偏振分析,采用最小切向能量的网格搜索法和叠加分析方法求得每一个台站的XKS波的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的时间延迟,并结合其他研究在该区域取得的各向异性参数结果,获得了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图像.从得到的结果来看,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上地幔快波方向基本为NE-SW方向,其周边地区的快波方向自西向东呈现出NE-SW方向到E-W方向,然后到NW-SE方向,最后为N-S方向的逐步变化,其周边地区的快波方向表现出围绕东构造结顺时针旋转的变化特征.通过该区域快波方向与地表构造走向和运动速度场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的快波方向与该区域地表构造走向和由GPS得到地表运动速度场运动趋势相一致,说明该区域地表变形特征与深部上地幔变形特征是一致的,其岩石圈变形是一种垂直连贯变形模式.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快波方向为NE方向,与印度板块向青藏高原下NE方向的俯冲一致,说明稳定坚硬的印度块体向NE方向俯冲到青藏高原下方是引起该区域岩石圈变形的主要原因.围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周边地区的快波方向呈现出顺时针旋转的环形变化特征,我们推测稳定坚硬的印度板块对青藏高原NE方向的俯冲作用,又由于缅甸块体下俯冲板片的东向俯冲和西向后撤对缅甸弧后的岩石圈产生了被动的西向拖曳力作用,使得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周边地区岩石圈产生了顺时针旋转的环形变形,进而形成了快波方向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顺时针旋转的各向异性特征.
常利军王椿镛丁志峰尤惠川楼海邵翠茹
关键词:横波分裂各向异性岩石圈变形
华北地区地震台阵观测与深部结构研究
<正>为对华北地区深部结构进行系统的地震学探测研究,在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华北地下精细结构探查"的支持下,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担了在华北地区进行大型地震台阵观测及对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结构高分辨率成...
丁志峰王椿镛吴建平何正勤吴庆举楼海常利军
文献传递
鄂尔多斯块体及周缘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被引量:51
2011年
对布设在鄂尔多斯块体及周缘的固定和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网共111个台站记录作远震SKS(SKKS)波形资料偏振分析,采用最小切向能量的网格搜索和叠加分析求得每一个台站的SKS(SKKS)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的延迟时间,获得了鄂尔多斯块体及周缘上地幔各向异性图像.在鄂尔多斯块体西缘和北缘,各向异性的快波方向为NW-SE方向,一致性较好;在鄂尔多斯多斯块体南缘,快波方向主要是NWW-SEE和近EW方向;在鄂尔多斯块体东缘,快波方向总体表现为近EW方向,间有NEE-SWW方向和NWW-SEE方向.在鄂尔多斯块体内部,快波方向在北部是近NS方向,而南部则是近EW方向.快、慢波的时间延迟范围是0.48~1.50s,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的时间延迟平均值小于其周缘地区.通过分析研究区各向异性特征,认为构造稳定的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的各向异性主要来自于古老的华北克拉通保存的"化石"各向异性;青藏高原东北缘向NE方向的推挤,造成岩石圈NW-SE方向的拉张伸展,鄂尔多斯块体西缘和北缘下的上地幔物质沿NW-SE方向发生了形变,使得上地幔中橄榄岩的晶格排列方向平行于物质形变的方向;在鄂尔多斯块体南缘,刚性的华北块体和扬子块体碰撞作用,使得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平行于两个刚性块体的碰撞边界和秦岭造山带的走向.结合该区域绝对板块运动和速度结构研究,认为在秦岭造山带下可能存在一个青藏高原物质东流的地幔流通道;在鄂尔多斯块体东缘的汾河地堑和太行山,相对复杂的各向异性特征可能由于西太平板块俯冲、区域伸展构造、造山运动等共同作用引起的.对于YCI台得到的各向异性参数(快波方向变化范围是45°~106°,时间延迟变化范围是0.6~1.5s)随事件反方位角呈现出π/2周期的变化,符合双层各向异性模型.基于0.125Hz的主频和实测的各向异性参数,我们模拟得到了最佳的双层各向异性模
常利军王椿镛丁志峰
关键词:鄂尔多斯块体上地幔各向异性岩石圈变形
2019年南极长城站地区地震活动特征
2024年
基于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完成改建的长城站地震台2019年记录的宽频带三分量连续波形数据,本文发展了一种交错网格搜索的单台定位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长城站地区的地震定位研究,定位了35个信噪比较高的近震,获得了2019年南设得兰群岛及周边地区的地震分布图.结果显示,地震主要沿NE走向的南设得兰群岛分布,最大震级为M_(L)4.4,最小震级为M_(L)1.6,震源深度范围为12~115 km.通过该区域地震活动特征的分析可知,相对于稳定的南极大陆内部,长城站所在的南设得兰群岛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性较强,主要是由于该区域受到南极板块、南美板块和斯科舍板块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所致.南设得兰群岛南部及其西侧靠近南设得兰海沟的弧前盆地分布着一些中源深度的地震,说明该区域受到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这直接给出了菲尼克斯板块向南设得兰群岛下的俯冲作用仍然进行的地震学证据.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位于南设得兰群岛岛弧的弧后盆地,该区域仍然沿NWSE方向扩张,存在显著的火山活动和岩浆热液的运动,推测该区域发生的地震与火山活动有关.
