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树峰

作品数:21 被引量:119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乳腺
  • 6篇手术
  • 6篇腺癌
  • 5篇乳腺癌
  • 5篇肿瘤
  • 5篇淋巴
  • 4篇乳腺肿
  • 4篇细胞
  • 4篇腺肿瘤
  • 4篇淋巴管
  • 3篇胰岛
  • 3篇胰腺
  • 3篇淋巴管密度
  • 3篇甲状腺
  • 3篇MUC1
  • 2篇蛋白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管内皮生长...
  • 2篇营养状态评价

机构

  • 19篇河北医科大学...
  • 7篇河北医科大学
  • 3篇哈励逊国际和...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滨州市人民医...

作者

  • 21篇王树峰
  • 5篇郑宝恒
  • 5篇王保芝
  • 4篇张凯丽
  • 4篇王学礼
  • 4篇底旺
  • 3篇贾汝梅
  • 3篇黎国屏
  • 3篇王景顺
  • 3篇李志增
  • 3篇许丙辉
  • 3篇李艳玉
  • 3篇王建钦
  • 2篇李恒力
  • 2篇杜桂梅
  • 2篇李雅慧
  • 2篇严丽
  • 2篇邢宏利
  • 2篇吴卫中
  • 2篇薛亚静

传媒

  • 4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河北医药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中国临床营养...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肠外与肠内营...
  • 1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肿瘤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解剖科学进展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2006国际...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7
  • 3篇2006
  • 5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T扫描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
1999年
甲状腺肿瘤的影像诊断以往是通过同位素扫描及普通X线摄影方法进行,只能判断肿瘤大小、位置及气管受压移位情况,不能确定性质。本文报告我院1986~1996年间经CT扫描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3例甲状腺肿瘤的CT表现,以探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CT影像...
郑宝恒王树峰吴卫中郝树明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CT
超声光散射成像系统在乳腺肿块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超声光散射双模式成像系统在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超声光散射双模式成像系统,检查113例共123个乳腺肿块,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系统将肿块二维超声特征作数字化处理,并检测肿块组织营养代谢指标血红蛋白总量(HBT)和血氧饱和度(SO2),最终将二维超声信息和营养代谢参数综合处理,得出综合诊断指数(SDI)。分别计算二维超声、光散射和双模式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率。结果123个乳腺肿块中,良性肿块78个,恶性肿块45个。良性肿块内HBT为(153.02±105.78)明显低于恶性肿块内HBT(232.95±78.22);良性肿块内sO2(1.0332±0.1641)明显高于恶性肿块内S02(0.8794±0.1814);良性肿块内SDI(147.23±53.76)明显低于恶性肿块(243.98±57.27),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光散射双模式诊断系统鉴别诊断乳腺肿块的敏感度为93.33%,特异度为83.33%,准确率为86.99%。结论在二维超声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光学技术检测组织的营养代谢可提高鉴别乳腺肿块性质的特异度,提高恶性病例早期诊断的正确率。
靳继海李爱华李艳玉王树峰剧红娟
关键词:超声光散射乳腺肿块
