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春明

作品数:20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文学
  • 3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文学
  • 3篇诗歌
  • 3篇考辨
  • 3篇佛禅
  • 2篇学社
  • 2篇社团
  • 2篇文学社
  • 2篇文学社团
  • 2篇落空
  • 1篇代文
  • 1篇导师
  • 1篇东晋
  • 1篇心理
  • 1篇性格
  • 1篇薛宝钗
  • 1篇学理
  • 1篇寻踪
  • 1篇雅化
  • 1篇雅俗
  • 1篇样式

机构

  • 18篇吉林大学
  • 1篇吉林师范大学

作者

  • 18篇刘春明
  • 5篇王树海
  • 2篇李春红
  • 1篇王永丹

传媒

  • 4篇北华大学学报...
  • 2篇吉林大学社会...
  • 2篇学习与探索
  • 2篇华夏文化论坛
  • 1篇新华文摘
  • 1篇史学集刊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文艺争鸣
  • 1篇学术交流
  • 1篇长春师范大学...
  • 1篇时代文学(下...
  • 1篇长春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2篇2017
  • 6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5
  • 1篇2003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佛禅语言诗性化考辨——“诗俏禅门”再认识
2010年
《诗俏禅门原微》曾论到:“在文学家族的众多成员里,没有哪一种体裁样式像诗那样始终伴随着佛教的兴盛衰歇。尤其是在佛教的中国化完成之后,诗歌益发走俏禅门,乃至成为禅家传达佛理、表珊晤境、证悟生命不可或缺的‘法器’。”当时只是察到三个主要的原因,十几年过去,随着研究的深入,眼界的扩展,之于佛禅语言诗性化问题仍欲“不离文字”,倾诉言说。
王树海刘春明
关键词:诗性佛禅再认考辨文学家族体裁样式
禅思何由潜入诗--六朝诗歌佛源词寻踪
2023年
天竺释教东传以来,以语言为媒介,经由两条路径进入汉语体系并渗透于中土思想文化,完成其汉化历程,植根于中华文明。路径一为转译为华言并伴生相关汉语佛教文献,路径二为佛禅旨趣藉由佛源词进入诗歌语言。禅思,经由诗化途径,方意味着中土士人对佛教心理接纳的真正完成。基于路径二,本文以若干词汇为例,探察六朝诗人采摭佛典词汇入诗的兴趣点并尝试勾勒其线索脉络,以期观照佛理禅思怎样经由语言与文学创作的交相辉映而在本土文化中植根并开出繁盛的花。
刘春明
关键词:东晋诗歌
山中高士与世外仙姝——钗黛解读被引量:1
2003年
林黛玉和薛宝钗 ,一个是世外仙姝 ,空灵出尘 ,一个为山中高士 ,积极入世 ;一个是表面时时在意 ,尖酸刻薄 ,实则善良重情 ,全无心机 ,一个为表面浑然不觉 ,大方贤良 ,实则处处留心 ,随机应变 ;一个对宝玉的感情是明争 ,直取宝玉之心 ,一个则为暗斗 ,采用迂回策略 ,始得而终失。两人不同的性格特质与行为趋向在特定的环境与背景下产生了必然的命运走向。
刘春明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薛宝钗性格命运
阅读习养的学理探究——以晚清阅报风气的形成为例被引量:2
2008年
近现代阅读风气肇始于晚清,鸦片战争后,西风东渐使得中国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日渐发生变化,大众传播媒介的大量出现是文化环境发生变化的重要标志。报刊业发展兴起,报刊不但通报消息、报道社会各种新闻,而且还肩负了舆论导向、教化风俗、针砭时弊的社会功能。在转型与变革的背景下,在"开启民智"、"教化民众"等文外之手的推动下,阅读成为中国民间的一种风气。阅读风气的形成扩大了国民的认知视野,启迪了国人的智慧,也使后人藉以保留了当时社会情状的原生态。
刘春明
关键词:晚清报刊
略论南社“海内文学导师”理想的落空被引量:2
2012年
南社在成立之初,以"作海内文学之导师"为文学宗旨之一。南社激进派为实现这一理想,向领导光宣诗坛并具清室遗老身份的同光体诗人发动攻讦,指斥承继宋诗余韵的同光体诗人为"旧",自诩思振唐音而为"新",并在社团内部引发了激烈的宗唐宗宋之争。论争因同光体诗人的沉默和宗唐宗宋派在文学传统上的同源性而陷入南社成员之间的内讧与分裂,并最终导致这一近现代文学史上最庞大文学社团的瓦解,其文学理想也以落空而告终。
