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赵艳忠

赵艳忠

作品数:18 被引量:90H指数:5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子宫
  • 6篇宫腔
  • 5篇宫腔镜
  • 4篇蛋白
  • 4篇药物流产
  • 4篇粘连蛋白
  • 4篇蜕膜
  • 4篇子宫出血
  • 4篇细胞
  • 4篇流产
  • 4篇米非司酮
  • 4篇宫颈
  • 4篇非司酮
  • 4篇出血
  • 3篇药流
  • 3篇药流后
  • 3篇药流后子宫出...
  • 3篇纤维粘连
  • 3篇纤维粘连蛋白
  • 3篇后子

机构

  • 14篇首都医科大学...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淮阳县人民医...

作者

  • 18篇赵艳忠
  • 3篇张为远
  • 3篇赖爱鸾
  • 2篇刘玉环
  • 2篇王丽芳
  • 2篇翁梨驹
  • 1篇吕国蔚
  • 1篇张凯举
  • 1篇史小林
  • 1篇尚宏伟
  • 1篇翁静
  • 1篇诸定寿
  • 1篇钱敏
  • 1篇杨丽健
  • 1篇龙棣
  • 1篇孙艳格
  • 1篇魏静波
  • 1篇宋梅英
  • 1篇张玉祥
  • 1篇罗雯