酶组织化学和免疫金显示大鼠胰淋巴管及其多肽激素转运的意义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探讨胰腺内脉管系的分布特点及其多肽激素转运的意义。方法应用常规HE染色、5’ 核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 (5’ Nase ALPase)双重组织化学染色、免疫金标记外源性胰岛素 (immuno goldmarkingexogenousinsulin ,IGMEI)注射技术 ,对大鼠胰组织冷冻切片进行了光镜 (LM )、扫描电镜 (SEM )二次电子和背散射电子图像(secondaryandbackscatteredelectronimages,SEI ,BEI)观察。 结果①经HE和 5’ Nase ALPase染色处理的胰组织切片LM观察表明 ,在大鼠胰腺内、较大的胰岛周围甚至内部 ,不仅存在血管 ,而且分布有丰富的淋巴管样结构 ;血管呈现ALPase强阳性蓝色反应 ,淋巴管表现 5’ Nase强阳性褐色反应。②免疫金标记胰岛素注射的胰组织切片SEM观察表明 ,SEI只显示胰腺的组织构造 ;BEI可显示标记金颗粒的背散射电子 ,主要存在于胰结缔组织间隙或组织通道、淋巴管或毛细淋巴管内。然而 ,胰腺的血管或毛细血管内 ,无背散射电子或BEI微弱。结论在较大的胰岛周围甚至内部 ,不仅存在血管 ,也分布有淋巴管 ;胰腺组织液的淋巴回流 ,对于胰岛素等多肽激素的正常转运 。
王保芝王学礼王建钦王树峰王丽樊宇兵
关键词:脉管胰腺胰岛素
MUC1/CD_3BsAb介导的LAK细胞对MCF-7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
2007年
目的观察MUC1/CD3双特异性抗体(BsAb)介导下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对过度表达MUC1基因的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方法化学耦连法制备MUC1/CD3双特异性抗体(BsAb)。显微镜下计数A组(BsAb+MCF-7+LAK)、B组(a-CD3+MCF-7+LAK)、C组(a-MUC1+MCF-7+LAK)、D组(a-CD3+a-MUC1+MCF-7+LAK)及E组(RPMI1640培养基+MCF-7+LAK)LAK-MCF-7细胞数目,并计算LAK细胞与MCF-7细胞的结合率。MTT法检测各组LAK细胞对MCF-7细胞的杀伤率。结果A组MCF-7细胞和LAK细胞的结合率及LAK细胞对MCF-7细胞的杀伤率均明显高于B、C、D、E组(P均<0.05)。结论MUC1/CD3BsAb能显著提高LAK细胞与乳腺癌MCF-7细胞的结合率,并显著提高LAK细胞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杀伤率。
张凯丽郑宝恒王树峰底旺严丽
关键词:黏蛋白1双特异性抗体
133例胰腺癌回顾分析被引量:1
2002年
黎国屏李清怀王树峰黎珉
关键词:胰腺癌外科手术手术方式病例分析
胰组织结构提示多肽胰岛素的正常转运经淋巴而非门脉途径被引量:21
2002年
目的 探讨胰岛多肽激素释放形式和细胞外正常转运途径的结构基础。方法 对大鼠和人胰尾部组织进行了光镜 (LM )和透射电镜 (TEM)观察。结果 胰组织主要由腺泡构成的腺小叶和分隔腺小叶的结缔组织所组成。胰腺的导管、血管和淋巴管 ,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 ,均穿行于胰结缔组织内。在胰岛周围的结缔组织间隙内也可见到完整的膜包分泌颗粒 (2 0 0~ 5 0 0nm)。胰腺的毛细血管为窗孔 (5 0nm)型。结论 胰组织结构特点提示 :胰岛多肽激素的释放形式 ,可能是连同颗粒膜的整体释放而非传统认为的胞吐分泌 ;释放入胰组织液中的多态胰岛素或分泌颗粒 。
王保芝王学礼王树峰赵玉珍刘贵生王建钦
关键词:胰岛腺泡分泌颗粒多肽激素胰腺
a-B晶体蛋白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靶向治疗意义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研究a-B晶体蛋白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的表达,通过分析a-B晶体蛋白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探讨其在TNBC的预后及靶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S-P法检测30例TNBC,50例非TNBC的石蜡标本切片组织中的a-B晶体蛋白,比较TNBC与非TNBC组织中a-B晶体蛋白表达差异性,对a-B晶体蛋白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及病理指标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B晶体蛋白在TNB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6.67%(20/30),明显高于在非TNBC中的表达率42.00%(21/50)(χ2=4.566,P<0.05);a-B晶体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年龄、肿瘤直径、肿瘤分期无明显差异(P>0.05);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个数、P53表达、ki-67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呈正相关。