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爱萍

作品数:26 被引量:239H指数:9
供职机构:东莞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东莞市医疗卫生单位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卒中
  • 6篇疗效
  • 6篇脑卒中
  • 5篇豆状核
  • 5篇肝豆状核
  • 4篇豆状核变性
  • 4篇症状
  • 4篇疲劳症状
  • 4篇卒中患者
  • 4篇脑卒中患者
  • 4篇肝豆状核变性
  • 3篇血性
  • 3篇缺血
  • 3篇急性
  • 2篇多巴
  • 2篇多巴胺
  • 2篇多巴胺转运体
  • 2篇遗传学
  • 2篇遗传学诊断
  • 2篇抑郁

机构

  • 20篇东莞市人民医...
  • 9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广东药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26篇李爱萍
  • 14篇肖卫民
  • 10篇陈仰昆
  • 8篇李洵桦
  • 7篇梁秀龄
  • 5篇李婉仪
  • 5篇袁伟杰
  • 5篇张婧
  • 5篇庄甲军
  • 4篇石铸
  • 4篇刘勇林
  • 4篇李润雄
  • 4篇翁汉育
  • 3篇王煜明
  • 3篇丘东海
  • 3篇黄丽
  • 2篇熊小平
  • 2篇丰岩清
  • 2篇杜燕兰
  • 2篇郑伟城