传媒

  • 3篇中国医刊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生殖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生殖与避孕
  • 1篇国外医学(妇...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东南国防医药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17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4
  • 4篇200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米非司酮药流后子宫出血机理探讨被引量:18
2004年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药流后子宫出血的机理。 方法:采集正常早孕人工流产、药物流产完全与不完全蜕膜组织各20例,应用免疫组化法表达组织中的PR、Fas、LN、FN,应用图象分析仪及半定量方法对表达结果进行观察(P<0.01)。结果: 药流不全组PR、LN的表达均明显高于药流完全组(P<0.05和P<0.01),而Fas表达则明显低于药流完全组(P<0.01)。结论: 药流不全组PR的高表达导致蜕膜组织凋亡障碍,并持续分泌LN致使蜕膜组织粘连不脱落,子宫持续出血,而PR高表达的原因有可能归于使用者的个体差异。
赵艳忠史小林翁梨驹
关键词:米非司酮蜕膜出血
三种宫腔屏障预防中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粘连疗效的Meta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评估中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采用COOK球囊、Foley球囊和宫内避孕器三种宫腔屏障预防再粘连的效果。方法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网,收集自建库至2021年12月关于中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采用COOK球囊、Foley球囊和宫内避孕器预防再粘连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共入选16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COOK球囊预防术后再粘连率、月经改善率和术后妊娠率明显优于宫内避孕器(OR = 0.31、2.75和1.58,95%CI 0.19~0.49、1.74~4.35和1.07~2.34,P<0.01);Foley球囊预防术后再粘连率、月经改善率和术后妊娠率明显优于宫内避孕器(OR = 0.39、1.90和1.73,95%CI 0.27~0.57、1.33~2.71和1.02~2.39,P<0.01或<0.05)。结论中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患者术后采用COOK球囊和Foley球囊预防再粘连效果明显优于宫内避孕器。
王丽芳李晓雨刘玉环赵艳忠
关键词:宫腔粘连宫内避孕器META分析
米非司酮经流后子宫出血机理探讨
该研究通过观察蜕膜组织的PR、Fas、LN、FN的变化,来试图探讨米非司酮药流后子宫出血的原因,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结论:1、药物流产后子宫持续出血主要因为蜕膜残瘤所致.2、米非司酮可能影响蜕膜细胞的形态及功能.3、米非...
赵艳忠
关键词:药物流产米非司酮蜕膜
文献传递
宫腔镜结合B超手术治疗持续胎盘植入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比较宫腔镜手术与药物保守治疗方法在持续胎盘植入治疗中应用的效果,阐明宫腔镜技术诊断及治疗持续胎盘植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7例持续胎盘植入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粘连型7例,植入型38例,穿透型2例。孕早期7例,孕中期19例,孕晚期21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植入型胎盘38例分为宫腔镜下植入胎盘电切术组(n=20)及米非司酮+甲氨蝶呤药物治疗组(n=18),通过B超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转阴率以及3个月月经恢复正常率等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各孕期发生胎盘植入的危险因素基本一致,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刮宫,占65.9%(31/47);其次为剖宫产,占34.0%(16/47)。孕早期以粘连型为主,占85.7%(6/7);孕中、晚期主要以植入型为主,占92.5%(37/40)。本组47例患者中采用宫腔镜治疗胎盘植入27例,包括粘连型7例,植入型20例;除外1例植入型同时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结扎术,其余均在B超监测下完成;20例植入型中19例一次手术完成,1例经过2次手术。宫腔镜下植入胎盘电切术组中20例植入型患者B超转阴率及3个月月经恢复正常率均为100%,未发现远期并发症;药物治疗中18例植入型患者B超转阴率64.7%,3个月月经恢复正常率58.8%,2组植入型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植入型患者HCG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宫腔镜结合B超手术治疗持续胎盘植入较药物治疗更有效。
赵艳忠赖爱鸾钱敏张为远
关键词:宫腔镜B型超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甲氨蝶呤
药物流产失败者蜕膜细胞Fas/FasL的表达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药流)失败与Fas/FasL的关系。方法选取要求终止妊娠孕8周妇女,自愿选择药流或人工流产两种方法,分为负压吸引组、药流失败组、药流完全组各20例。收集三组蜕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Fas/FasL的表达及图像分析仪定量分析。结果药流失败组及负压吸引组Fas、FasL表达显著低于药流完全组(P<0.01)。结论米非司酮通过促进Fas/FasL的表达以诱导蜕膜细胞凋亡,流产发生,药流失败与蜕膜细胞Fas/FasL的异常表达有关。
赵艳忠高金花刘刚魏静波翁静
关键词:米非司酮流产失败FAS/FASL
细胞外基质与生殖被引量:5
2001年
细胞外基质(ECM)主要包括纤维粘连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胶原纤维(CL)。三者在生殖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胶原又分为I~V型胶原,其中IV型胶原与生殖关系最密切。LN主要分布于基质与基底膜,FN主要于基质及间质细胞,而IV型胶原主要于基底膜。ECM主要功能为促进细胞间粘附与增殖,从而促进卵泡发育,孕卵种植及维持妊娠。ECM异常可导致流产、早产、胎膜早破、妊高征等病理妊娠。另外,ECM尚与妇科肿瘤关系密切。本文主要阐述了ECM与生殖的关系。
赵艳忠
关键词:细胞外基质胎膜早破子痫纤维粘连蛋白胶原纤维
宫颈高危型HPV病毒临床疗效浅析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分析比较宫颈高危型HPV的两种临床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方法选取门诊97例宫颈高危HPV阳性的患者(采用Cervista法检测),随机分成三组:观察组32例,药物治疗组(重组人干扰素a-2b栓或胶囊)35例,物理治疗组30例。随访3~6个月,分析比较三组的HPV转阴率。结果97例中感染A9型组的患者最多,占46.4%。3个月后物理治疗组HPV转阴率明显高于前两组,6个月后药物治疗组的转阴率明显升高,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临床上干扰素a-2b局部应用及物理治疗两种方法均可有效清除高危型HPV,比较而言物理治疗方法效果更佳,用时更短。
赵艳忠宋梅英孙艳格赖爱鸾
关键词:人乳头瘤状病毒
宫腔镜治疗宫内胚物残留15例分析
<正>目的:探讨宫腔镜下宫内残留胚物的取出方法及优势方法:早孕行人流,药流后胚物残留10例,中期妊娠引产术后胎骨残留5例.15例中7例经过1-3次的传统刮宫术,仍示残留.全部病例经过宫颈预处理后,于 B 超监护下行宫腔镜...
赵艳忠
文献传递
Dextroscope三维图视系统在女性盆腔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3年
Dextroscope系统是一种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实时体积测量和三维透视相结合的医学成像软件[1].临床上常用于术前准确判断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利于外科手术顺利进行.学生可以通过三维空间对人体中感兴趣的对象进行放大、任意旋转和平移,认真细致的观察,清楚地了解人体内部复杂的空间关系.将该软件应用在妇产科领域中,能清晰地观察盆腔正常结构,病变形态、位置及病灶浸润程度.
赵艳忠赖爱鸾罗雯
关键词:临床教学女性盆腔三维图E系统医学成像体积测量
人宫颈鳞状细胞癌裸鼠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采用裸鼠腹部皮下移植感染高危型HPV人宫颈鳞癌组织的方法,建立宫颈癌动物模型,研究其在裸鼠体内的成瘤性,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中分化及高分化人宫颈鳞状细胞癌癌组织两块分别接种于裸鼠腹部皮下,以建立人宫颈癌裸鼠模型,比较两组荷瘤鼠成瘤率、一般特性和移植瘤生长情况,85天后处死裸鼠,切除肿块做病理切片;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肿瘤组织、外周血和肝等脏器HPV DNA表达情况。结果:接种后两组小鼠分别于第42天及第49天在接种部位可见结节,第80天后肿瘤块平均体积分别为(38.0±5.1)mm3、(30.2±4.6)mm3,肿瘤移植成功率分别为80%及60%,移植瘤生长以局部浸润为主,未见转移瘤。组织学检查所有移植瘤与种植前肿瘤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一致,HPV DNA呈阳性,且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阳性,亦与原宫颈癌病人HPV16、HPV18感染一致;外周血与肝等脏器HPV DNA呈阴性。结论:裸鼠人宫颈癌组织模型成瘤率较高,且分化程度越低其成瘤率越高,操作简便,成本低,且保留了HPV感染生物学特性,为探索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科研工具。
赵艳忠张为远
关键词:裸鼠移植模型高危型HPV成瘤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