刘春明
关键词:同光体唐宋之争
《野叟曝言》:失意儒士的疏狂理想解读被引量:1
2012年
清代儒士夏敬渠博通经史,尊奉儒学,一生郁郁不得志,晚年著《野叟曝言》以抒生平抱负。《野叟曝言》堪称是中国古典小说模式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写了才子佳人,写了神魔鬼怪,写了世情民俗,是中国小说开始走向综合的标志。作者塑造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以荒诞笔法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寄托于主人公文素臣几近完美的生平经历中,从中透射出失意儒士的疏狂理想与偏执人格。
刘春明
关键词:康乾时期《野叟曝言》
白居易佛学依止及其诗歌成就辩难
2011年
白居易在参差多姿的元和诗坛是一显例。他曾毫不含糊地以"我佛弟子"自命,并虔诚地"升于堂,礼于床,跪而唱,泣而去",忠实地"栖心释氏",却不能保证佛禅修习的"得心见性",级质不高,进阶未远,之于佛学的依止不"甚深",与此前的王维、同时代的刘禹锡,差距不可以道里计。个中原委,陈说成难。白氏痴于诗,迷于吟唱,常常"连朝接夕,不自知其苦",从接受史考稽,白诗流播亦广远,许多篇什透着佛禅气息,传递出对人生高妙的感悟,然而学人之于白诗的总体评价不高,此又成白诗研究的学术难点。苏轼的为难情绪或许代表了选家的心态:"不与饭俱咽,即与饭俱吐",真教人难能所以。析"难"辩"难",大致有如下原因:一是其对于佛学信仰大多止于礼仪化,难窥堂奥;二是牵挂见多,用志歧纷,儒释均未得真谛,往往在"达"际思想"中隐","穷"时又"急于兼济",进退失据,信仰无凭依;第三,白氏之于语言,尤其是诗歌语言的认识,与佛禅相去嫌远,其所执信、执着追求的"八言不化"、"至哉八言"等,早已落入禅家不屑的言筌;最后的原因更隐蔽些,虽不便缕析条陈,总觉与诗人的胸襟、志趣、操守有关联:史上白氏的"好名"、"爱官职"、"爱富贵"以及太过惜身,独怜自爱等等,似乎都无可厚非,然而就精神世界绝胜之境的营造建筑来说,很可能就是"前前逝去,后后生起"的因缘了。
王树海刘春明
关键词:白居易白居易诗歌
《能禅师碑》中隐现的王维人格
2012年
王维受神会请托,在对慧能禅师的禅学思想高度认同的前提下,写作了《能禅师碑并序》,这是最早撰述南宗创始人思想的文献资料。王维平实客观地叙述了慧能禅师的身世经历和得法因缘,在对慧能禅师隐忍、安住、无我及古高僧之德等特质的认同中,表述了对禅宗伦理思想和价值的概括与颖悟,并隐约传达了自己的禅修观念。《能禅师碑》对于研究王维与南禅宗的关系及王维禅学思想渊源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刘春明
关键词:慧能禅宗人格
张岱审美情韵和文化心理探析被引量:1
2012年
张岱是明清鼎革之际江南士林一个独异的存在,其文学风格一般被认为是沿袭了公安派、竟陵派的"性灵"余脉。其实,远承晋宋名士风度辐射、近受阳明心学浸润、幼秉佛禅思想洗礼、更兼家族传统影响而形成的遗民背景下的名士人格,是张岱美学理想和创作原则的心灵原乡与思想渊源所在。灵隽高拔的才华、旷达不拘的品性与曲折复杂的人生经历交织于盛衰易代的宏大时空背景下,投射于著述,形成了张岱文学创作托闲雅于市井、寄沧桑于空灵、归绚烂于平淡的叙述特征。其传世散文《陶庵梦忆》、《西湖梦寻》、《自为墓志铭》彰显并诠释了张岱独特的审美情韵和文化心理,在其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不容忽视的价值。
刘春明
关键词:审美情韵文化心理
重新阅读的意义——以《猫城记》为例被引量:1
2005年
重新阅读是对一部分因历史原因被忽视的经典作品的去伪存真、细分乃至重新分类和定位的过程。重新阅读使文学批评发展、变革的脉络更加清晰;有利于研究者清醒地审视文本本身的意义和评价标准在岁月两端的历史差异;对于现代文学史的写作和解放前非主流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中获得公正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刘春明
关键词:现代文学《猫城记》老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