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存敏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原
  • 1篇多糖
  • 1篇性能评价
  • 1篇血流感染
  • 1篇血凝分析
  • 1篇血凝分析仪
  • 1篇血凝仪
  • 1篇质量管理
  • 1篇凝血
  • 1篇凝血酶原时间
  • 1篇全自动
  • 1篇全自动血凝分...
  • 1篇危急
  • 1篇危急值
  • 1篇危急值报告
  • 1篇纤维蛋白
  • 1篇纤维蛋白原
  • 1篇米粒
  • 1篇纳米粒

机构

  • 4篇兰州大学第一...

作者

  • 4篇周存敏
  • 4篇许小英
  • 2篇谭榜云
  • 2篇陈琳
  • 1篇陈青锋
  • 1篇于海涛
  • 1篇刘志武
  • 1篇甘超
  • 1篇姚立琼
  • 1篇朱海平

传媒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药学与临床研...
  • 1篇现代药物与临...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黄芪多糖纳米粒的构建及特征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借助纳米技术制备成APS纳米粒。方法:根据离子交联原理制备APS纳米粒。通过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粒径、Zeta电位,表征其物理特性,并将该纳米粒与大鼠心肌细胞共培养,评价细胞相容性。结果:该药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在618.3 cm^-1处出现特征吸收峰,平均粒径为112.4 nm,Zeta电位为(41.0±0.21)mV,与H9c2细胞共培养后细胞活力无显著性变化(P=0.557)。结论:制成APS纳米粒,此纳米粒粒径分布均匀,性质稳定,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许小英周存敏谭榜云陈琳朱海平
关键词:黄芪多糖纳米粒
2015—2020年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血流感染中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特征、耐药性及其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分析2015—2020年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血流感染中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特征、抗菌药物耐药性变迁及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的控制和临床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5—2020年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感染患者血培养阳性标本中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的科室分布、抗菌药物耐药性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20年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感染患者血培养阳性标本中共分离到104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于重症监护病房(ICU)、老年病科、血液科。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超过90%以上。基础疾病、入住ICU、侵袭性操作及使用抗生素成为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流感染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常见抗菌药物普遍耐药,应加强医院感染控制,防止耐药菌播散性。
许小英周存敏谭榜云陈琳刘志武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耐药率
某型号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的性能评价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全面评估ACLTOP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的主要性能。方法对ACLTOP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的精密度、准确度、携带污染率、线性范围、可比性等项目进行评价并建立该分析系统在兰州地区凝血常规指标新的生物参考区间。结果所测指标的批内及批间变异系数(CV)均小于5%,检测定值血浆结果与各自靶值相比偏差均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各指标携带污染率均小于5%,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在1.10~7.68g/L的范围内呈线性分布。与ACL-9000血凝分析仪比对,各指标相关性好,r均大于0.990。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APTT)、凝血酶原时间(PT)、FIB的生物参考区间分别为26.4~39.7s、9.5~12.2s、1.9~3.7g/L。结论 ACLTOP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稳定性、可靠性及较宽的线性范围,与ACL-9000血凝仪比对常规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理想,新的生物参考区间与厂家提供的一致。
许小英于海涛周存敏甘超陈青锋
关键词:血凝仪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
某医院2021年危急值报告合格率
2023年
目的 了解某医院检验危急值的报告情况,为进一步规范管理危急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东华信息管理系统(LIS)回顾性分析2021年该院检验危急值发生率、危急值科室分布情况、危急值项目分布情况及危急值报告合格率。结果 2021年全年危急值发生率为1.07%。危急值数量较多的科室分别为血液科(15.47%)、感染科(9.66%)、肾病科(8.55%)、儿内科(7.56%)、重症医学科(7.00%)。危急值项目主要集中于血小板(23.55%)、白细胞(18.10%)、尿素(7.65%)、血钙(7.32%)、血钾(5.98%)5项。全年危急值确认合格率平均为87.43%,其中1—6月平均危急值确认合格率为78.64%,7—12月平均危急值确认合格率为96.27%;住院患者危急值报告合格率为90.1%,急诊报告合格率为93.0%,门诊报告合格率为68.9%;各科室间危急值确认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危急值管理过程中要定期进行危急值报告回顾与分析并发现问题,以便于危急值的持续改进。
周存敏王康泰王建涛姚立琼许小英
关键词:危急值合格率质量管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