传媒

  • 4篇中国神经精神...
  • 4篇广东医学
  • 2篇第八届全国神...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针灸临床杂志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新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护理与康复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第九次全国神...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19
  • 6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09
  • 1篇2007
  • 6篇2006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豆状核变性^(99m)Tc-TRODAT-1的SPECT脑DAT显像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研究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99mTc-TRODAT-1 SPECT脑DAT显像特点及其与神经系统表现的关系。方法对18例有神经症状WD患者(脑型)、11例无神经症状WD患者(非脑型)和12例正常对照行99m Tc-TRODAT-1 SPECT脑DAT显像,利用计算机感兴趣技术(ROI)进行半定量分析(ST/CB比值作为半定量指标)。据WD神经症状改良评分表对18例脑型WD患者的神经症状进行评分。结果脑型WD患者ST/CB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非脑型WD患者ST/CB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3)。脑型WD患者神经症状改良评分与其ST/CB比值呈高度负相关,r=-0.78(P=0.001)。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WD患者DA能黑质纹状体通路突触前膜功能下降,其下降越明显,WD的神经症状就越严重。无神经症状的WD患者脑DAT功能无此改变。
李爱萍李洵桦王平胡平黄丽庄甲军
关键词:SPECT
脊髓延髓肌肉萎缩症5例临床分析及分子遗传学诊断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分析脊髓延髓肌肉萎缩症(SBMA)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特点,并作基因诊断。方法收集5例疑似 SBMA 患者的详细病史、体格检查、血液生化、肌电图和肌肉病理等资料,用PCR 方法测定雄性激素受体(AR)基因的 CAG 重复序列拷贝数。结果 SBMA 主要临床表现是四肢肌肉萎缩、无力和肢体震颤,舌肌萎缩和构音障碍;部分患者出现内分泌症状和肌酸激酶(CK)增高。肌电图可见失神经性运动电位。肌肉病理为神经性损害。患者 AR 基因 CAG 重复序列的重复次数均在50次以上,而正常对照是19~24次。结论 SBMA 为中年男性,潜隐起病,主要表现脊髓和延髓肌肉的萎缩和无力,AR 基因 CAG 重复序列的测定有助本病的确诊。
李洵桦庄甲军谢秋幼李爱萍梁秀龄丰岩清方莹莹黎锦如梁银杏
关键词:雄性激素受体基因诊断
颈动脉系统盗血综合征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颅内盗血的临床特点、机制及检查手段。方法 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颅MRI+MRA,TCD,颈部血管彩超,DSA检查比较。结果 3例患者均发现:①轻活动状态下起病;②体征,症状相对较轻,临床预后相对好;③头颅MRI分水岭区病灶多斑块,串珠样;④血管检查显示责任血管与责任病灶不一致;⑤临床治疗保证灌注压是关键。结论在脑血管狭窄中出现与病变血管不一致的临床表现,要考虑颅内盗血现象,且DSA检查是最直观可靠的手段;预后良好,但慎用扩血管药物。
钟秀玲吴志强陈仰昆肖卫民李爱萍李婉仪石铸
卒中后疲劳的药物与康复研究进展
本文概述了卒中后疲劳的病理机制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介绍了其抗抑郁药物、兴奋网习犬激活系纬的药物、金刚烷胺、植物药及中成药等药物的治疗及疗效,同时描述了非药物治疗中的运动治疗、物理治疗、疲劳管理教育计划、心理治疗及综合的非药...
肖卫民陈仰昆李爱萍徐立
关键词:病理机制疗效评价
文献传递
各种辅助检查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4
2006年
目的 探讨各种辅助检查对肝豆状核变性(HLD)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例确诊HLD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主要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发病年龄2—46岁,平均(17±8.6)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震颤(42.5%);以脑型(122例,61%)患者最多;尿铜检查169例,均≥100μg/24h;铜蓝蛋白检查194例,均〈0.15g/L,其中178例≤0.08g/L;血清铜检查84例,68例≤0.6mg/L,10例为(0.61—0.9)mg/L,6例〉0.9mg/L;角膜K-F环检出率为85.5%;脑型患者肝功能异常率低于肝型患者;各型HLD患者肝脏B超均有特殊改变;头颅MRI检查79例,65例异常,病变对称,主要集中在基底节区。结论血清铜蓝蛋白是HLD最有价值的辅助检查,当其≤0.08g/L时具有独立的诊断价值;角膜K-F环对具有神经、精神症状的HLD患者具有很大的诊断价值;24h尿铜是最好的单个筛查指标,它在具有症状的HLD患者中全部升高;腹部B超、头颅MRI等影像学检查虽不能作为HLD的诊断依据,但对肝、脑的损害有提示作用。
黄丽李洵桦梁秀龄李爱萍庄甲军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
经颅磁刺激结合针灸与语言训练对早期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疗效被引量:40
2014年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结合针灸与语言训练对早期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90例急性脑梗死且根据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确定为运动性失语的患者,按照数字随机列表法分为对照1组(针灸),对照2组经颅磁刺激(TMS)和观察组(针灸+TMS)各30例。3组患者基础治疗均为常规药物治疗及语言训练,治疗每天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分别评价每一组的疗效情况,采用WAB评价失语指数(AQ)及WAB评分中自发言语,理解,复述,命名等成分的得分情况,以判断各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AQ及自发言语、复述、命名等项目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各成分除理解外,各组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变(P<0.05),但观察组要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3组理解一项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磁刺激结合针灸与语言训练对于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早期具有较好的疗效,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肖卫民李爱萍王煜明熊小平杜侃杜燕兰
关键词:脑梗死运动性失语针灸经颅磁刺激语言训练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疲劳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8
2013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疲劳症状的发生率以及临床和神经心理学方面的影响因素。方法共选取10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后1~3周内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采用疲劳严重度量表(FSS)判定入选患者有无卒中后疲劳(PSF),并根据该结果将患者分为PSF组及非PSF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评估患者抑郁及焦虑症状;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患者认知功能。通过比较PSF组及非PSF组临床因素及神经心理学结果(包括HAMA、HAMD及MMSE评分)组间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PSF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有33例(30.6%)患者存在PSF。当将HAMA评分纳人logistic回归分析时,发现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值为1.222,P〈0.05)及HAMA评分(OR值为1.311,P〈0.01)均为PSF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预测因素;当将HAMD评分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时,仅发现HAMD评分(OR值为1.217,P〈0.001)为PSF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预测因素。结论PSF在国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较常见,患者抑郁及焦虑症状均为PSF的主要影响因素。
陈仰昆肖卫民袁伟杰刘勇林李爱萍李婉仪张婧李润雄翁汉育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焦虑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疲劳症状的影响因素研究
背景:疲劳是躯体或心理能量的缺乏而影响自主活动的一种主观感受。疲劳是脑卒中后的一种常见的症状,发生率介于16%到78%。卒中后疲劳(Poststroke fatigue,PSF)对卒中患者的康复与生存质量有明显影响[3]...
陈仰昆肖卫民袁伟杰刘勇林李爱萍李婉仪张婧李润雄翁汉育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八个家系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分析及探讨家族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观察8个PKD家系的临床表现,进行家系调查分析,对患者进行脑电图或视频脑电图、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CT检查。结果8个家系共有患者28例,男性20例,女性8例,发病年龄8~18岁,平均10.8岁。全部患者均表现为突然运动诱发的一侧或双侧异常运动,发作时间短于1min,发作时意识清楚;发作间期均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同一家系中患者症状轻重不一,随年龄增大发作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脑电图、视频脑电图及头颅影像学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患者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结论PKD是发作性异常运动中常见的一种,突然运动诱发是其主要特点,家族性患者不少见,主要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外显不全现象,不排除有其他的遗传方式。临床发作形式与癫痫不同,但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
李洵桦陈素琴田伟陈子怡李爱萍李立梁秀龄
关键词:系谱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院前延误不同时段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因素
目的了解东莞地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前延误不同时段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登记2012年5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院治疗的患者,采用问卷和访视调查方法调查卒中起病后疾病认识时间、...
石铸屈剑锋罗根培李爱萍袁锡球陈仰昆郑伟成丘东海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