郭钊玥常利军
关键词:地震定位地震活动板块俯冲火山活动
基于深度学习震相拾取和密集台阵数据构建青海玛多M_(S)7.4地震震源区高分辨率地震目录被引量:7
2022年
高分辨率地震目录有助于描绘断层的精细结构和认识发震断裂的构造形态及发震机制.基于玛多地震科考布设的短周期台阵数据,本文利用深度学习自动拾取P/S波震相、震相关联、绝对定位、相对定位等定位流程,构建了玛多M_(S)7.4地震后第14天至第43天的高分辨率地震目录,揭示了玛多震源区主震西侧以及主震向东20 km区域范围内的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发震断层的几何形态.定位结果显示地震的发生频次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稳.地震序列整体上沿着地表破裂呈现条带状展布,集中分布于破裂带偏北一侧,走向为NWW-SEE.发震深度主要集中在15 km以内.地震剖面图显示发震断层整体向北倾斜,但在深度8~10 km左右,倾角转变为向南倾,表明可能受到局部构造应力或物性差异的影响,破裂面并非单一的平面结构,浅部与深部的破裂存在差异.不同区域的断层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在西段(鄂陵湖南)走向为近E-W向,与整体序列的走向呈现一定拐角,断层倾向为近垂直,发震优势层为8~12 km.中间段(鄂陵湖至黄河乡)地震活动性较弱,地震深度浅,集中在2~5 km;以野马滩大桥为界,该段西侧地震序列较宽且连续,东侧地震序列表现为不连续性,出现小的地震空区或稀疏区.东段(主震向东)地震活动性最强,发震深度主要在8~12 km,地震序列在该段有一个向北凸起的弧度,说明该区域可能受到局部构造作用,形成复杂的孕震环境.
郭慧丽常利军鲁来玉吴萍萍吕苗苗丁志峰
关键词:地震定位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变化特征被引量:5
2022年
本文利用玛多7.4级地震科考密集台阵150个台站和固定台站MAD记录的近震波形数据,采用横波分裂分析方法测量,总计得到22518对有效横波分裂参数,获得了震源区上地壳各向异性特征.结果显示,震源区各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区特征,但未能表现出随时间的规律性变化特征.最明显的横波分裂特征表现在沿主破裂余震密集区,快波偏振方向呈现出与主破裂带走向和余震序列展布较好的一致性,沿主破裂余震密集区各台站所得到的慢波延迟时间明显大于南北两侧余震密集区外台站的慢波延迟时间,且包括主震在内余震最为密集的主破裂东段的慢波延迟时间大于中段和西段,主破裂附近北侧的慢波延迟时间大于南侧.主破裂余震密集区外两侧台站的慢波延迟时间随着台站与主破裂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少,到一定距离后,慢波延迟时间趋于稳定.这些特征反映了玛多M_(S)7.4地震孕育过程中,应力积累主要集中在沿主破裂余震密集区,且主破裂东段的应力积累要强于中段和西段,主破裂附近的应力积累北侧强于南侧,随着距主破裂距离的增加,应力积累效应减弱,到一定距离后变得很弱.由于科考密集台阵在主震后第12天才开始布设并投入观测,这时主震和大部分强余震已经发生,并且中小地震的最高峰也过去,余震频次趋于稳定,孕震过程中积累的应力尚未释放完全,应力释放和调整过程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在余震活动观测期内,分裂参数没有表现出随时间规律性的变化特征.
曹学来常利军鲁来玉吴萍萍郭慧丽吕苗苗丁志峰
关键词:横波分裂应力场
2012年9月7日彝良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为探究2012年9月7日彝良地震前后横波分裂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研究区内中国地震科学台阵--南北地震带南段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的19个流动地震台观测资料进行了横波分裂计算。结果显示,位于断裂带上方及其附近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显示为NE方向,与断裂带走向基本一致,而断裂带不发育的局部区域快波偏振方向为NW向,与区域主应力场方向较为一致,说明快波偏振方向能够很好反映上地壳的应力分布状态;慢波时间延迟则在地震前后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在地震发生前,整体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分布较为离散,表明该地区地壳应力逐渐积累,在地震发生后慢波时间延迟开始急剧下降,分布也较为收敛,说明地壳应力随地震的发生迅速得到释放。
刘希康李媛丁志峰常利军王跃东
关键词:横波分裂地壳各向异性地壳应力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