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琦
- 作品数:56 被引量:336H指数:12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大鼠结肠扩张性刺激引起内脏活动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 2006年
- 目的研究结肠扩张性牵张刺激导致的内脏活动变化的作用机制,为减少因结肠牵张性引起的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气囊充气模拟结肠镜引起大鼠结肠扩张性牵张刺激的方法,利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大鼠支配内脏活动的神经中枢延髓内脏带(Medullaryvisceralzone,MVZ)中迷走复合体(vagussolotarycomplex)放电频率的变化,并以胃的运动功能变化为指标,同步观察了大鼠胃电变化情况。应用免疫荧光技术,以原癌基因cfos为标志,观察MVZ中迷走复合体的神经元被激活情况。结果给予气囊充气达0.8ml时,迷走复合体中神经元放电频率、Fos的表达以及胃电没有明显改变。给予气囊充气达1.0ml时,迷走复合体中神经元放电、Fos的表达以及胃电开始增加。当气囊充气达1.2ml时,迷走复合体中神经元放电、Fos的表达以及胃电开始有明显增加的改变。气囊充气达1.4ml时,迷走复合体中神经元放电、Fos的表达以及胃电的改变最为明显,而当气囊注入空气1.5ml时,迷走复合体中神经元放电、Fos的表达以及胃电的变化与气囊充气1.4ml时相比,差异不是很明显。结论结肠扩张性刺激可以对支配内脏活动的延髓内脏带中的神经元有明显的激活作用,进而导致内脏活动的相应变化。
- 黄裕新王景杰姜惠玲张少玲杨琦秦明赵曙光
- 关键词:结肠电生理C-FOS
- 浅谈内镜微创技术的发展与内科医师的培训被引量:3
- 2010年
- 近年来,消化内镜微创技术从高效、价廉、副作用少等优势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当代内科学已从单纯的内科药物治疗趋向于内科与微创技术相结合的外科化发展方向,因此,加强内科医师内镜微创技术的临床专业知识教育对内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 杨琦杨晔秦明王景杰黄裕新
- 关键词:内镜技术
- 电针大鼠足三里穴调控胃运动的相关差异基因及部分信号通路研究被引量:10
- 2008年
- 目的:探讨电针调控大鼠胃运动的相关差异基因及其相关的部分信号转导通路。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非针刺对照组同步观察电针后胃电的变化;按TRIZOL法抽提三个胃组织标本总RNA,经纯化、逆转录合成掺入生物素标记的cRNA合成探针,与美国SuperArray公司的OligoGEArray基因芯片杂交,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像,计算机分析,比较基因及信号转导通路差异。结果:选取胃动过缓分布>1/3(Ⅰ)及胃动过速分布>1/3(Ⅱ)的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胃电图结果表明:①各组Ⅰ的例数均比Ⅱ的例数多;②在Ⅰ或Ⅱ中,足三里组比其余两组的例数多、平均频率分布率多;③在Ⅰ中,足三里组比其余两组的平均主频慢。三个标本中,胃动过速较胃动过缓明显差异表达的标志基因hoxal、lep、bcl-2上调,分别属于维甲酸通路、胰岛素通路、Survival通路、雌激素通路、磷脂酶C通路;胃动过速较胃动过缓明显差异表达的标志基因ptgs2下调,属于磷脂酶C通路。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对大鼠胃电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并以抑制作用为主;电针调控大鼠胃运动的机制与某些差异基因上调或下调表达及其相关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 陈慧群杨琦王景杰李慧艳唐华卢王张超黄裕新
- 关键词:电针
- 电针对噪音刺激大鼠胃酸分泌及延髓Fos和GFAP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枪击噪音致大鼠胃酸分泌紊乱的调节作用与延髓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可塑性反应的相互关系,以探讨电针调控胃酸分泌的中枢神经机制。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噪声刺激组(B)、电针足三里穴+噪声刺激组(C)和电针非经非穴+噪声刺激组(D)。实验结束后测定动物的空腹胃液量和胃液酸度,并取各组动物的延髓组织切片后进行抗Fos/抗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双标记(标记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A组比较,B组的空腹胃液量和胃液酸度均明显增加,且迷走孤束复合体(VSC)内Fos和GFAP阳性免疫产物明显增加;与B组比较,C组的空腹胃液量和胃液酸度均明显减少,同时VSC内Fos和GFAP阳性免疫产物明显减少(P<0.01)。D组与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对噪音应激性大鼠的胃酸分泌亢进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针刺调节延髓VSC内免疫阳性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功能活动有关。
- 秦明饶志仁赵保民杨琦王景杰王旭霞黄裕新
- 关键词:电针胃酸FOSGFAP
- 针刺足三里穴对胃运动影响的神经机制被引量:9
- 2010年
- 针灸在中国已应用了2500多年,并且越来越广泛的被全世界的医患人员所接受,针刺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有着很好的疗效,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证实了针刺对胃运动具有良性双向调整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尤其是神经机制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进一步探讨。本文回顾了近些年来针刺足三里穴对胃运动影响神经机理的实验数据,并从中枢神经系统及中枢核团,外周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这三大方面综述针刺足三里对胃运动影响的神经机制。
- 谢燕东杨琦王景杰秦明黄裕新
- 关键词:针刺胃运动肠神经系统
