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鸿伟

作品数:15 被引量:75H指数:5
供职机构: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血细胞
  • 4篇血细胞分析
  • 4篇细胞分析
  • 3篇急诊
  • 2篇血凝分析
  • 2篇血凝分析仪
  • 2篇血液
  • 2篇质控
  • 2篇生物学变异
  • 2篇凝血
  • 2篇组件
  • 2篇急诊检验
  • 2篇个性化
  • 2篇分析仪
  • 2篇采血
  • 2篇采血管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原
  • 1篇电源
  • 1篇心血管

机构

  • 12篇昆明市第一人...
  • 4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空空导弹...

作者

  • 15篇张鸿伟
  • 4篇钱净
  • 4篇黎海生
  • 3篇胡大春
  • 2篇栗秀芳
  • 1篇赵晓丽
  • 1篇段雷波
  • 1篇任宝军
  • 1篇赵丽芝
  • 1篇尹利民
  • 1篇朱珠媛
  • 1篇黄燕
  • 1篇郭翀
  • 1篇李海勤
  • 1篇徐荣华
  • 1篇邢亚萍
  • 1篇熊春花
  • 1篇王娟
  • 1篇杨云春
  • 1篇张社强

传媒

  • 2篇检验医学与临...
  • 2篇国际检验医学...
  • 2篇航空航天医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检验医学
  • 1篇实验与检验医...
  • 1篇中国临床新医...
  • 1篇医学检验与临...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0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患者输注储存末期悬浮红细胞前后多指标对比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患者输注储存末期的悬浮红细胞(离失效期≤5 d)前后各指标的变化差异。为临床输注储存末期悬浮红细胞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与启示。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该院输注储存末期的悬浮红细胞(离失效期≤5 d)患者79例,回顾性统计输血前、输血36 h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钾(K)、钠(Na)、镁(Mg)、钙(Ca)、氯(Cl)、肌酐(Cr)指标结果分析。结果输注量为1.5 u时,Hb、RBC、Hct、PLT、WBC、TP、ALB、K、Na、Mg、Ca、Cl、Cr输血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IL、IBIL、ALT、AST输血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量为2.0 u时,Hb、RBC、Hct、PLT、WBC、TP、ALB、Mg、Ca、Cl、Cr输血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IL、IBIL、ALT、AST、K、NA输血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输注储存末期的悬浮红细胞提升HB效果不理想,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好的患者最好避免输注储存末期的悬浮红细胞。
徐荣华张鸿伟熊春花邢亚萍吉学林侯星羽
关键词:输血悬浮红细胞
心脏标志物的临床应用进展被引量:6
2017年
心脏标志物在心脏或心血管异常的情况下由心脏大量释放,因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都相对较高,提高了对微小心肌损伤的检出成功率,对常见心血管疾病诊疗提供了较好的实验室证据。心肌标志物从传统的心肌酸激酶同工酶,进展到心肌肌钙蛋白和三联心肌标志物,以及目前临床应用中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如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N端钠尿肽前体等,它们在心肌损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代雷阳钱净张鸿伟杨丽琼
关键词:心脏标志物心血管疾病
美创AMAX-200血凝分析仪性能的初步评价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初步探讨已在实验室使用两年的德国美创AMAX-200血凝分析仪性能是否满足临床需要。方法运用国际血液学标准委员会(ICSH)公布的专业技术方案,用新鲜混合血浆和定值参比血浆来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项目,进行精密度、准确度、携带污染率、抗干扰能力等试验。结果 PT(s)、APTT(s)、TT(s)和Fib(g/L)的批内精密度为1.01%~5.22%,批间精密度为3.47%~4.71%,携带污染率为0.4%~3.4%,均小于5.0%。抗黄疸能力强,在加入总胆红素浓度0~3198μmol/L时Fib、TT、APTT影响度小于5.00%,但PT影响度相比较其他项目增大(为7.09%),均在美国CLIA′88规定的允许偏差范围之内;加入三酰甘油含量0~5.64mmol/L时,PT、TT、Fib、APTT受干扰小,但三酰甘油含量大于5.64mmol/L时,PT相比较其他项目影响度增大(影响度在9%~10%);而溶血标本,Fib在血红蛋白含量大于或等于4.8g/L时干扰增大(影响度为-10.69%~-11.64%)。故在实际工作中应尽量避免溶血和重度黄疸标本,以保证检测质量。结论德国美创AMAX-200血凝分析仪在使用两年后仍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也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可继续适用于检验科的正常使用。
