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舒宪
- 作品数:401 被引量:1,720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文学中的灾难与救世
- 2008年
- 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解放军、武警去了,公安消防去了,马上就能救灾;医护人员去了,马上就能治病救命;而文学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有没有用呢?许多人认为人文的东西在社会中可有可无,因为没有当下的效用。文学到底有没有用?为什么有用而我们不知道它的用处?这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 叶舒宪
- 关键词:文学灾难救世公安消防医护人员解放军
- 孔子《论语》与口传文化传统被引量:13
- 2006年
- 孔子被二千多年的文明史塑造为书写的圣人和教育家,他其实是保留在华夏书写文明中的口传文化最后的大圣人。《论语》绝非孔子“著作”,而是口头教学情境的活化石。“述而不作”的信条中蕴涵着异常深沉的口传文化价值观。孔子对音乐和诗歌的极度偏爱与推崇都体现着他与远古“圣”观念的契合之处。作为对话录的《论语》是口传文化的学习方略和“圣”的人格境界的最好见证。
- 叶舒宪
- 关键词:孔子《论语》口传文化
- “玉成中国论”养成记——叶舒宪教授访谈录被引量:1
- 2021年
- 吴玉萍:叶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采访。2020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您的新作——《玄玉时代:五千年中国的新求证》一书,此书是"中华创世神话考古专题·玉成中国"系列里面的第一批。首先请您简单给我们介绍一下这套丛书背景及您的新作。叶舒宪:好的。2017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同时挂牌了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成立这两个牌子后就承担了上海市委托的社科课题"中华创世神话考古研究·玉成中国",这套丛书就是这个课题的成果。
- 叶舒宪吴玉萍
- 关键词:创世神话社会科学创新考古研究访谈录
- 西玉东输与华夏文明的形成被引量:6
- 2013年
- 2012年结项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得出结论:伴随华夏文明产生的神话想象有其深远的史前根脉,远远不是汉字出现的年代所能局限。华夏神话之根的主线是玉石神话及由此而形成的玉教信仰。从神话学视野看东亚地区的玉器起源,每一种主要的玉器形式(如玉玦、玉璜)背后都有一种相应的神话观念在驱动。考察出土玉器的年代及地域分布,可以大致勾勒出玉教神话信仰传播的路线图。
- 叶舒宪
- 关键词:华夏文明玉文化
- 珥蛇与珥玉:玉耳饰起源的神话背景——四重证据法的玉文化发生研究被引量:8
- 2012年
- 穿耳和耳饰的起源,具有人类的普遍性。耳饰起源与史前期的人体神话观有密切联系。其特点是将头和耳视为通神或神圣的部位,并在耳与心之间建立神秘联系。以玉器为耳饰,是史前中国和东亚特有的文化现象,探究玉文化起源的奥秘,需要还原性地认识史前东亚的玉石神话观与人体神话观互动与结合的特殊情况。文章通过对珥玉礼俗与珥蛇神话的相关性探索,运用四重证据法,为玉文化发生研究提供神话学的理论解释。
- 叶舒宪
- 关键词:四重证据法
- 儒家神话论被引量:3
- 2011年
- 儒家有无神话?传统的文学本位观的神话研究和理性思维视野下,儒家似与神话无关。面对当今世界性儒学热潮,如何重新从儒家思想内部概念体系中发掘其文化价值和力量源泉以为回应,就成为一个新的命题。在儒学话语体系中,虽然没有和西方"神话"一词完全相对应的概念,但却有着与myth意义相通的"神"、"圣"及无数的圣言、圣话和数千年的圣物所见证的"神话"。