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
- 作品数:78 被引量:432H指数:11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一氧化碳释放分子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释放分子(CORM-2)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sham组、SAP组、CORM2组。以3.5%牛磺胆酸钠逆行注射胰胆管的方法制作SAP模型。CORM-2组于SAP造模0.5h后经阴茎背动脉注射CORM-2(8mg/kg)。各组均于造模6h后取材,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采用RT—PCR法检测肺组织细胞因子诱导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INC)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的表达;同时检测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湿/于重比及对肺脏进行病理学评分。结果与SAP组相比,CORM-2组血清TNF—α水平、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湿/干重比、MPO活性、CINC及ICAM-1 mRNA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应用CORM-2能够降低血清TNF—α水平、下调肺组织CINC及ICAM-1 mRNA的表达,进而有效地抑制肺组织中性粒细胞的大量浸润,从而对SAP肺损伤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
- 陈平王文闻王刚陈华孙备姜洪池
- 关键词:胰腺炎肺损伤细胞间黏附分子-1
- 构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及其应用价值被引量:13
- 2020年
- 目的构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8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83例,女102例;年龄为(56±14)岁,年龄范围为12~84岁。285例患者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方法以3∶1比例分为训练集214例和测试集71例。训练集用于构建预测模型,测试集用于验证预测模型效能。观察指标:(1)术后胰瘘发生情况。(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构建。(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验证。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预测模型准确性。结果(1)术后胰瘘发生情况:训练集214例患者中,45例术后发生胰瘘,其中B级瘘39例、C级瘘6例。(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构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检查主胰管直径、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胰腺质地、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是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χ2=32.450,15.789,19.577,4.559,Z=-7.96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25 kg/m2、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3 mm和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2651 U/L是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0.148,4.286,0.086,95%可信区间为0.058~0.376,1.736~10.580,0.032~0.231,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胰瘘预测值=Exp[0.452-1.914(BMI)+1.455(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2.451(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1+Exp[0.452-1.914(BMI)+1.455(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2.451(术后首�
- 徐西伯贾成朋贾勇刘红阳张宾儒王拥卫李乐陈华孙备
- 关键词:胰腺疾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瘘
- 影响胰腺囊性肿瘤良恶性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探讨影响胰腺囊性肿瘤(PCN)良恶性及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1年2月至2011年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82例PC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182例患者中,良性(非浸润)患者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腺瘤、交界性及原位癌的患者,共计 146例;恶性(浸润)患者均为浸润性癌,共计36例。采用电话随访,主要记录患者术后生存及复发等情况。生存时间为术后第1天到死亡或末次随访日期。随访频率每3个月1次,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2月 20日。分析指标:(1)影响患者肿瘤良恶性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指标:年龄、性别、BMI、糖尿病、吸烟、饮酒、胰腺炎病史、临床症状、肿瘤位置、肿瘤直径、肿瘤数目、血管受累、血清CA19-9及血清CEA。(2)影响恶性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指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情况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1)影响患者肿瘤良恶性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位置、血清CA19-9及血清CEA与恶性PCN的发病有关(χ2=7.79,6.83,20.55,16.55,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 龄≥60岁、血清CEA≥3.4 μg/L为术前预测恶性PCN的独立影响因素(OR=8.012,7.429,95%可信区间:1.965~32.678,1.403~39.331,P〈0.05)。检验血清CA19-9与血清CEA的关联性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共线性(χ2=12.66,P〈0.05)。(2)影响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36例恶性PCN患者术后随访 60个月。术前血清CEA≥3.4 μg/L和〈3.4 μg/L的恶性PCN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27.3%和54.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P〈0.05)。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发现:术前血清CEA≥3.4 μg/L是�
- 李乐孙备张广权陈华孔瑞白雪巍王刚姜洪池
- 关键词:胰腺囊性肿瘤CA19-9癌胚抗原预后
- 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28例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distal pancreatectomy,LDP)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9月28例施行LDP病人的临床资料。28例病人中,男性9例,女性19例,年龄17~69岁。结果 16例LDP联合脾脏切除,7例行Kimura法保脾LDP,5例行Warshaw法保脾LDP。术后病理:胰腺浆液性囊腺瘤2例,黏液性囊腺瘤9例,实性假乳头状瘤6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3例,胰岛素瘤3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慢性胰腺炎1例,胰腺癌3例。全组病人平均手术时间为(203±54)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15±138)ml。平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1.4±0.6)d;平均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为(2.0±0.8)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0±5)d。术后发生胰瘘9例(32.1%),其中A级胰瘘6例,未予特殊处理,自然痊愈;B级胰瘘3例,均经冲洗引流后痊愈。术后发生脾部分梗死2例,未予特殊处理,经3个月随访观察自然痊愈。结论 LDP安全可行,具有微创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 陈华孔瑞张智佳李中辉吕新建许军孙备
