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民乐
- 作品数:13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 略谈“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读后被引量:1
- 2022年
- 把“中国当代文学”视为一个在特定的世界历史情境下由“国家设计”、体制推行的动态的“建构”过程,因此而将相关概念和理论的生成与变化、建构过程的波动与顺逆以及文学资源的选择与消长等,作为着意考察和分析的对象,并进而从驳杂纷乱的事象中清理出问题的脉络。这大概是我们能从洪子诚先生的当代文学研究中推导出来的一条处理文学史的思路。
- 孙民乐
-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当代文学研究事象历史情境
- 重塑文学史的知识性格——洪子诚文学史研究的意义被引量:1
- 2010年
- 在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没有了“经典”的不证自明的堂皇位置,也不存在“排排坐,吃果果”的“排座次”现象。赵树理从“评价”的起落变化中走来;《创业史》在文学批评的争议中“亮相”;对《青春之歌》,关注的是其“讨论”与“修改”;
- 孙民乐
- 关键词:文学史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性格《青春之歌》《创业史》
- 十七年文学中的“百合花”被引量:5
- 2012年
- 新时期以来,去政治化的文学史"重写"业已改变了当代文学史的许多景观,茹志鹃形象的审美化建构就是其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个案。本文通过对茹志鹃文学史形象变化的追溯性描述和对茹志鹃在十七年时期主要叙事文本的分析,试图重新揭示其政治性的蕴涵。
- 孙民乐
-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百合花当代文学史去政治化茹志鹃叙事文本
- 历史与记忆被引量:1
- 2008年
- 现代性与历史的复杂纠葛,竟然在另一种意义上产生了对“历史”的变本加厉的依赖,产生了一代又一代崇拜历史又“消费”历史的人们。他们只有通过“历史”把个人编进一个时间程序和群体归属,才能获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正像米兰·昆德拉在《笑忘录》里说的那种“圆圈舞”一样,它汇成了一个认同和信心的整体,它把笑声像面包一样慷慨地洒向这个群体,给他们勇气和力量,“那力量啊我们/缺乏太久盼望太久/把它铸进我们的清白/我们从此不再孤独”。人们舞蹈着走进历史,并得以分享历史的真理。圆圈舞“魔术般”的特性还在于它的封闭性.
- 孙民乐
- 关键词:记忆《笑忘录》昆德拉
- 一个人的“精神化石”——谢冕诗集《爱简》讨论被引量:3
- 2022年
- 时间:2022年7月20日下午地点:北京大学培文书院主持人:高秀芹与谈人:洪子诚、孟繁华、姜涛、吴丹鸿、张桃洲、冷霜、张洁宇、孙民乐发现·另一个谢冕高秀芹(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出版社编审):这是一个“秘密”的会议,我们没有让谢冕老师参加。主要是希望大家能放开谈,哪怕检讨和批评。
- 高秀芹(整理)高秀芹孟繁华洪子诚姜涛张桃洲张桃洲冷霜张洁宇
- 关键词:中国诗歌研究
- “不屈不挠的博学”——评刘福春《中国新诗编年史》被引量:2
- 2013年
- 继《新诗纪事》、《中国当代新诗编年史》、《中国新诗书刊总目》之后,刘福春的新著《中国新诗编年史》将他的新诗史研究工作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部二百六十余万言的新著,以作者所掌握的丰厚翔实的文献资料为基础,旁采博搜,抉剔精严,为中国新诗八十三年(1918-2000)的历程提供了一份初步的详细记录——一份精确到“日”的历史档案。
- 孙民乐
- 关键词:中国新诗编年史博学诗史研究历史档案
- 历史意识与文学史反思——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为线索被引量:1
- 2009年
- 论文以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为考察线索,检讨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领域中"历史"话语的纠结以及文学史反思的向度。文中暗示,文学史反思的某些困难来自现代性话语的内在结构,文学史的可能性和知识有效性也只能来自现代性反思基础上的"局部批判"。
- 孙民乐
- 关键词:历史意识历史感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
- 如何寻找中国“当代文学”
- 2009年
- 孙民乐
-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当代文学研究文学史学科化制度化
- 文学史的“救赎”——读洪子诚先生《材料与注释》
- 2017年
- 《材料与注释》一书的阅读效应始终伴随着本文的写作,我的思路也在众多批评和议论的声音中漂移、变化,越是想端详细节,就越有一种迷花倚石、无所皈依的感觉。我由此也更深地体会到洪子诚先生身上所体现的那种学术品格的难能与可贵:不趋时、不旁顾,在一个屡屡被人宣告为没有学术含量的领域里沉潜数十年的“定力”;凝视历史、解剖自己,重建自我精神秩序和历史的连续性的信念。
- 孙民乐
- 关键词:学史文学史叙述学术品格历史叙述文学环境两条路线斗争文艺史
- “伤痕小说”三题
- 2016年
- 一、"伤痕小说"的幽灵在"文革"后的政治、文化语境中,"伤痕小说"以其对"文革"伤痕的展示引发了异乎寻常的巨大的社会共振,围绕它所展开的激烈论争以及它的合法身份的最终确立,都产生了事件性的影响(1),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激活"新时期"的文学想象力,也确曾对后文革的精神秩序重建起到了重要的促动作用。与其说它是"迎合了政治实践、社会心理、文艺模式等多方面的以‘新时期’命名的中国新现代性的历史诉求"(2)。
- 孙民乐
- 关键词:伤痕小说事件性文学现代性问题小说历史想象现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