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占玉

作品数:76 被引量:727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中国地震局汶川8.0级地震应急科学考察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7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43篇地震
  • 22篇断层
  • 17篇裂带
  • 16篇地表破裂
  • 14篇断层面
  • 11篇地貌
  • 11篇古地震
  • 10篇地表破裂带
  • 10篇破裂带
  • 10篇汶川地震
  • 8篇地震地表破裂
  • 8篇形貌
  • 7篇地震地表破裂...
  • 7篇断裂带
  • 6篇块体
  • 5篇地表
  • 5篇第四纪
  • 5篇同震位移
  • 5篇晚第四纪
  • 5篇DEM

机构

  • 75篇中国地震局
  • 10篇中国地震局地...
  • 8篇广东省地震局
  • 6篇四川省地震局
  • 3篇山西省地震局
  • 3篇太原大陆裂谷...
  • 2篇日本产业技术...
  • 2篇亚利桑那州立...
  • 1篇东京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山东省地震局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杜伦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台网...

作者

  • 76篇魏占玉
  • 57篇何宏林
  • 29篇石峰
  • 14篇毕丽思
  • 12篇孙浩越
  • 10篇李传友
  • 9篇徐岳仁
  • 9篇徐锡伟
  • 8篇高伟
  • 7篇郑文俊
  • 7篇董绍鹏
  • 7篇谭锡斌
  • 6篇刘力强
  • 6篇苏鹏
  • 6篇邹俊杰
  • 5篇陈桂华
  • 5篇高翔
  • 5篇许冲
  • 4篇任俊杰
  • 4篇陈杰