文章即从神话概念的反思入手,立足神话意象和神话历史语境,探究信仰支配下的神圣叙事,在提示更新现代中国学术神话观的基础上,借镜于荀子"解蔽"精神和福柯"人文科学考古学"的求真思路,以及几千年来的宗庙礼乐实践的现实语境,重审儒学与儒教之争,提出"儒家神话"的当代课题,利用具有文化基因和原型编码意义的"神话"这一可以直接上溯到文明源头的超学科概念工具,介入中华文明探源和经学系统,论证儒家话语体系中的"圣"、"德"、"天命"、"礼仪"等核心概念的宗教学、神话学背景,从神话与仪式的对应关联重新考察儒家思想的"礼乐"之根,超越儒道对峙的两千五百年小传统,发掘儒家神话背后更加深远的华夏大传统与复数的"古史"线索。具体而言,"儒家神话"可从以下六个层面进行探源研究:以凤、麟、玉等圣物为代表的儒家神话意象系统;以圣人崇拜为基础的"尧舜禹汤文武"圣王谱系的儒家神话历史观;以天命、德、心、仁、义等为核心的儒家神话哲学关键词;以礼乐、孔庙祀典为核心的儒家神话仪式及其神圣空间;儒家经典编纂结构、程式性语词、仪式性盟誓等的神话编码;儒家思想发生期的神话信仰语境。
- 叶舒宪唐启翠
- 关键词:天人相应
- 再论四重证据法的证据间性——从巢湖汉墓玉环天熊图像看楚族熊图腾被引量:5
- 2015年
- 将四重证据法的各种证据之间的互阐作用,特别是作为图像叙事内部不同材料间的互证效应,概括为"证据间性"问题,以1998年安徽巢湖北山头1号西汉墓出土的罕见神熊与螭龙纹饰白玉环释读为例,发挥多种图像的系统化参照效应,尝试恢复原初的升天神话想像内容,重建失落的上古天国景观,辨析以"天熊"形象为中心的附属神物(螭龙、鸟龙、螭虎、仙兔)系列形象,通过有效利用证据间性,诠释天神与祖灵的相互认同现象,解答楚国王族以熊为圣号的图腾信仰底蕴,说明跨学科研究方法的知识创新意义及应用前景。
- 叶舒宪
- 关键词:四重证据法
- 东亚玉文化的发生与玉器时代分期被引量:5
- 2014年
- 从世界范围看人类崇玉文化传统,仅在环太平洋区看到持久性玉文化分布,而以东亚为突出代表。在史前期的东亚崇玉之风影响下,拜玉主义形成根深蒂固的大传统,几乎无可替代,在此基础上催生出有别于西方拜金主义的东亚文明,尤其是华夏文明。从玉石神话观的视角考察东亚玉器时代的兴衰始末,探究最初的用玉习俗背后的信仰及神话观念要素,并做出三时期的划分:第一期:玉器发生期,距今10000年-6000年,其特点是以所谓装饰性的小件玉器和实用工具为主体的玉器生产;第二期,玉器时代的鼎盛期,距今6000-4000年,其特征是玉工具、玉兵器和玉礼器的全面繁荣;第三期,玉器时代的终结期,此一时期与青铜时代的兴起相互重叠交叉,年代约为距今4000-3000年。从分期探讨中审视玉文化兴衰更替与文明发生及社会、国家凝聚的关系,可以揭示早期国家意识形态建构过程中的原型编码现象。
- 叶舒宪
- 关键词:玉器时代玉璜
- 原生态文化与中国传统
- 时间:2010年6月23日下午2点-4点半地点:凯里学院会议室主持人:徐杰舜(广西民族大学教授)梁枢(《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参会人员: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叶舒宪(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徐新建(四川大学教授...
- 徐杰舜梁枢郑杭生叶舒宪徐新建彭兆荣陆益龙林敏霞叶荫茵石甜韦小鹏
- 万年大历史观重审昆仑文化源流
- 2024年
- 万年大历史观和全景中国观,是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2019年倡导的学术理念。其聚焦对象,是催生华夏文明国家的文化基因。由史前时代玉石神话信仰驱动的玉文化,在已归纳出的六大文化基因中,占据首屈一指地位。玉石信仰在距今四千年前后催生昆仑玉山崇拜,成功塑造出文明的核心价值观,见证着中国文明独有的资源依赖现象——西玉东输。西玉东输的玉路在上五千年末期开启,在我国西部玉矿资源区和中原文明间架起文化交往通道。玉路比丝路早两三千年,是最有代表性的中国道路。青海省的昆仑文化研究,可引入全景中国观和万年中国观的知识创新潜能,超越地方本位视角,在总面积200万平方公里的西部玉矿资源区内填补数据空白,让格尔木昆仑山成为衔接新疆昆仑山脉和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的大昆仑圣山体系的中介环节。让昆仑文化成为未来虚拟现实经济大潮中永不枯竭的西部神话资源,并为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赋能。
- 叶舒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