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萍
- 作品数:8 被引量:99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辽宁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辽宁省科技厅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脂肪肝的预后及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脂肪肝(fatty liver disease,FLD)的预后,以及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纳入2003年某单位接受体检的459例受试者,其中诊断为FLD 154例(03FLD组),非脂肪肝(NFLD)305例(03 NFLD组),2009年对同一受试人群再次进行随访。观察6年后该人群再次进行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血脂、肝酶学指标、血尿酸(UA)检测及腹部超声检查的变化,比较两组人群的预后,以及与预后相关的危险或保护因素。结果 6年后再次检测该研究人群时,38例FLD患者超声下转为正常肝脏(B组),其余116例仍为FLD(A组);原来无FLD的305例受试者中有91例新发FLD(C组),其余214例受试者仍然保持为无FLD状态(D组)。A、B组相比无论性别、年龄均无明显差异(P>0.05);C组男性受试者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D组(P=0.007),C组女性平均年龄明显高于D组(P=0.025)。A组受试者BMI、DB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氨基转移酶(GGT)、FBG、UA均值水平均高于B组;C组比D组有更多的代谢异常和肝脏生化学异常。尽管B组受试者随访中FLD已经消失,但与不曾发生FLD的D组受试者比较仍有大部分人体测量学和生化学指标异常。结论脂肪肝的出现与性别、年龄有关,而它的消失与性别、年龄无关;脂肪肝的发生或消失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密切相关,随着FLD病程的延长,MS各组分的患病率就越高;脂肪肝的治疗效果不仅限于超声下脂肪肝的消减,更重要的是MS组分(包括尿酸)同时消失。
- 丁媛媛李金萍王炳元王成吉郑娉娉王颖孙福荣马力王菲
- 关键词:脂肪肝代谢综合征预后
- 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血液生化学检查特点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探讨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FLD)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实验室指标的特点.方法:共1203例健康体检者纳入本研究,均接受腹部超声检查、血液常规检查和血液生化学检查.超声诊断脂肪性肝病(FLD)509例,男415例,女94例;非脂肪性肝病(NFLD)694例,男446例,女248例.根据中国脂肪肝诊疗指南,将509例FLD患者分为AFLD组与NAFLD组.其中,AFLD组106例(男105例,女1例),NAFLD组403例(男310例,女93例).结果:与NFLD组相比,FLD组的平均年龄较低(P=0.011)、BMI明显升高(P<0.001),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尿酸(UA)(均P<0.001),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AST/PLT、AST/ALT和GGT/PLT明显增高(P值分别为0.015、0.026、0.001、0.000和0.00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ST/GGT和TBIL/GGT显著降低(均P<0.001).与NAFLD组比较,AFLD组的平均年龄低(P<0.001),HGB、GGT、ALB、UA等显著升高(均P<0.001),TG、AST、RBC、ALT、AST/PLT、AST/ALT和GGT/PLT也高于NAFLD组(P值分别为0.007、0.005、0.011、0.027、0.012、0.014和0.002);而UREA、AST/GGT和TBIL/GGT低于NAFLD组(均P<0.001).结论:血液常规和血清生化学检测不仅能够区分FLD和NFLD,而且还能够区分AFLD或NAFLD.
- 谢大伟刘翠香王炳元孙福荣李金萍丁媛媛马力王振威刘畅
- 关键词: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常规生化检查
-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特点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ALD)的临床特征.方法:ALD患者91例,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68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23例,另选同期住院的41例HBs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血液生化和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结果:AIH和PBC均以女性患者多见,发病年龄AIH为(51.2±13.4)岁,而PBC则是(52.8±10.3)岁,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则以男性多见,平均年龄为(57.1±13.0)岁.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相比,AIH和PBC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总蛋白(TP)、总胆红素(TBIL)均明显增高(P<0.05),PBC组的TBIL水平也明显高于AIH组(P<0.05).ALD患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DBIL)升高为主;三组白蛋白(ALB)均有降低,但以肝硬化组降低更显著.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在AIH和PBC比较接近(分别为63.2%和78.3%),本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人自身抗体均为阴性.AIH组患者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阳性率高于PBC组(P<0.05),PBC组患者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高于AIH患者(P<0.05);自身抗体阴性的AIH组ALT较阳性组显著增高,自身抗体阴性的PBC组ALT、AST、ALP、GGT均低于阳性组(P<0.05).结论:ALD缺乏典型的临床特征.闭经前后的女性出现乏力和黄疸,结合γ球蛋白升高、病毒标志物阴性,高度怀疑ALD,自身抗体的出现是本病更好的佐证.单纯细胞酶(AST,ALT)的升高提示AIH,同时伴随胆道酶(ALP,GGT)和/或以DBIL升高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应高度怀疑PBC.