传媒

  • 36篇地震地质
  • 6篇第四纪研究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地学前缘
  • 2篇科学通报
  • 2篇第十届全国第...
  • 2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世界地震译丛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 1篇中国地质学会...
  • 1篇第六届地质构...
  • 1篇第七届构造地...
  • 1篇2016中国...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6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9篇2015
  • 7篇2014
  • 6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7篇2010
  • 3篇2009
  • 10篇2008
  • 1篇2007
7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山西霍山山前断裂冲沟S-A双对数图、凹曲指数与陡峭指数的构造响应特征被引量:5
2017年
利用能够反映构造隆升作用与河流下切侵蚀作用之间关系的河流水力侵蚀模型,以小流域性的霍山山前断裂为实验区,基于高分辨率DEM数据,分析了64条横跨断裂发育的冲沟的S-A双对数图、凹曲指数(θ)与陡峭指数(logks);研究了它们对霍山山前断裂构造活动的响应特征:1)冲沟的S-A双对数图基本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凸特征,这是对断裂区域构造隆升速率大于河流下切侵蚀速率的直观响应;2)冲沟的凹曲指数θ值均<0.35,平均值仅为0.223,远低于均衡河道的经验平均值(0.49),这是冲沟纵剖面下凹程度低的直接的量化表达,反映了冲沟的发育是很年轻的,而其原因主要是霍山山前断裂频繁而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冲沟没有足够的时间通过下切侵蚀作用来调整剖面形态;3)冲沟的陡峭指数logks值呈现出老爷顶一带最高,南北两侧较低,而且北部比南部高的分布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霍山山前断裂在老爷顶一带隆升速率最大,南北两侧较低,而且北部隆升速率比南部高。
毕丽思何宏林徐岳仁魏占玉石峰孙浩越
关键词:DEM
利用二维分形进行地貌定量分区研究--以鄂尔多斯块体及周边为例
毕丽思何宏林魏占玉石峰
利用二维分形参数研究区域构造环境--以滇西南块体为例
地貌即地球表面形态,是自然地域综合体的主导因素,不同区域的内外力环境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构造运动导致地形的差异,而地表过程主要消除这种差异(Burbank et al.,2012).由于构造运动会导致地形地貌的差异,所以...
石峰何宏林毕丽思魏占玉
同震地表破裂及活动断层迹线的几何形貌特征被引量:2
2017年
天然断层面的几何形貌特征中隐含着大量与断层演化和破裂机制相关的信息,准确描述断层面的形貌特征对于认识断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破裂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运用能谱密度分析方法,对全球52条同震地表破裂和300条活动断层的地表迹线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显示:1)它们的平均能谱密度曲线在频域上具有明显的3分段特征。在低频域,能谱密度曲线特征表征了km级以上尺度的构造块体边界的形貌特征;在中频域,则受到hm—km级尺度上的断层横向扩展、次级断裂的贯通以及地形因素的控制;在hm尺度上的拐点代表了重采样的有效长度,在hm级以下尺度的高频域,能谱曲线特征受到数据插值方法的控制;2)在km级以下尺度,同震地表破裂的能谱密度曲线显示3种破裂类型的断层迹线粗糙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逆冲型>正断型>走滑型,这表明在该尺度范围内的破裂迹线几何形貌特征差异主要受破裂类型的控制;3)与同震地表破裂相比,活动断层迹线的能谱密度明显偏低。这表明随着破裂次数增加、断层活动历史增长,断层的粗糙度会逐渐减小,即粗糙度与成熟程度成反比。
郝海健何宏林魏占玉石峰
关键词:活动断层
断层面粗糙度随滑距的演化被引量:4
2007年
地震时大部分断层位移发生在断层带内的主滑动面上。虽然断层面形貌对地震和断层力学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地震滑距尺度上几乎是未知的。我们使用新的基于激光技术的方法绘制了10μm~120m尺度范围内的暴露断层面。这些数据提供了首个定量证据显示断层面粗糙度随滑距递增而变化。长度在10μm到大于100m范围内的数千条剖面表明,在平行滑动方向上小滑距断层(滑距<1m)比大滑距断层(滑距为10m~100m或更大)粗糙。小滑距断层表面在全部观测尺度上都有凹凸体,而大滑距断层面是平滑的,且长达1~2m的纵剖面上均方根(RMS)值小于3mm。大滑距断层面表现为光滑的、拉长的、半椭圆状的、约1m高数米长的凸起。我们推断这些凸起随断层成熟进程不断演化。这种几何学上的差别显示,在相对成熟的断层上,地震的成核、发展和终止与新断层是根本不同的。
A. SagyE. E. BrodskyG. J. Axen魏占玉何宏林吕春来
关键词:面粗糙度断层带断层面断层位移激光技术
大凉山断裂带南段滑动速率估计被引量:25
2012年
大凉山断裂带是川滇活动块体东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速率的估计不仅对评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地壳运动和变形模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还对大凉山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中长期预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大凉山断裂带南段交际河断裂和布拖断裂的详细野外调查、典型构造地貌GPS精细测量以及断错地貌的时间约束,获得大凉山断裂带南段全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为2.5~4.5mm/a,交际河断裂平均滑动速率略大于布拖断裂的滑动速率。对比滑动速率发现,大凉山断裂带南段与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段西支的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水平滑动速率相当,表明大凉山断裂带活动强度不低于安宁河和则木河断裂带,随着大凉山断裂带逐渐取代安宁河和则木河断裂在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的作用,大凉山断裂带的活动强度将增强。
魏占玉何宏林石峰徐岳仁毕丽思孙浩越
地震断层带岩石的断层面形貌测量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震断层带岩石的断层面形貌测量系统,包括:运动扫描单元与控制单元相耦接,用于接收所述控制单元的信号,并将运动过程的坐标信息通过所述运动单元传递给数据采集单元;控制单元与运动扫描单元和数据采集单元相耦接,用...
郭玲莉刘力强魏占玉何宏林
文献传递
一种采集与评估扫描数据的方法及系统
本申请公开一种采集与评估扫描数据的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设定待扫描区域,得到待扫描区域的预扫描的时间、预扫描的文件大小及预扫描的行程;预估出待扫描区域的预估扫描时间及预估扫描文件大小;按照预设的扫描区域修改方案分割待扫...
郝海健何宏林魏占玉刘力强
文献传递
熊坡背斜构造变形与蒲江-新津断裂活动特征被引量:14
2008年
熊坡背斜位于龙门山构造带东南端的成都盆地内,是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向前推挤进入盆地内部的一个主要变形区域,与其配套发育的断裂为蒲江-新津断裂,断裂与背斜褶皱之间在构造变形模式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在褶皱和断裂的构造变形和活动特征上,熊坡背斜南段表现为一种不对称的褶皱,向NE方向发展表现为较为宽缓的对称褶皱形态,卷入的地层主要是中生代及其以前的地层,对蒲江-新津断裂的地貌调查结果表明,断裂没有对该区域内广泛发育的冲沟Ⅰ级阶地产生影响,而对山前发育的相当于南河(岷江Ⅰ级支流)Ⅳ级阶地的洪积台地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说明断裂活动时间应该为第四纪早期,到第四纪晚期活动减弱或是趋于静止。
郑文俊王伟涛李传友魏占玉高翔
关键词:活动习性
四川龙泉山断裂带变形特征及其活动性初步研究被引量:40
2008年
文中通过野外调查和地震反射剖面研究,获取了龙泉山断裂带的变形特征。龙泉山断裂带主逆冲断层位于龙泉山背斜的西翼,具有明显的分段性特征,北段与南段断层面倾向NW,断续分布;中段断层面倾向SE,形成典型的断层传播褶皱,并且断层已经沿背斜前翼膝折带的轴突破,形成贯通的突破断层。因此,中段构成了龙泉山断裂的主体。地貌对断裂活动性的响应表明龙泉山断裂早更新世—晚更新世有过一定的活动,晚更新世以来活动速率较低,且活动性具有从南向北逐渐减弱的趋势。
王伟涛贾东李传友郑文俊魏占玉
关键词:断层传播褶皱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