- 抑制剂SB203580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后连合核中小胶质细胞P38、ERK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MAPK-P38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大鼠后连合核(dorsalcommissural nucleus,DCN)中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ase)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的影响,为研究IBS内脏敏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0只正常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A组,n=5)、正常结肠扩张刺激组(B组,n=5);另15只IBS大鼠随机分为3组:IBS组(C组,n=5)、IBS结肠扩张刺激组(D组,n=5)、抑制剂组(E组,n=5)。给予B、D、E组结肠扩张刺激,另外给予E组大鼠椎管内注射抑制剂SB203580。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及电生理方法观察大鼠DCN中MAPKase信号通路细胞因子P38、ERK表达及腹直肌肌电的变化。结果与IBS扩张刺激组比较,抑制剂组P38表达明显下降(P<0.01),ERK表达亦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对照组大鼠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IBS大鼠内脏敏化与DCN中的MAPK信号转导途径密切相关,内脏敏化的完成可能是通过该途径实现的。
- 崔曼莉王景杰王旭霞杨琦黄裕新
-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小胶质细胞P38ERK
- 当前临床见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被引量:16
- 2012年
- 临床见习教学是培养学员临床实践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最终培养合格医务工作者的重要环节。当前在教学活动中存在患者对教学不配合、教员教学积极性不高、学员学习态度及方法不当等问题,影响了见习教学质量。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学管理部门、教员、学员三方面需要针对性的完善各自职责,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以便更好的完成临床见习教学工作。
- 秦明黄裕新杨琦赵曙光赵保民王景杰
- 关键词:见习教学
- 内镜下注射组织粘合剂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注射组织粘合剂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4月~2009年4月胃镜检查确诊有上消化道出血或曾有出血史的46例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在内镜下行组织粘合剂注射治疗术,每点注射组织胶1~2ml,每次注射1~3点。随访6个月,并对疗效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4例急诊内镜下注射治疗,注射后即刻止血成功,成功率100%。择期治疗42例,注射后可见曲张静脉团增粗、发白、变硬。随访6个月,复发出血5例(10.87%),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组织粘合剂注射治疗胃底静脉曲张效果确切,不仅可控制急性活动性出血,还可预防再出血,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刘震雄闻勤生黄裕新王景杰赵保民王旭霞秦明赵曙光杨琦
- 关键词:内镜组织粘合剂胃底静脉曲张注射治疗
- 肝硬化患者胃电图的变化及胃电起搏对其的治疗作用被引量:14
- 2005年
-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的胃电图变化及胃电起搏对肝硬化胃动力紊乱治疗的有效性。方法50例肝硬化胃动力紊乱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30例行胃肠起搏治疗,20例为对照组,治疗前后进行胃电图检查和症状评估。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45%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电图餐前、餐后平均频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趋向正常;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肝硬化患者胃蠕动和胃排空功能下降;胃肠起搏治疗可改善其临床症状和胃电生理的频率。
- 王旭霞王景杰赵曙光秦明杨琦雷巧玲张少玲
- 关键词:肝硬化胃动力紊乱胃肠起搏胃电图
- 肠易激综合征大鼠骶髓后角中NMDAR、CGRP表达以及小胶质细胞的变化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大鼠腹直肌肌电变化以及脊髓背角中NMDAR(N-methyldaspar-tate receportes,NMDAR)、CGRP(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以及骶髓后联合核(dorsal commissural nucleus,DCN)中小胶质细胞的变化,为研究IBS内脏敏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旋毛虫感染大鼠致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然后随机分为2组:IBS无刺激组和IBS结肠刺激组。另外选择5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分别测定各组腹直肌肌电以及NMDAR、CGRP表达以及小胶质细胞的变化。结果 IBS结肠刺激组大鼠腹直肌肌电、大鼠骶髓后角中NMDAR和CGRP的表达以及骶髓后联合核中的小胶质细胞活化较正常对照组及IBS未刺激组均显著增强。结论 IBS大鼠内脏敏化可能与骶髓后角神经活性物质活化以及DCN中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相关,这些物质以及细胞的活化进而导致神经元敏化的发生。
- 崔曼莉王景杰秦明王旭霞杨琦黄裕新
-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神经活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