- 王振威王颖王炳元丁媛媛李金萍马力张红
-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生化检查
- 终末期肝病患者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与左心功能的关系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 评价终末期肝病患者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与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8年5月进行原位肝移植的患者92例的术前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5例,女性17例,年龄(50.3±9.5)岁;85例为肝硬化,7例同时伴有原发性肝癌.分析资料包括血液生物化学指标、凝血指标,肝炎病毒学标志物和二维心脏超声、心电图等.根据MELD评分系统将其分为3组:MELD评分≤9分31例;10分≤MELD评分≤19分45例; MELD评分≥20分16例.采用x2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判断MELD评分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 MELD评分与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主动脉瓣流速(AF)、心输出量(CO)、QRS间期(QRSI)、校正的QT间期(QTc)等呈正相关,r分别为0.317,0.341,0.228,0.387,0.325,0.209和0.347;P值均<0.01;除QRSI外,上述指标及左室后壁厚度亦与国际标准化比率呈正相关,r分别为0.282,0.319,0.322,0.435,0.275,0.320和0.237;P<0.05或P<0.01; LAD、LVEDD、AF,CO、QTc与血清总胆红素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41,0.219,0.357,0.246和0.253;P值均<0.05;IVST和二尖瓣流速E/A与血清肌酐相关,r值分别为0.216和-0.343;P<0.05或P<0.01.E/A≤1在研究对象中的比例为46.7%(43/92),在MELD分级的3组中比例分别为48.4%(15/31),35.6%(16/45)和75.0%(12/16),其中,MELD 10~19分组和MELD评分≥20分组间,x2=7.359,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随着终末期肝病的进展,心脏的结构,功能及电生理活动逐渐减退.
- 孙福荣孟一曼王炳元刘永锋刘翠香谢大伟丁媛媛李金萍马力
- 关键词:肝硬化
- 东北地区城市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51
- 2011年
- 目的探讨东北地区成人脂肪肝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09年12月具有完整资料的某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15 635例,其中男9 037例,女6 598例,男女之比为1.37:1,年龄16~95岁,平均年龄(47.85±13.21)岁。通过性别、年龄分层后比较脂肪肝的患病率,并将脂肪肝患者的体质量指数、血压、血脂、血糖、尿酸、血常规、肝功能等检测结果与非脂肪肝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B超共检出脂肪肝患者5 955例,总患病率为38.1%,男性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48.8%vs23.4%,χ2=1039.853,P〈0.001);30~69岁的男性脂肪肝的患病率超过50%,尤以40~49岁最高(55.2%),女性在39岁之前脂肪肝的发生率不足10%,50岁后骤然上升至35%以上,60~69岁达到高峰并超过男性(43.4%vs40.5%),70岁以后女性脂肪肝患病率仍显著高于同龄男性(35.5%vs28.3%,χ2=7.670,P〈0.006)。非脂肪肝人群超重者占35.6%,肥胖占7.5%,而脂肪肝人群两者分别为51.0%,36.8%。脂肪肝组的血压、血糖、甘油三酯(TG)等增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的检出率明显低于非脂肪肝组(P均〈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TG、空腹血糖(FBG)和血尿酸(UA),以及γ谷氨酰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脂肪肝组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P均〈0.001);相反,HDL-C则显著低于非脂肪肝组(t=47.17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脂肪肝危险因素包括BMI、TG、UA、FBG、舒张压、胆固醇等,OR值分别为3.590、1.936、1.567、1.508、1.346和1.177。结论东北地区城市男女脂肪肝的发生率在各年龄段有明显差异,脂肪肝的发生与代谢综合征的组分明显相关,尿酸的增高也与脂肪肝的发生明显相关。
- 李金萍丁媛媛王炳元刘翠香谢大伟马力郑娉娉王菲孔琪
- 关键词:脂肪肝患病率流行病学
- 血液生化指标改变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预后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预后及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探讨NAFLD患者肝脏功能恢复的质量。方法纳入2003年某单位接受体检的459名受试者,其中诊断为NAFLD 154例,非脂肪性肝病的正常人群(健康组)305例,2009年对同一受试人群再次进行随访。观察6年后该人群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血脂、肝功能、血尿酸(UA)及腹部超声检查的变化,比较两组人群的预后,以及与预后相关的(危险或保护)因素。结果 6年后再次检测该研究人群时,之前诊断为NAFLD的154例患者中,有38例超声下脂肪肝消失(男、女分别为13例和25例),其余116例仍为NAFLD(男、女分别为50例和66例);健康组的305例受试者中有91例新发NAFLD(男、女分别为47例和44例),其余214例受试者仍保持健康状态(男、女分别为75例和139例)。