张鸿伟刘斌
关键词:全自动血凝仪血液凝固性能评价
应用Unity Real Time软件建立血细胞分析个性化质控规则的探讨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对血细胞分析项目进行六西格玛性能评价,选择个性化质控规则,提出改进方向,为提高检测质量奠定基础。方法根据血细胞分析项目的不精密度[变异系数(CV)]、不正确度[偏移(Bias)]和允许总误差(TEa),应用Unity Real Time质控软件(简称URT)Westgard Advisor功能,得到分析项目西格玛(σ)值、σ度量图和个性化规则等信息。对σ值未能达到6的项目,通过质量目标指数(QGI)查找导致方法性能不佳的主要原因,并根据分析批长度Westgard西格玛规则流程图,确定分析项目分析批长度。结果不同血细胞分析项目性能特征和建议质控规则并不相同,各项目从单独1个规则到多规则均选择了个性化质控规则。对σ值未达到6的分析项目,根据QGI提示,除血红蛋白项目需优先改进正确度外,其他项目均需优先改进精密度;实验室在用检测系统经综合评估后,确定分析批长度为200份,与实际系统每日检测样本量一致。结论应用URT对血细胞分析等定量分析项目进行六西格玛性能评价,可根据性能特征选择个性化质控规则,并根据QGI进行持续改进;根据分析批长度Westgard西格玛规则流程图确定合适的分析批长度,可确保检测质量。
张鸿伟赵正杰赵妍黎海生栗秀芳钱净郭翀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
重度子痫患者凝血功能与血小板检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患者凝血功能与血小板参数检测指标的变化及重度子痫与凝血系统的关系。方法采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和全自动血凝仪对45例重度子痫,45例晚期妊娠妇女,45例非妊娠妇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与非妊娠妇女组相比,晚期妊娠妇女组、重度子痫组,PT缩短,FIB明显升高,PLT减少,APTT无明显变化,MPV、PDW增高。而重度子痫患者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TT存在明显的延长,PCT增高。结论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及重度子痫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产前进行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重度子痫的监测及防治,减少产科意外,提高产妇及婴儿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赵丽芝张鸿伟任宝军黄燕胡大春钱净朱珠媛
关键词:重度子痫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
FDP、D-D联合PLT预测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生存预后的效能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联合血小板(PLT)预测创伤性凝血病(TIC)患者生存预后的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82例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IC发生情况将其分为TIC组(85例)和非TIC组(97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IC患者入院时FDP、D-D、PLT水平对入院后30 d内死亡发生的影响,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探讨上述指标的预测效能。结果TIC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以及死亡发生率高于非TIC组,纤维蛋白原(Fib)、PLT、血红蛋白(Hb)水平低于非T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C患者入院后30 d内存活59例,死亡26例。存活组FDP、D-D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PLT水平显著高于死亡组(P<0.05),两组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调整年龄、性别、住院时间、ISS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DP[OR(95%CI)=1.021(1.007~1.036)]、D-D[OR(95%CI)=1.087(1.027~1.250)]水平升高是促进TIC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PLT[OR(95%CI)=0.990(0.983~0.997)]水平升高是抑制TIC患者发生死亡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FDP、D-D、PLT可有效预测TIC患者入院30 d内死亡(P<0.05),且三项指标联合的预测效能更高[AUC(95%CI)=0.823(0.720~0.925),P<0.001]。结论入院时检测FDP、D-D、PLT指标有助于评估TIC患者的生存预后情况,值得临床医师关注。