a-B晶体蛋白在TNBC中的表达与年龄、肿瘤直径、有无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个数、肿瘤分期、P53表达、ki-67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a-B晶体蛋白的阳性表达在TNBC与非TNBC之间存在差异。a-B晶体蛋白在TNBC中高表达,且表达强度明显高于非TNBC。a-B晶体蛋白与乳腺癌预后不良相关,而a-B晶体蛋白在TNBC中的高表达可能为TNBC预后差的原因之一。
张凯丽田志胜王树峰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靶向治疗
1002例普通外科择期手术住院患者营养状态评价被引量:35
2002年
目的评价本院普外择期手术住院患者营养状况。方法普外科1002例择期手术住院患者,男430例,女572例;年龄15~89岁;消化道内疾病411例(良性181例,恶性230例),消化道外疾病591例(良性506例,恶性85例)。入院后3天对所有患者进行多项营养指标检测:(1)人体测量与理想体重比(WT/HT),上臂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AMC),握力(GS);(2)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运铁蛋白(TF),肌酐身高指数(CHI),淋巴细胞总数(TLC);(3)生物电阻抗法测定人体脂肪(FAT)。结果各项指标表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WT/HT18.1%,TSF25.8%,AMC22.2%,GS65.5%,HB51.2%,ALB6.1%,TF24.9%,CHI47.6%,TLC23.7%,FAT63.6%。各项指标全部正常者占12.5%,1~2项指标异常者占46.9%,3~5项指标异常者占37.7%,6~8项指标异常者占2.9%。结论患者住院时即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积极进行围手术期营养支持非常必要。
李雅慧贾汝梅王景顺李志增王树峰马维谷保军吴卫中吕海涛
关键词:营养评价电阻抗住院患者
甲亢病人围手术期人体组成的动态观察
1999年
目的:采用人体脂肪分析仪(BFA-100)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下简称甲亢)病人入院后进行营养评定,并进行人体组成围手术期的动态观察。方法:85例病人入院3天内行体重/身高(WT/HT)、三头肌皮皱厚度(TSF)、上臂肌围(AMC)、握力(GS)、体脂(BF)检测,进行营养评定。其中54例于术前日和术后第5天分别行第2次、第3次上述指标测定。结果:甲亢病人入院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96%(82/85)。经术前准备,术前日的WT/HT、TSF、BF均较入院时显著增加。术后第5天测定值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生物电阻抗法检测甲亢时的人体组成,能了解营养不良的状况。
王树峰贾汝梅吴卫中吴卫中路英珍李雅惠路英珍赵亚平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营养评定围手术期
MUC1和CK7在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以MUC1和CK7为基因标志物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播散的肿瘤细胞,探讨肿瘤基因标志物在乳腺癌微转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有核细胞的MUC1和CK7mRNA表达。结果:1)检测15例正常人外周血MUC1、CK7mRNA表达,结果无假阳性;将乳腺癌细胞系MCF-7分别以1:105、1:106与正常外周血有核细胞混合,检测MUC1、CK7表达,结果无假阴性。2)检测35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以MUC1为标志物,外周血中肿瘤细胞检出率为30.3%(11/35);以CK7为标志物,外周血中肿瘤细胞检出率为35.0%(12/35)。3)35例患者中有4例MUC1、CK7均表达阳性,7例仅MUC1表达阳性,8例仅CK7表达阳性,两种肿瘤标志物表达患者有交叉但不重叠。结论:以MUC1、CK7为基因标志物,采用RT-PCR方法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肿瘤细胞可能在乳腺癌微转移诊断及乳腺癌预后中具有意义,多种肿瘤基因标志物联合检测结果优于单一标志物检测。
张凯丽李艳玉王树峰郑宝恒底旺郭淑云蔡建辉
关键词:乳腺癌微转移MUC1CK7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