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春瑛
- 作品数:16 被引量:42H指数:4
- 供职机构: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对教学评价的文化哲学思考被引量:5
- 2011年
- 教学评价始于以考试为基础的教育测验,以泰勒模式为其诞生的标志。之后,评价进入"判断时期",注重对价值的判断,并开始强调建构。科学实证主义影响下的教学评价重量化和客观化,同时体现出较强的管理主义倾向;后现代主义语境中教学评价更加注重多元,强调理解和建构。
- 余春瑛
- 关键词:教学评价历史轨迹哲学思考
- 孤独症幼儿综合能力辅导的个案研究
- 2008年
- 对一名自闭症幼儿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教育辅导。根据该幼儿的情况制定了辅导计划,内容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以及目光对视4个方面。结果表明:该幼儿基本能完成上述4方面的具体目标,但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3方面的问题:顺应孩子的兴趣;语言辅导应融合在一日生活中;家长应具爱心、恒心与信心。
- 余春瑛
- 童话教化观念的文化根源被引量:1
- 2008年
- 在许多人眼里,童话是用来“教育”儿童的,认为孩子们看完一篇童话后应该从中习得某种道理。正因为如此,一直以来,中国的童话说教味很浓,很难从中体验到自由自在的游戏精神,读起来让人有一种被教育被灌输的感觉。这种对待童话的观念由来已久,周作人早在20世纪初就批评人们对待儿童文学包括童话的态度“太教育”,“相信儿歌的片词只字里都含有一种作用,智识与教训”。在儿童文学理论界,人们对儿童文学教育性的讨论也一直存在,笔者在此就不赘述。
- 余春瑛
- 关键词:童话文化根源儿童文学游戏精神自由自在
- 教育主义:童话本体功能的背离
- 该文探讨了童话本身固有的主要特征:童话的本质属性是文学性和儿童性;童话的本体功能是审美;童话的'内核'是幻想.围绕儿童超现实的精神状态,该研究重点提出:儿童需要童话,童话是儿童天然的精神食粮.该文接下来探讨了教育主义的童...
- 余春瑛
- 关键词:童话儿童教育主义儿童观文以载道
- 文献传递
- 构建积极健全的儿童文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诉求被引量:1
- 2012年
- 传统文化中成人本位的根深蒂固,急功近利的成人文化的侵蚀,以及社会教化的意义的极其凸显是导致学校文化漠视儿童文化的主要原因。对此,教育者应从反思传统文化和已有教育信念开始,建构科学的儿童哲学观,并行使作为课程创生者的职责与权利,积极地促进儿童文化的丰富和完善。
- 余春瑛
- 关键词:学校文化儿童文化教师专业发展
- 美国0—3岁早期教育实践综述及启示被引量:2
- 2014年
- 美国0—3岁早期教育实践在基础准备上非常强调婴儿的需要、与家长的沟通、教师个人健康的心态。实践运作以师生互动作为保教质量评价的核心。借鉴美国的早教经验,我国0—3岁早期儿童教育应该把满足婴儿的多种需求作为教育的核心任务,实践过程应强调婴儿的自由主动发展,以积极回应婴儿,建构良好的师幼关系,并重视冲突对婴儿成长的意义。
- 余春瑛
- 教育评价发展的价值基础被引量:2
- 2008年
- 本文围绕教育评价发展的历史轨迹,重点分析了教育评价产生至今其价值基础的特点:第一,管理主义倾向较强;第二,定量化,实证研究明显。文章最后分析了后现代主义思潮中教育评价的两大发展趋势:注重对人性的关爱和注重理解。
- 余春瑛
- 关键词:教育评价
- 走出对童话认识的误区——简论童话的功能被引量:1
- 2005年
- 童话的主要作用是教化儿童这一观念具体影响到童话创作、亲子阅读、幼儿园童话欣赏活动。教化是童话的功能之一,童话本质是审美的,童话的功能都应通过审美来实现。童话教化观念的存在一方面受到儿童观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以载道文艺观紧密相连。
- 余春瑛
- 关键词:审美教化儿童观文以载道
- 儿童是童话的存在被引量:3
- 2003年
-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神话,自从有了儿童,就有了童话.童话多数出现在书里,但儿童的存在,使得没有文字的童话随时发生,随地可见.
- 余春瑛
- 关键词:童话儿童文学思维方式幼儿教育思想教育
- 解读幼儿园绘本教学中的教师人格魅力——以公开课《狐狸爸爸和鸭儿子》为例被引量:3
- 2011年
- 幼儿园绘本教学成为当前幼儿园语言研讨活动的热点,研究者多关注教师对活动的设计及组织策略。笔者对多例优秀绘本活动进行分析,发现教学效果与教师的人格魅力不无联系。本文以某公开活动为例,深度解读教师在其中所折射出的人格魅力,有利于教师和幼儿的双向发展。
- 余春瑛
- 关键词:绘本教学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