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桃洲
- 作品数:155 被引量:261H指数:8
-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 对“古典”的挪用、转化与重置——当代台湾新诗语言构造的重要维度被引量:1
- 2010年
- 一、背景:关联和承续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新诗语言在上世纪的前30年经历了一个相对良性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持续到194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诗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语言形态和书写程式,其间尤以冯至、卞之琳、艾青及“九叶派”诗人的表现更为突出。在1950年代后的台湾诗界,由于众多大陆诗人的涌人——这些诗人免不了将以往的诗学理念和写作习性带到岛内——台湾新诗的发展路向自然要受到整个新诗传统的影响。
- 张桃洲
- 关键词:新诗语言台湾新诗古典维度
- 众语杂生与未竟的转型:1990年代诗歌综论被引量:11
- 2010年
- 论文站在新世纪的历史语境中对1990年代诗歌进行了全面反顾,在论述其诗学来源、表现形态、文本特征等的基础上,深入辨析了这十年中出现的一些理论问题和重要现象,如"叙事"、"口语"、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女性诗歌的变化,等。作者认为,1990年代是一个杂语共生的时代,中国诗歌处于急速的转型之中,而这一转型过程尚未完成。
- 张桃洲
- 关键词:1990年代诗歌叙事口语
- 去国诗人的中国经验与政治书写——以北岛、多多为例被引量:7
- 2011年
- 通过考察北岛、多多去国后的诗歌创作发现,正是在对早年经验的疏离与回溯的纠缠中,他们扩展(而不只是延续)了其自身和当代中国诗歌对政治的书写。作为1970年代末"崛起"的朦胧诗的两位代表诗人,北岛和多多去国前后诗作里中国经验和政治意识的延续与变异,体现了跨文化语境中当代诗歌寻求主体性、进行自我建构的多面性。
- 张桃洲
- 关键词:政治意识
- 新诗教育的困境及可能
- 2023年
- 新诗教育的话题得到过广泛讨论,从教材篇目的争议、教学方式方法的探讨,到教育观念的确定、教育功能与价值的总结,人们对于何为新诗教育、如何进行新诗教育莫衷一是。新诗教育的困境,除了“应试”指令压抑甚至排挤课堂教学中的新诗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面对新诗教学有“畏难”情绪之外,更在于教学目标、手段的普遍性与新诗文体的独异性,教育教学过程的稳定性与新诗的不断生成、变化之间的。
- 张桃洲
- 关键词:新诗教育新诗文体新诗教学教学方式教学目标
- 郑敏与中国新诗理论的重构
- 中国新诗的写作史实际上是不断遭受诘难、充满尴尬的历史,这一论断或许让人感到有些夸大其辞,但是,在今天,"新诗的处境十分窘迫"①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这种窘迫一方面是历史性的,即它自身生成的根基一开始就没有得到确立,更谈...
- 张桃洲
- 文献传递
- 思想的形式:断片书写的可能被引量:1
- 2022年
- 没有人会否认书写形式、言说方式的重要性。一种观念或想法、情感或思绪,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出来,绝非无关紧要的。人们已经注意到,在中西文明的早期阶段,两个具有标志性的人物——孔子和柏拉图,他们思想的展示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对话形式。对话在思想的传播、交流过程中,自有其独特的形式价值[1],两位先哲之后以这种方式著书立说者不乏其人。当然,在当时及后来数千年的文明传承进程中,人类思想的表达还有其他多种形式。
- 张桃洲
- 关键词:中西文明文明传承言说方式柏拉图
- 韵律、幸存者和偏执狂
- 2003年
- 对于历史,人们总在进行选择性遗忘,这几乎成了一个定律。在西方,据说教师在课堂里讲授"二战"时,就曾面对"既然有‘二战’,是否也存在‘一战’"的询问。而在中国,一个典型的例证是"文革",它不仅对于年轻一辈来说是认知的盲区,而且即便在那些亲历者那里,也呈现为记忆的黑洞。他们不是在恍若隔世的吁叹中模糊、消解着那段历史,就是小心翼翼地尽量避免触碰那根反顾的细绳。正如匈牙利当代作家孔拉德(G.Konrad)所说,"许多人热衷于失去记忆"。值得注意的是"失去记忆"
- 张桃洲
- 关键词:权力幸存者群众化法西斯主义韵律
- 诗中的语言
- 2023年
- 古今中外谈论诗歌语言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不过,提起这个话题,我首先想到的不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篇,而是诗人昌耀晚年的一首不分行诗作《语言》(1)。该诗虽然题为《语言》,却没有围绕语言进行一番议论或抒情,全篇以叙述的笔调展示了他在生活中耳闻目睹、与语言相关的数个场景:一是离街角不远的人行便道上的涂鸦,二是一对母女蹒跚着过马路的身影,三是伸出手掌的行乞者的乞讨语,四是一个即将登上刑车的少年犯的问话。
- 张桃洲
- 关键词:诗歌语言昌耀《语言》少年犯
- 《诗探索》与中国当代诗歌理论批评的进展
- 2021年
- 在40年的办刊过程中,《诗探索》以一种跟踪的方式,密切关注当代诗歌理论批评的进展,深度介入当代诗歌发展的诸种话题。该刊秉持"探索"理念,甘为勇于奋进的诗人及其创作充任摇旗呐喊者,同时遵循某种开放、多元的"‘后顾式’编辑思路";该刊栏目相对稳定而不失灵活,各个板块的创制和布局有着很强的"设计感";该刊与同时期其他报刊、机构进行着良性的互动,在彼此应和与互补中构筑了一个将论文发表和诗学言述逐渐敞开的公共"空间"。
- 张桃洲
- 关键词:当代诗歌公共空间
- 重解废名的新诗观被引量:8
- 2005年
- 废名的诗和诗论的独特性已为研究界所公认,且近年来获得了较为充分的论述。本文从废名的诗与诗论的文本出发,着眼于废名诗学观念对新诗本质理解的可能意义,结合废名的诗作及三十年代的诗学氛围,对废名的新诗观重新作出了申说。本文认为,废名关于新诗诗质的要求体现为两点:一是诗的“当下”性,一是诗的“完全”性,他的讲稿和诗作印证了这两个特点;而废名更为可贵的贡献在于,他充分地觉识到了新诗语言的“散文化”特性,指出应该依据这种语言的特性来建构新诗的形式,这对新诗本质的理解与未来发展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 张桃洲
- 关键词: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