- 关键词:胰腺肿瘤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微创外科
- 可切除性胰腺癌预后术前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 2023年
- 目的:拟在术前建立一套数学模型,以期为可切除性胰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120例可切除性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的临床资料。以SAS 9.4(Cary,NC)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预后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胰腺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而拟合建立胰腺癌不良预后(<20个月)风险预测模型。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后显示,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I)、糖类抗原CA19-9(CA19-9)、肿瘤大小是胰腺癌预后不良(<20个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拟合后得到胰腺癌不良预后预测公式模型:Log(p/1-p)=-5.825+0.004×SIII+0.002×CA19-9+0.822×肿瘤大小;训练组曲线下面积为0.872(95%CI:0.797-0.946),P<0.001,灵敏度为0.824,特异度为0.818;模型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3.031,P=0.932。结论:本预测模型可在术前对可切除性PDAC患者预后生存期进行评判,同时对可切除性PDAC进行筛选,从而为患者治疗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 贾成朋王代宏陈华孙备
- 关键词:胰腺肿瘤预后肿瘤大小
- 胰腺颈部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附102例报告)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总结胰腺颈部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胰胆外科2008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1日期间外科手术治疗的102例胰腺颈部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治疗术式包括肿瘤局部剜除术(24例)、胰腺中段切除术(22例)、胰体尾切除术(3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2例)、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颈部切除术(1例)。35例(34.3%)术后出现胰瘘,其中A级胰瘘30例,B级胰瘘5例,无C级胰瘘,2例B级胰瘘病人经内镜引导下放置胰管支架管治疗后痊愈,余病人均经非手术治疗治愈。1例病人术后12 d出现胆瘘,经非手术治疗治愈。2例术后出现腹腔出血,经积极手术探查止血后均痊愈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胰腺颈部肿瘤手术方式多样,应在保证手术彻底性及安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保留胰腺功能的术式。
- 张和孙备陈华白雪巍刘杰武林枫李冸泉姜洪池
- 关键词:手术方式
- 胰腺损伤后期并发症诊断和治疗被引量:12
- 2015年
- 胰腺损伤发生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其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高,然而其高病死率与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正确认识和处理胰腺损伤的后期并发症是提高其治愈率的关键。创伤性胰腺炎、胰瘘、胰腺假性囊肿、感染、肠瘘等是胰腺损伤后的常见并发症。
- 孙备陈华
- 关键词:胰腺损伤并发症
- 危重胰腺外伤专科化治疗8例疗效分析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分析危重胰腺外伤的临床特点和转诊规律,总结转诊后专科化治疗的经验与体会。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转诊至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8例病情危重的胰腺外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胰腺损伤情况、治疗经过和转诊原因,归纳转诊后专科化治疗的要点、难点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并发症及对策。结果 8例病人中Ⅳ级胰腺损伤2例,Ⅲ级胰腺损伤5例,Ⅱ级胰腺损伤1例,均存在严重的合并伤。转诊前6例在外院行手术治疗,无法控制的腹腔或腹膜后感染是病人转诊的主要原因。转诊后3例病人以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胰管支架和内镜下坏死组织清除等微创方式治愈,5例病人再次经历手术治疗。创伤性胰腺炎、肠瘘、腹腔出血和胃排空障碍是治疗期间最主要并发症,8例病人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87 d。结论胰腺外伤发病隐匿,治疗棘手,及时向区域性胰腺中心转诊有助于进一步救治。专业化胰腺外科团队在分析病情、选择和实施微创化、个体化外科干预、提高危重胰腺外伤整体救治率等方面具有优势。
- 白雪巍陈华刘杰武林枫孙备姜洪池
- 关键词:胰腺外伤
- 感染性胰腺坏死多重耐药菌感染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探讨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6月至2019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胰胆外科收治的104例IPN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为MDRO组(56例)和非MDRO组(48例)。MDRO组中男性37例,女性19例,年龄40(2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3(5)d;非MDRO组中男性34例,女性14例,年龄(42±1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3(4)d。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R)表示;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χ^2检验进行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MDRO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9.5(31.8)d、医疗费用166991(270692)元,与非MDRO组[16.5(15.7)d、56789(62354)元]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1889、2019,P值均<0.01)。革兰阴性杆菌是IPN患者常见致病菌(67.2%,80/119),鲍曼不动杆菌是最常见的多重耐药菌(27.0%,20/74)。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OR=2.22,95%CI:1.02~4.96,P=0.047)、开放坏死组织清除术(OR=10.00,95%CI:3.14~44.77,P<0.01)是IPN患者感染MDRO的预后因素。进一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实施开放坏死组织清除术是SAP患者发生MDRO感染的独立预后因素(OR=9.42,95%CI:2.92~42.42,P<0.01)。结论开放坏死组织清除术是IPN患者MDRO感染的独立预后因素。
- 李希娜李乐孔瑞胡莹莹谭宏涛陈华王刚海鑫孙备
- 关键词:坏死组织清除术感染性胰腺坏死多重耐药菌就诊时间常见致病菌药物敏感试验
- 全胰切除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8年
- 1943年Rockey完成了世界首例全胰切除术(total pancreatectomy,TP)。20世纪50年代TP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的根治性手术,但由于当时手术技术的落后和围手术期管理水平的限制,TP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死亡率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更高,且远期生存率无明显改善;随后的研究发现TP术后患者因丧失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且当时长效胰岛素和外源性胰酶替代制剂落后,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糖尿病、腹泻和体重下降,术后生活质量较差,故TP逐渐被外科医生摒弃。
- 张智佳陈华李乐孙备
- 关键词:全胰切除术围手术期管理胰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根治性手术术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