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繁花

作品数:35 被引量:273H指数:9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北京市科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7篇梗死
  • 13篇脑梗
  • 13篇脑梗死
  • 11篇预后
  • 7篇动脉
  • 7篇溶栓
  • 7篇缺血
  • 6篇血管
  • 6篇同型半胱氨酸
  • 6篇脑缺血
  • 6篇静脉溶栓
  • 6篇急性
  • 6篇氨酸
  • 6篇半胱氨酸
  • 5篇卒中
  • 4篇短暂性
  • 4篇短暂性脑缺血
  • 4篇短暂性脑缺血...
  • 4篇血症
  • 4篇酸血症

机构

  • 28篇首都医科大学...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通州区...
  • 1篇连云港市第二...

作者

  • 34篇孟繁花
  • 30篇杜会山
  • 15篇魏建朝
  • 13篇耿晓坤
  • 13篇张伟东
  • 10篇谈晓牧
  • 8篇童燕娜
  • 5篇朱浩猛
  • 5篇刘建国
  • 5篇杜明艳
  • 5篇段洪连
  • 4篇刘怀翔
  • 4篇张瑞华
  • 4篇张瑞华
  • 4篇肖淑英
  • 4篇张瑞华
  • 3篇封靖
  • 3篇王雪梅
  • 3篇王艳玲
  • 2篇王雪梅

