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友吉
- 作品数:7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铁道部科技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人类DNA错配修复系统与肿瘤被引量:6
- 1998年
- 人类DNA错配修复系统与肿瘤李明发何友吉苏占海遗传物质的突变是导致人类许多疾病(包括肿瘤)的主要原因,而引起遗传物质突变的直接诱因是不同类型的DNA损伤。其中多种原因造成的DNA双链分子的碱基错配是导致突变的主要DNA损伤类型之一[1]。大量研究表明...
- 李明发何友吉苏占海
- 关键词:肿瘤DNA
- 应用PCR产物直接银染测序技术检测大肠癌p53基因点突变被引量:6
- 1998年
- 应用PCR-SSCP结合PCR产物直接银染测序技术对24例大肠癌p53基因第5~7外显子进行点突变的研究。结果检出5例(267%)阳性,均为错义突变;其中3例为碱基GC到AT的转换,1例为GC到TA的颠换,另1例为AT到CG的颠换,后者尚未见报道。突变位点分布在p53基因第141、175、245、248和258位密码子,其中4例发生在CpG位点。本文对p53基因点突变谱的分析为大肠癌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并讨论了PCR产物直接银染测序技术的优越性。
- 何友吉李明发单祥年
- 关键词:大肠癌P53基因点突变
- p53基因突变与食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被引量:13
- 1998年
- 目的为了探讨p53基因突变与食管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SCP结合DNA直接银染测序,对30例散发性食管癌组织p53基因第5~8外显子进行检测。结果检出11例阳性,突变检出率为36.7%。9例为点突变,其中错义突变4例、无义突变2例、同义突变3例,其余2例为碱基插入和缺失导致的移码突变。统计学分析显示:中低分化食管癌的p53突变率为56.3%,高分化组为14.3%,两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25);癌组织浸润累及食管壁全层的p53突变率52.6%显著高于未累及全层组9.1%(P=0.024);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相比,p53突变率分别为61.5%和17.6%也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24)。结论p53基因突变与食管癌多种生物学行为如组织分化程度、肿瘤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因此检测食管癌组织中是否存在p53基因突变有助于判断食管癌的恶性程度和患者的预后。还讨论了p53基因的“显性负效应”及同义突变的遗传学效应。
- 何友吉李明发单祥年
- 关键词:食管肿瘤P53基因基因突变生物学行为
- BCR/ABL探针在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的临床运用
- 2013年
- 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结果,探讨其在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和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后微小残留病(MRD)动态监测中的运用价值。初诊和治疗后病例分别使用BCR/ABL(ES)和BCR/ABL(DF)探针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结果表明:初诊CMPD 49例,形态学符合CML骨髓象28例,确诊CML 23例,形态符合率23/28(82.1%),BCR/ABL阳性23/23,敏感度、特异度均为100%。确诊病例BCR/ABL阳性细胞率为81.3%±17.7%;allo-HSCT 13例,9例长期无病生存,4例复发,经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伊马替尼或allo-HSCT治疗后多次监测BCR/ABL阴性;伊马替尼治疗16例,其中11例于1年后多次监测BCR/ABL阴性,5例分别于6、7、10年后监测BCR/ABL阳性,其中1例经allo-HSCT成功,BCR/ABL转阴。结论:FISH技术是一项敏感、特异的诊断技术,针对初诊和治疗后病例分别运用两种不同的探针检测BCR/ABL融合基因,有助于准确、快速鉴别诊断CML、Ph+ALL,动态监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和allo-HSCT后MRD。
- 马金龙陈宝安唐萌何友吉丁家华高冲王骏程坚赵刚厉智沈礼杜海珍吴芬
-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疾病荧光原位杂交BCR微小残留病
- 一种快速、简便的PCR产物直接银染测序法被引量:2
- 1997年
- 一种快速、简便的PCR产物直接银染测序法何友吉李明发鲁晓萱单祥年DNA序列分析作为一种常规技术手段已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遗传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多数实验室对测序反应产物的检测是采用放射自显影法,而测序模板大多采用将DNA克隆到载体内的...
- 何友吉李明发鲁晓萱单祥年
-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DNA
- 中国人散发性大肠癌中微卫星DNA不稳定的研究被引量:1
- 1999年
- 目的:探讨中国人散发性大肠癌中微卫星 D N A 不稳定及复制差错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选择10 个微卫星位点, 应用 P C R-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39 例散发性大肠癌组织进行检测。结果:在多个位点上发现了较高的微卫星 D N A 不稳定( M I) ,其中 D3 S1317 位点上 M I为44 % , D3 S966 上 M I为26 .6 % , D2 S123 和 D2 S119 上 M I分别为36 % 和25 .7 % 。结论: M I阳性率和肿瘤组织学分类无明显相关性,而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程度等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因而微卫星 D N A 可以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患者预后判断提供帮助。同时,在散发性结肠癌中也存在较高的微卫星 D N A 不稳定,这可能与某种 D N A 错配修复基因发生突变有关。
- 苏占海何友吉武景阳郭金虎李明发单祥年
- 关键词:微卫星标记微卫星DNA大肠癌病理
- 结直肠癌肝转移相关的分子标志物
- 2014年
- 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40%~50%的患者在原发灶切除术后会发生肝转移,肝转移的早期诊断是判断患者在获得根治性手术后能否长期生存的关键。一期或分期肝切除术是肝转移患者的首选,可切除性肝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25%~44%,但不可切除性肝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不超过2年。因此,尽早识别肝转移对于延长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至关重要。目前肝转移的早期诊断多依赖于影像学及定期的临床和血清学检查,这些监测手段缺乏足够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寻找肝转移早期诊断的新方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作者对从患者结直肠癌原发灶、血清中寻找与肝转移相关分子标记物的研究进行总结综述,以期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早期诊断提供多维度的新思路。
- 陈婧何友吉
- 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转移分子标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