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卫华 作品数:6 被引量:80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天文地球 更多>>
祁连山北坡青海云杉林冠对降雨截留空间模拟——以排露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17 2010年 林冠截留在干旱、半干旱区水量平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研究主要以样方尺度上的降水截留特征研究为主,基于遥感与GIS方法进行流域或区域景观尺度上的林冠降水截留模拟研究还比较少。以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为研究对象,在典型的青海云杉-苔藓林内按照不同林冠结构布设林冠截留样方,通过2008年42次降雨事件的观测,将林冠截留模型与降雨及林冠结构特征联系起来。把表征冠层结构的叶面积指数引入到模型中对模型进行改进,经检验改进的截留模型对林冠截留模拟结果较好。为此,将模型中的降雨和叶面积指数进行空间化,通过改进模型实现小流域尺度上的林冠截留模拟。利用GIS工具对祁连山排露沟流域林冠截留量的空间分布分析,该流域2008年青海云杉林冠截留量在97.9~236.6 mm之间,平均为161.8 mm,林冠降雨截留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林冠截留率在27.92%~58.00%之间,平均为41.70%,截留率随海拔增加先增加而后减小;排露沟流域青海云杉林冠年截留量约为1.6×105m3,占整个流域总降雨量的13.25%左右。 彭焕华 赵传燕 沈卫华 许仲林关键词:林冠截留 叶面积指数 祁连山区青海云杉林冠层叶面积指数的反演方法 被引量:34 2009年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结构参数。随着空间精细化模型的发展和基于过程的分布式模拟技术的应用,对LAI的区域估算显得越来越重要,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估算手段。该项研究以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为研究对象,利用LAI-2000冠层分析仪、鱼眼镜头法和经验公式法对林冠层LAI进行了测定,观测值分别为1.03~3.70、0.48~2.26和2.27~8.20,显然,仪器测定值偏低。针对针叶的集聚效应导致仪器测定值偏低的现象,利用跟踪辐射与冠层结构测量仪(TRAC)测定的青海云杉林聚集系数计算调整系数,对鱼眼镜头法获取的LAI值进行订正。根据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反演青海云杉林的植被指数与LAI的关系,最后获得了较合理的该地区林冠层LAI的空间分布图。 赵传燕 沈卫华 彭焕华关键词:青海云杉 利用半球图像反演祁连山区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盖度 被引量:9 2009年 青海云杉是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建群种,具有重要的生态水文功能。冠层盖度是评估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参数,但目前缺乏有效评估手段。半球摄影技术在估算林冠盖度方面已显示出潜在优势,但它受到环境条件例如天气的影响仍然没有报道。在祁连山排露沟流域利用半球摄影技术反演冠层盖度,界定不同天气条件对阈值的影响,评估与传统方法估算林冠盖度的差别,结果表明:分类阈值受天气状况的影响较大,阴天的最佳阈值为118,晴天的最佳阈值为149;另外传统观测与半球图像法获得的林冠盖度有一定的差异,其中最大差值17.88%,最小差值5.34%。该项研究对青海云杉林盖度估算提供新的方法,为生态水文过程模型提供有价值的输入参数。 赵传燕 齐家国 沈卫华 邹松兵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冠层结构参数的反演及其在林冠截留分布模拟中的应用 植被冠层结构参数(包括植被盖度,叶面积指数等)是众多水文、气候和生态模型中的必备参数,尤其在分布式生态水文耦合模拟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遥感定量反演是目前获取区域的植被冠层结构参数的主要手段。林冠截留是森林水文学中的一个重... 沈卫华关键词:青海云杉 植被盖度 叶面积指数 林冠截留 森林水文学 青海云杉林叶面积指数空间分布模拟——以祁连山区排露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5 2009年 以祁连山区排露沟流域为研究区,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获取多种植被指数,并与观测的叶面积指数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叶面积指数LAI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相关性最好(R^2=0.766),且以LAI与NDVI的关系建立的模型精度最高(RMSE=0.381)。通过t检验,证明NDVI模型明显优于其他植被指数模型,因此把它选为最佳模型,模拟整个研究区青海云杉林叶面积指数的空间分布,为小流域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提供重要的参数。 赵传燕 沈卫华 彭焕华 王超关键词:QUICKBIRD 遥感 叶面积指数 植被指数 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20 2009年 黑河下游是生态环境特别脆弱的地区,地下水位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研究该区域地下水位的波动变化,对于生态环境的恢复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河流20 km缓冲区为研究区,基于观测数据对2006年地下水位与分水前(2000年)的地下水位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随着生态输水工程的启动,地下水位在总体上得到明显升高,研究区北部横剖面线上地下水平均升高0.995 m,南部横剖面线上平均升高0.497 m。西河纵剖面上输水后地下水位在下游提升最为明显,平均水位上升2.41 m,中游提升不大,大约为0.22 m;东河纵剖面上下游水位提升比较明显,水位上升1.06 m,但中游地下水在分水后仍有显著下降,平均下降0.96 m,上游地下水位上升0.90 m。研究区不同区域地下水时间(1990—2010年)变化趋势不同。有持续上升型,有持续下降型,有下降转为上升型,2002年成为转折点;额济纳旗农业灌溉对局部地区地下水影响较大,农业用水与生态需水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 赵传燕 李守波 冯兆东 沈卫华关键词:黑河下游 生态输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