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荣华
- 作品数:27 被引量:112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基于肝表面智能自动对位法的超声-CT/MR融合成像的可行性研究
- 2019年
- 【目的】探讨基于肝表面智能自动对位法的超声-CT/MR融合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定位的可行性及简便性。【方法】采用飞利浦EPIQ7的PercuNav融合成像系统对30例增强CT或MR发现肝内局灶性病变的患者进行超声-CT/MR融合成像检查。同时采用系统配置的基于肝表面智能自动对位法(智能法)和常规内定标人工对位法(人工法)进行融合成像配准,比较两种方法的配准成功率、初步配准误差、微调配准次数。【结果】所有30例患者中,智能法和人工法的配准成功率均为96.67%(29/30),且初步配准误差和微调配准次数两种方法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分层分析,左肝病例中,人工法的初步配准误差优于智能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而微调配准次数虽然人工法少于智能法,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而在右肝病例中,智能法的初步配准误差和微调配准次数均优于人工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肝表面智能自动对位法的超声-CT/MR融合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配准成功率,可行性较好;相对于常规的内定标人工对位法,对于右肝病灶其融合成像操作过程更为简便高效,有助于降低对操作者融合成像技术经验的依赖性。
- 曾庆劲颜荣华吴宇轩龙颖琳罗丽萍李凯许尔蛟郑荣琴
- 关键词:肝脏超声
- 胸椎良性脊索细胞瘤临床病理及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良性脊索细胞瘤(BNC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本院1例胸椎内良性脊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BNCT的组织形态、免疫组化表达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院就诊患者男性,59岁,无明显诱因背痛1年。MRI显示胸11椎体内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影,边缘清楚,无软组织肿块。因穿刺结果提示可能为脊索瘤,遂行胸11椎体切除及胸椎重建术。病理取材肉眼见破碎骨质,未见明显肿物。镜下骨小梁间见多灶性、成片分布的"脂肪样"细胞,呈马赛克样镶嵌排列,胞质空亮或嗜酸(HE染色),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被挤压于细胞边缘,几乎无异型性或少量细胞仅见轻度异型性,未见核分裂象。肿瘤不形成分叶状结构,亦未见黏液基质。免疫组化示瘤细胞CK、Vimentin、EMA、S-100均为阳性。【结论】BNCT是一种少见的脊索源性良性肿瘤,与脊索瘤的临床处理方式不同。因与脊索瘤免疫表型有重叠,易造成误诊,需要充分认识,避免过度治疗。
- 蒋叶陈健宁颜荣华周静金亦邵春奎张娜娜
- 关键词:脊索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 多模态成像纳米粒子和探针的研制及靶向hTfR成像的基础研究
- 分子影像学是采用影像学技术无创性地对活体内参与生理或病理过程的分子进行可视化检测,活体状态下对分子、基因和细胞的变化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一门科学。磁共振成像(MRI)、活体光学成像及核素显像是该领域的三大主体技术。核素显...
- 颜荣华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量子点磁共振成像近红外荧光成像
- 文献传递
- 320排CT Surt-start成像与动态容积扫描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评价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 比较320排CT Surt-start成像和动态容积扫描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1年9月中山大学器官移植中心20例肝移植病例,320排螺旋CT对肝移植术后20例患者先后行两组CTA检查,动态容积组采用动态容积扫描模式,Surt-start组采用螺旋扫描.对比剂碘普罗胺(370 mgL/ml),流速6 ml/s,动态容积组剂量为50 ml,Surt-start组剂量为1.5 ml/kg.比较两组肝动脉强化峰值时间、最佳动脉期时间、强化峰值、强化绝对峰值及肝动脉分支显示情况.结果 动态容积组肝动脉的强化峰值时间、最佳动脉期时间分别为(21.5±2.5)、(22.4±3.3)s,Surt-start组为(19.5±1.8)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0);两组强化峰值、强化绝对峰值及肝动脉分支级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84、0.934、0.569).动态容积组显示肝动脉细微病变优于Surt-start组.结论 320排CT动态容积扫描具有对比剂剂量低、图像质量高的优点,可作为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随访的有效手段.
