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志国

作品数:29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科研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语言文字
  • 10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6篇翻译
  • 4篇英译
  • 3篇英语
  • 3篇诗歌
  • 2篇大学英语
  • 2篇诗歌翻译
  • 2篇坛经
  • 2篇教学
  • 2篇翻译策略
  • 2篇《坛经》
  • 1篇大学英语教学
  • 1篇大学英语课
  • 1篇大学英语课文
  • 1篇短诗
  • 1篇新批评
  • 1篇研究方法
  • 1篇艺术魅力
  • 1篇意趣
  • 1篇意识形态
  • 1篇译家

机构

  • 20篇西南科技大学
  • 2篇绵阳职业技术...

作者

  • 20篇胡志国
  • 2篇蒋秀珍
  • 1篇廖志勤
  • 1篇崔小欢

传媒

  • 6篇西南科技大学...
  • 2篇诗歌月刊
  • 1篇语言与翻译
  • 1篇作家
  • 1篇当代文坛
  • 1篇开封教育学院...
  • 1篇湖北广播电视...
  • 1篇乐山师范学院...
  • 1篇宿州教育学院...
  • 1篇四川理工学院...
  • 1篇山西大同大学...
  • 1篇牡丹江大学学...
  • 1篇浙江外国语学...
  • 1篇译苑新谭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风到底从哪边来?——袁水拍译彭斯诗中一个笔误的考证
2012年
袁水拍翻译的彭斯《我的心呀,在高原》1944年版有一句,"我总爱它来自东方",在1959年版中改成了"我总爱它来自西方"。通过查证英语原诗和国内其他译家的译本,并结合彭斯的生平,追索此诗的写作背景,最终认定这句诗中的风的方向应为"来自西方",袁水拍的1944年版应是一个笔误。译者犯错是普遍的事,但错得像这行诗一样奇特而有趣的,却不多见。
蒋秀珍胡志国
关键词:袁水拍笔误
骨子里远游的召唤——论阿翔诗歌的复调意趣
2012年
阿翔的某些诗有一种复调品质,体现为游离的人称和时间观念,也体现为梦、自由想象、通感等多种非理性文本特征。复调的内在精神是对自由的向往,对定规、格局的厌恶。阿翔的部分作品取材于自己的真实经历,但复调手法隐匿了原初确切的事实,让作品表现出或此或彼、亦此亦彼的流动感。
胡志国
“化境”说翻译理想的哲学基础及再阐释被引量:8
2006年
从“化”字的含义着手,发现钱钟书“化境”说翻译理想的哲学基础在于道家,并结合他的翻译实践,对翻译的“化境”的基本特征、“化境”译文的审美感受和实现“化境”的翻译方法作了阐释。希望这种研究能促进传统翻译理论的继承与发扬。
胡志国
关键词:化境
伯顿·沃森译苏轼诗词语言与文化的变异
2016年
运用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这一研究方法,从语言变异、文化变异两方面来探索美国著名翻译家伯顿·沃森在苏轼诗词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并分析在翻译过程中产生这些变异的原因,从而加快苏轼诗词在碰撞、沟通的过程中走上世界化之路。
崔小欢胡志国
关键词:苏轼诗词变异学
全球化时代的翻译策略与文化身份被引量:5
2007年
极端的翻译策略客观上产生并服务于本质主义的文化身份观。全球化时代要求建立流动复合的文化身份,与之相适应的是异化与归化有机结合的混杂策略。实施混杂策略的关键在于认识文化身份的开放性,从当下的文化语境出发,针对源语文本的具体文化因素选择翻译策略。
胡志国
关键词:文化身份翻译策略
论主体间性与新时期诗歌翻译的价值取向——以赵毅衡的实践为个案
2011年
新时期的诗歌翻译调整了此前过于强调政治价值的偏差,转而以艺术性取向为主。艺术性取向拓宽了译诗题材,促进了诗歌翻译的繁荣。以赵毅衡的实践为个案,发现此价值取向的形成是渐进的,是译者主体与文化环境谨慎试探、互相作用的结果。以史为鉴,可知诗歌翻译的发展有赖于译者对文化理想的不懈追求,也有赖于意识形态给译者提供施展才华的自由空间。
胡志国
关键词:主体间性
国际诗坛
2014年
盖端·施耐德曾是“垮掉派”诗人之一,但是“垮掉派”这一庞大的流派,淹没了施耐德的重要性,以至于我们对他的印象极为简单,甚至所知甚少。其最重要的作品《山河无尽》为他赢得盛名。根据译者胡志国提供的资料,《山河无尽》共39首。本期推出的《溪山无尽》是《山河无尽》的第一首诗,此诗以收放自如的时空转挟叙说一幅中国古典山水画杰作,语言冲和淡泊,风格清新雅致。尽管题材是典型中国式的,但其中蕴含了诗人特有的文化超越视角。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盖瑞·施耐德胡志国
关键词:诗坛古典山水画文化超越垮掉派施耐德陌生人
翻译赞助人角色之社会学再思考——以狄平子对黄茂林《坛经》英译的赞助为例被引量:1
2017年
受勒菲弗尔翻译操纵论的影响,人们一般强调赞助人对译者的制约,视赞助人为否定译者主体的力量。狄平子对历史上《坛经》第一次英译的赞助,产生了一个高质量译本,造就了优秀的佛经译者黄茂林,并让中国佛教开始借助翻译在世界获取话语权。以翻译社会学理论研究此案例,可知当翻译赞助人提供资金并委托或发起翻译活动时,其角色更有帮助者的一面:赞助人协调资本,将译者及翻译场域纳入自己的专业场域,在扩大自己所属机构权力的同时,帮助释放翻译生产力。
胡志国
关键词:赞助人《坛经》翻译社会学
约翰·阿什贝利诗歌八首
2011年
胡志国约翰·阿什贝利
关键词:诗歌生活哲学名字叫喊袜子
译者主体意识含义论析
2012年
译者主体意识是译者对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的认知,这种认知是译者主体的首要构成因素。译者的文化作用是重要的,但只有在译者对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意识时,这种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意识不一定表现在对社会文化的叛逆上,顺应社会文化的译者也可能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
蒋秀珍胡志国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文化制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