传媒

  • 5篇北京医学
  • 3篇中国医刊
  • 2篇脑与神经疾病...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中西医结合心...
  • 2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宁夏医学杂志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2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发及死亡预后影响的随访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前瞻性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ieinemia,Hhcy)对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stroke,IS)患者再发及死亡事件发生的影响,为进一步综合干预IS提供依据。方法检测245例随访5年的急性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的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根据Hcy水平再划分为Hhcy组和非Hhcy组,追踪观察两组患者IS再发及死亡事件的发生情况。另选取52名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 Hhcy组与非Hhcy组患者5年脑梗死再发率分别为41.05%和20.00%(P<0.01);TIA发生率分别为11.58%和4.67%(P<0.05);IS(包括脑梗死及TIA)事件再发率分别为52.63%和24.67%(P<0.01);多次再发患者比例分别为1 3.68%和5.33%(P<0.05);死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63%和3.3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升高是再发IS的独立危险因素(OR为1.171:95%CI:1.118~1.227;P<0.01)。结论 Hhcy与IS再发、死亡密切相关。
谈晓牧刘建国耿晓坤朱浩猛孟繁花张伟东魏建朝杜会山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随访
颈动脉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预防非干预脑动脉系统卒中效果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介入治疗对非干预脑动脉系统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的213例缺血性卒中并单侧重度颈动脉颅外段狭窄,119例采用自膨式支架经股动脉入路行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PTAS),为介入组;余94例仅接受药物治疗,为药物组。入组时两组一般资料及卒中危险因素、合并其他脑动脉狭窄情况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进行为期3年左右随访观察,记录随访期间患者卒中和死亡事件,并进行比较。结果 213例中6例失访,其中介入组1例,药物组5例。介入组卒中总复发率、症状性复发率、无症状性复发率及多次复发率均显著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介入组PTAS干预的颈动脉系统供血区和非PTAS干预的脑动脉系统供血区的卒中复发率显著低于药物组重度狭窄颈动脉供血区和其他脑动脉供血区(P<0.01,P<0.05)。随访期间介入组死亡2例,药物组死亡4例。结论 PTAS是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较安全、低创的手段,对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患者有显著卒中二级预防效果,不仅体现在开通颈动脉系统供血区,也体现在其他脑动脉系统供血区。
杜会山耿晓坤刘建国刘怀翔魏建朝张伟东孟繁花曾艳芳谈晓牧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血管成形术脑血管意外
脑梗死急性期他汀用药剂量与康复预后相关性的回顾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口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患者临床康复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56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口服阿托伐他汀剂量进行分组,20 mg组153例,40 mg组137例,60 mg组19例,80 mg组47例,比较分析各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布及主要危险因素控制用药种类分布和NIHSS评分。结果各组患者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布和主要危险因素控制用药种类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NIHSS评分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41,P=0.045),应用卡方分割法进一步检验,显示20~40 mg组与60~80 mg组NIHSS评分有效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有效率分别为32.76%、50.00%,χ~2=6.941,P=0.00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阿托伐他汀剂量为急性脑梗死临床康复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为1.382,95%可信区间1.111~1.719,P=0.004。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应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于改善患者康复预后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谈晓牧曾艳芳刘建国刘怀翔耿晓坤孟繁花张伟东魏建朝杜会山
关键词:脑梗死他汀康复预后
经皮血管内支架术治疗颅外脑动脉狭窄11例报道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观察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的疗效、安全性和并发症。方法选择11例伴随临床症状的颅外脑动脉狭窄患者实施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经颅多普勒和全脑血管造影术评价其疗效,术后随访2~6个月。结果11例支架植入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狭窄率由术前的88.91%±5.92%,下降到术后的7.73%±4.67%,下降了91.32%±5.17%。术后随访2~6个月,未见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经颅多普勒复查未见再狭窄。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外脑动脉狭窄的一个安全有效的手段。
王雪梅杜会山魏建朝孟繁花杜明艳耿晓坤
关键词:神经病学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软脑膜侧支循环状态对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大脑中动脉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50%,目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大脑中动脉为供应大脑半球血液最多的动脉,也最容易发生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脑卒中发生,其发生梗死后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 .本研究针对大脑中动脉梗死的患者,通过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观察颅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表现和预后的关系,以期进一步明确侧支循环建立和大脑中动脉梗死急性期及长期随访结果的相关性.
张瑞华杜会山孟繁花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梗死大脑后动脉预后
脑梗死急性期阿托伐他汀极量强化治疗与康复预后关系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阿托伐他汀极量80 mg·d^(-1)强化治疗对患者临床康复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组23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入阿托伐他汀20 mg组和80 mg组各119例,每日分别给予相应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14 d,对患者神经功能残疾状况跟踪观察3个月,并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评分(mRS)量表进行量化评价。结果根据随访3个月时的NIHSS评分,阿托伐他汀20 mg组有效38例,80 mg组有效54例,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33);随访3个月时80 mg组mRS评分显著低于20 mg组(P=0.01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急性期阿托伐他汀80 mg·d^(-1)强化治疗为康复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为1.961,95%可信区间1.139~3.376,P=0.01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应用阿托伐他汀80 mg·d^(-1)强化治疗对于改善患者康复预后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谈晓牧耿晓坤王艳玲孟繁花张伟东魏建朝杜会山
关键词:脑梗死阿托伐他汀康复预后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5
2018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1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预后终点为发病3个月后mRS评分,0~2分为临床预后良好组,≥3分为临床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史、冠心病史、房颤史、溶栓时间窗、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卒中分型、溶栓前血压、血小板、血糖、血脂、TSH、C反应蛋白、凝血指标、早期症状改善(溶栓后24小时NIHSS评分改善≥40%或0~1分)、溶栓后脑出血等因素,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以上因素与静脉溶栓治疗后3个月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211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其中预后良好者117例(55.5%),预后不良者94例(44.5%)。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年龄、溶栓前血糖、TSH、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溶栓前NIHSS分级、溶栓后24小时病情改善、溶栓后脑出血、TOAST分型、OCSP分型、房颤史,差异有显著性(P<0.05),是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的独立预测因素:年龄(OR=1.064,95%CI:1.001~1.131,P=0.045)、溶栓前NIHSS分级(OR=4.126,95%CI:1.739~9.791,P=0.001)、溶栓前血糖(OR=1.210,95%CI:1.041~1.406,P=0.013)、OCSP分型(OR=0.210,95%CI:0.077~0.526,P=0.001)、溶栓后24小时病情改善(OR=25.834,95%CI:6.566~101.637,P=0.000)是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年龄、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血糖、OCSP分型等基线资料及溶栓后24小时病情改善等因素可独立预测溶栓3个月的临床预后。
肖淑英童燕娜孟繁花杜会山张芹奥婷张瑞华
关键词:脑梗死静脉溶栓临床预后影响因素
MTHFR基因多态性检测对判断卒中患者再发预后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前瞻性观察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对缺血性卒中(IS)再发及死亡事件发生的影响,为进一步对IS综合干预提供有用情报。方法检测245例IS患者及52例健康对照者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并在5年内追踪观察患者IS再发及死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T/T纯合型IS再发率显著高于C/T杂合型和C/C野生型(P<0.05),C/T杂合型高于C/C野生型,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基因型之间随访脑梗死再发率、TIA再发率、多次再发患者比例、及死亡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但均为T/T纯合型高于C/T杂合型,后者高于C/C野生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升高是再发IS的独立危险因素(OR为1.171,95%CI:1.118~1.227,P<0.01),而MTHFR基因C677T突变未进入回归模型。结论血浆Hcy水平升高与IS再发密切相关,MTHFR基因C677T突变导致血浆Hcy水平升高,是再发IS遗传易感因素。
谈晓牧刘建国刘怀翔耿晓坤朱浩猛孟繁花张伟东魏建朝杜会山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基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随访
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静脉溶栓效果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临床特点及静脉溶栓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MRI-DWI证实的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根据病情是否出现波动,分为进展组及非进展组,分析其临床特点、加重因素、应用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的效果及90 d预后。结果 23例病人均于发病4.5 h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非进展组6例经治疗后症状好转/无进展,进展组17例病人在发病最初3 d内出现症状波动,合并糖尿病的病人更容易出现病情进展。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入院时及溶栓1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出院时NIHSS评分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更重。进展组与非进展组90 dmR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进展组病人预后良好占88.2%,非进展组的病人90 d全部预后良好。结论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梗死多以运动受累为主要表现,73.9%的病人在发病最初3 d内有症状波动,但经溶栓治疗,病人90 d预后良好,仍应积极进行溶栓治疗。
段洪连杜会山孟繁花童燕娜王艳玲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脉络膜前动脉静脉溶栓
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治疗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发病4.50 h内入院的252例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分别行rt⁃PA静脉溶栓(静脉溶栓组,84例)、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双抗组,108例),以及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单抗组,60例)治疗,治疗后24 h采用CT或MRI观察有无颅内出血,比较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表达变化,并于入院后7 d、发病后21和90 d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判断预后。结果入院后7 d,不同治疗组患者血清hs⁃CRP(均P=0.000)和ESR(均P=0.000)水平降低,其中双抗组和单抗组血清hs⁃CRP(P=0.000,0.000)和ESR(P=0.000,0.010)高于静脉溶栓组;治疗后24 h,静脉溶栓组与抗血小板组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9%(1/84)对0(0/168);χ2=2.008,P=0.366]。入院后7 d,静脉溶栓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双抗组(P=0.043)和单抗组(P=0.012);发病后21和90 d,静脉溶栓组预后良好率仅高于单抗组(P=0.021,0.037)。结论对于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尤其是症状轻微但可致残的患者应及时行rt⁃PA静脉溶栓,而因各种原因未能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则需在发病24小时内及时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宋兆慧童燕娜段洪连封靖孟繁花杜会山王佳伟
关键词:卒中脑缺血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