- 颜荣华谢斯栋王劲单鸿刘静静梁莹莹
- 关键词:肝移植肝动脉
- SPIO标记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及体外MR成像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探讨超顺磁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标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影响以及体外磁共振(MRI)成像的可行性,为移植干细胞活体MRI成像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梯度密度离心法和贴壁法获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采用25μg/mLSPIO联合0.75μg/mL多聚赖氨酸(PLL)标记BMSC,比较标记和未标记MSC细胞活力、增值、细胞周期、凋亡和成骨、成脂多向分化能力;应用1.5TMR对不同数量级细胞分别进行T1WI、T2WI和T2*WI序列扫描。【结果】普鲁士兰染色显示SPIO(25μgFe/mL,48h)对细胞的标记率接近100%,细胞活力、增殖、周期和凋亡检测,均显示SPIO标记细胞与未标记细胞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成骨、成脂诱导显示,BMSC和标记BMSC均具备成骨、成脂分化能力;对不同数量级的SPIO标记BMSC行MR扫描,T1WI、T2WI和T2*WI能检测到的最小数量级细胞分别为2×104,1×104,0.5×104,呈低信号。【结论】25μg/mLSPIO联合0.75μg/mLPLL能有效标记BMSC,不影响BMSC的活力、增值、细胞周期、凋亡和多向分化能力,1.5TMR示踪标记细胞可行,与T1WI和T2WI序列相比,T2*WI最敏感。
- 许杰华李丹于春鹏周斌颜荣华王劲朱康顺单鸿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
- 磁共振成像与超声造影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管病变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2年
- 缺血性胆管病变(ITBL)是导致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功能不良和肝衰竭中最难处理的一种胆道并发症,其发病率为5%~15%。目前对ITBL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方法,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是金标准,但其存在并发症和有创性。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诊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临床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 王劲刘静静胡冰何炳均颜荣华苏中振姜在波单鸿
- 关键词:肝移植胆管疾病磁共振成像弥散超声造影
- 门脉高压症少见病因的影像学分析
- 2020年
- 门脉高压症(PH)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导致压力增高的一组综合征,根据压力来源的解剖部位可分为肝前性、肝内性及肝后性,病因多样。部分少见原因引起的PH临床表现复杂,个体差异显著,也可能与常见的病毒性肝炎等其他获得性肝损伤重叠发生,常规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肝脏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PH的“金标准”,但其为有创检查,部分患者存在穿刺活检禁忌证,且结果可能出现“假阴性”或异常原因不明。影像学诊断则相对简单,门静脉主干内径≥13 mm、脾静脉内径≥10 mm可提示门脉高压。对于原因不明的PH患者,无创的影像学检查联合生化检测、酶学分析等可缩小诊断范围,指明诊断方向,为进一步肝脏组织病理活检及基因检测提供依据,对其确诊具有重要价值,可用于病情评估和疗效评价。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分析病因,本文根据不同类型PH的影像学特点,重点关注肝脏改变、血管病变、侧支循环开放特点及其他间接或继发征象,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 颜荣华
- 关键词:门脉高压症肝病影像
- 结节性筋膜炎的影像表现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分析结节性筋膜炎(NF)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NF的影像表现,其中4例行CT检查,5例行MR检查。结果9例NF中,5例位于下肢,2例位于腹壁,2例位于外耳道。病灶最大直径为1.1—9.5cm,平均(3.7±0.3)(3m。所有病灶均表现为单发实性软组织肿块,CT平扫显示肿块密度与肌肉密度相仿;病灶在MR T1WI呈等低信号,在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中、重度强化。结论CT及MR检查能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NF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吴海军曾辉颜荣华罗伟王为岗梁长虹刘艳辉
- 关键词:筋膜炎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 慢病毒介导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对间充质干细胞的标记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 探讨慢病毒介导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间充质干细胞(MSC)是否影响其细胞生物学特性,以及EGFP基因能否持久稳定表达.方法 以不同病毒感染复数(MOI)实行EGFP慢病毒对MSC的感染,通过流式细胞分析法(FACS)检测EGFP的阳性率,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在MSC的表达情况;通过锥虫蓝染色、MTT比色法、Hoechst染色和FACS检测细胞活力、增殖、凋亡和周期;EGFP慢病毒感染MSC体外持续培养2、4、8、16周时通过FACS检测EGFP的阳性率和荧光强度,以评价EGFP基因在MSC表达的稳定性.结果 EGFP慢病毒以MOI=20感染MSC 96 h,EGFP阳性率达97.39%±0.68%;与对照MsC相比,EGFP慢病毒感染MSC时,对细胞活力、增殖、凋亡和周期均没有影响(P>0.05);EGFP-MSC在体外持续培养2,4、8、16周,EGFP阳性率分别为97.50%±0.54%、97.32%±0.51%、97.39%±0.11%、97.48%±0.13%,荧光强度(A值)分别为440 ±13、445±12、458±13、456±16,均能够保持稳定水平.结论 EGFP慢病毒能够高效标记MSC,并且不影响其生物学特性,EGFP基因在MSC能够持久稳定表达,可以用于下一步的细胞示踪研究.
- 李丹朱康顺周斌王劲颜荣华李征然孟晓春黄明声姜在波单鸿
- 关键词:干细胞慢病毒属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 320排CT的4DDSA在原发性肝癌血管解剖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320排CT的4DDSA在原发性肝癌血管成像中的价值。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9年9月—2010年10月40例肝癌患者进行320排CT增强扫描,重建获得4DDSA图像,对肝动脉正常解剖及变异情况进行观察,并从肿瘤强化情况、供血动脉、瘤染色及瘤血管等方面评估血管与肿瘤的关系,同时与肿瘤供血动脉的DSA图像(20例)进行比较。结果320排CT的4DDSA最多可显示6—7级肝内动脉分支。40例患者的肝动脉解剖及走行正常者35例(MichelSI型)占87.5%(35/40),12.5%(5/40)发现变异。4DDSA与DSA对肝动脉的解剖及变异诊断符合率为100%。40例肝癌患者均出现肿瘤染色,肿瘤血管28例,肿瘤供血动脉26例,3例有两条动脉供血。20例有DSA对照者的320排4DDSA共检出肿瘤供血动脉18支,而DSA共检出肿瘤供血动脉19支。以DSA为标准,320排CT在检出肝癌供血动脉方面的准确性为94.7%(18/19)。结论低对比剂剂量320排CT的4DDSA成像能够精确显示肝动脉解剖及变异,能多角度、重复、立体观察肿瘤与血管的空间关系,且在检出肝癌动脉血供方面与DSA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为临床提供一种快速、仿DSA、非损伤性的血管成像检查技术。
- 王劲廖碧红刘静静颜荣华胡冰何炳均姜在波单鸿
-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