原有NAFLD患者例数6年间减少了24.7%(38/154),原来没有NAFLD的正常人群6年间新出现了29.8%(91/305)。NAFLD发生率由原来的33.6%(154/459)增加到45.1%(207/459),6年增加了11.5%。6年前男性NAFLD的高峰年龄位于40~49岁,女性位于60岁以上;6年后男女高峰年龄相同(50~59岁)。新增的NAFLD患者中男性在40~59岁为高峰,女性比男性晚10年左右;NAFLD消失的患者中,男性在50岁以后居多,女性半数以上在60岁以后。新增加的NAFLD患者除HDL-C外,其他代谢综合征(MS)组分发生率与持续存在的NAFLD患者基本相同,但是FBG增高的发生率在持续存在的NAFLD中更高;腹部超声检查NAFLD转归的患者,除HDL-C外,其他MS组分与持续无NAFLD受试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近发生的NAFLD与持续存在NAFLD患者间所有生化指标和MS组分无明显差异(P>0.05);NAFLD已经消失的患者中,BMI、SBP、甘油三酯、总胆固醇、ALT、FBG、UA水平均高于非NAFLD受试者(P<0.05)。结论 NAFLD的发生或消失与性别、年龄、肝脏酶学和MS组分密切相关,�
- 丁媛媛王颖王炳元王成吉郑娉娉李金萍王菲孙福荣马力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代谢综合征预后生化指标
- AMA阳性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
- 2012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36例AMA阳性的PBC患者临床资料,同期住院的36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cirrhosis,HBV-C)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生物化学指标。结果 PBC组以女性(83.3%)多见,平均年龄(53.5±11.5)岁,HBV-C组主要是男性(77.8%),平均年龄(56.4±12.8)岁。黄疸(66.7%)和乏力(63.9%)是PBC组的主要表现,HBV-C组以腹水(50.0%)和上消化道出血(38.9%)常见。HBV-C组的PLT和WBC水平较PBC组显著下降(P<0.01)。两组患者均有Hb和RBC水平明显降低,PBC组更明显,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T、AST、GGT、ALP、TBIL和DBIL水平在PBC组中均明显升高(P<0.05),而PT在HBV-C组显著延长(P=0.000)。血脂各项指标在Child-Pugh A级中,PBC组均高于HBV-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ild-Pugh B级中,TG、TC及LDL-C水平PBC组显著高于HBV-C组(P<0.05),而HDL-C水平在PBC组显著降低(P=0.006)。结论 PBC患者具有许多独特的临床特征,包括:①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②更容易发生黄疸和贫血;③反映胆管功能和胆汁代谢指标明显异常;④HDL-C的下降可能是反映PBC病情进展的良好指标。
- 郑娉娉王颖王炳元王菲丁媛媛李金萍王柏芳李雪华
-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功能贫血血脂
-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被引量:19
- 2011年
- 目的探讨单独酒精或酒精合并病毒感染所致肝硬化临床表现的异同。方法收集2004—2008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明确诊断为肝硬化的329例病例资料,其中单独酒精所致肝硬化(alcoholiclivercirrhosis,ALC)104例(28.18%)、单独乙型肝炎所致肝硬化(chronicHBV-relatedcirrhosis,HBV-C)99例(26.83%)、单独丙型肝炎所致肝硬化(chronicHCV-relatedcirrhosis,HCV-C)15例(4.07%)和酒精合并肝炎病毒感染(HBV占87.4%)所致肝硬化(alcoholplusvirus-relatedcirrhosis,AV-C)111例(30.08%)。比较4组患者就诊时的年龄、性别、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LC组和AV-C组男性患者比例最高(分别为95.19%和91.79%),平均年龄[分别为(52.21±10.37)岁和(53.68±10.59)岁)]均低于单纯病毒感染组[HBV-C组为(57.28±12.21)岁,HCV-C组为(61.40±9.71)岁],P<0.05。ALC组GGT、TBIL和AST/ALT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ALC组和AV-C组AST/ALT≥2的比例分别为47.35%和22.5%,与HBV-C组(1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CV-C组介于二者之间(20%)。ALC组和AV-C组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36.54%,32.43%)稍高于HBV-C组和HCV-C组(29.29%,26.67%),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ALC组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的发病率远高于其他组,但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病率(11.54%)明显低于病毒相关组(单纯HBV-C组高达30.3%)。结论酒精单独或与病毒混合因素所致肝硬化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男性肝硬化的主要原因,ALC患者的平均年龄较病毒相关肝硬化患者小5年以上。酒精更易引起肝内胆汁淤积和胃黏膜屏障受损,ALC组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的发病率均较病毒相关组增加,但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病毒相关组。
- 王菲郑娉娉王炳元王柏芳马力丁媛媛李金萍王颖
- 关键词:酒精性肝硬化肝硬化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