王娅鑫钱净杨文迪朗迪马永鑫张鸿伟黎海生赵晓丽
关键词:创伤性凝血病生存预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
生物学变异质量规范在血细胞分析质量控制中应用的回顾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基于生物学变异质量规范在血细胞分析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在评估实验室现有检测系统性能特征(实际精密度CV及偏倚Bias)的基础上,把基于生物学变异不同层次(水平)的质量规范(精密度CV、偏倚Bias、允许总误差TEa)应用在血细胞分析质量控制中,通过对应用后的2011年血细胞分析室内质量控制及同年参加室间质评活动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室内质控CV及室间质评Bias计算出实际总误差TE,并把室内质控CV、室间质评Bias及实际TE与设定的质量目标比较,不超过质量目标为通过,并计算通过率;根据设定的TEa及室内质控CV、室间质评Bias,计算出实验室的Sigma值,并应用Westgard改良的方法决定图综合评价检测系统分析性能是否满足质量规范。结果:全血细胞主要项目的室内质控通过率、室间质评通过率均达到90%以上,实际TE的通过率为100%。应用改良的Westgard方法决定图判断检测系统分析性能满足质量规范的判定结果多为"优"或"良"。结论:基于生物学变异质量规范可以应用在血细胞分析质量控制中,并可根据实验室检测系统的性能特征来确定选用不同水平的生物学变异的质量规范。
张鸿伟段雷波
关键词:生物学变异
个性化检验危急值实施后漏报情况的调查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不断减少危急值漏报,避免发生因危急值漏报所致临床患者诊疗的延误,维护患者安全。方法依照该院不同科室个性化检验危急值报告管理规定,对照该科室急诊检验组2013年危急值报告记录,对该科室在实施个性化危急值报告后的危急值漏报率、漏报项目及科室进行分析。结果该科室急诊检验组实施个性化危急值报告的漏报率从前期的32.17%下降到0.26%。该科室改进前后危急值漏报项目从14项减少为10项。改进后危急值漏报前3位的项目为血红蛋白(Hb)、肌钙蛋白T(cTnT)、血钾(K+)。漏报科室前3位的依次为消化科(49%)、呼吸科一科(9%)、肿瘤科和干部疗养科(均占8%)。结论本科室个性化检验危急值报告管理持续改进方法有效,能不断减少危急值漏报,维护患者安全;另外,漏报率前3位的项目及科室也需要提醒工作人员提高警惕,避免漏报。
张鸿伟李海勤熊林怡
关键词:个性化检验危急值漏报
基于生物学变异的质量规范在临床生化室内质量控制管理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基于生物学变异的允许不精密度(CVA)和允许总误差(TEa)质量规范在临床常规化学质量控制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在评估本实验室现有检测系统性能特征(实际不精密度CV及偏倚Bias)的基础上,把基于生物学变异不同水平的质量规范(CV、Bias、TEa)应用于常规化学分析室内质量控制中,通过对应用后的2013至2014年常规化学TC等23项项目室内质量控制在控数据及同年参加室间质评活动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价检测系统分析性是否满足质量规范,根据统计结果比较进一步选择适合本实验室的质量规范。结果:两年来,常规化学23个项目已达最佳期望和最低水平的生物学变异质量规范的情况:CVA均为22项占95.7%、TEa均为21项占91.3%.Ca、Na项目的TEa和Na项目CVA均不达质量目标要求,这两个项目由于个体间生物学变异较小,和我室选用了Ralibak的质量目标要求是一致的。结论:基于生物学变异的质量规范对于当前的技术和方法容易满足,对分析质量的提高是有效的,可以根据检测系统的性能特征来确定选用不同水平的生物学变异质量规范。
栗秀芳张鸿伟黎海生
关键词:生物学变异允许总误差
血细胞分析室内质控暂定靶值确立方法初探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索简单、有效的血细胞室内质控暂定靶值确立的方法。方法:用一套同一批号三个浓度水平的全血质控物在规定条件下进行10次、20次两组检测,以20次检测均值为基准,比较两组之间均值相对偏差,判断标准采用相对偏差<1/3个体内生物学变异为通过,同时两组之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检测结果均值相对偏差均在允许的范围之内;两组检测结果部分项目(如低浓度的WBC、Hb、MCH、MCHC,中浓度的WBC、PLT、MCV、H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应用配套质控物的前提下,通过减少暂定靶值的检测次数,即在5 d内10次检测结果的均值作为暂定靶值的方法在血细胞室内质控靶值的建立上简单易行、经济、可靠,是可以应用方法。
张鸿伟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室内质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