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武效宏

武效宏

作品数:24 被引量:70H指数:5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5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军队医药卫生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心病
  • 5篇冠心病
  • 4篇电图
  • 4篇动脉
  • 4篇心电
  • 4篇心电图
  • 4篇心肌
  • 4篇慢性
  • 4篇冠脉
  • 3篇心绞痛
  • 3篇血管
  • 3篇用药
  • 3篇溶栓
  • 3篇尿激酶
  • 3篇疗法
  • 3篇疗效
  • 3篇临床合理用药
  • 3篇老年
  • 3篇激酶
  • 3篇绞痛

机构

  • 23篇解放军第30...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市第六医...

作者

  • 24篇武效宏
  • 18篇王小冬
  • 14篇陈士良
  • 10篇杨杰
  • 6篇柳杨
  • 6篇李运田
  • 5篇贡联兵
  • 4篇刘晓靖
  • 3篇张金萍
  • 3篇杜大勇
  • 3篇李巍
  • 2篇李霞
  • 2篇张秋林
  • 2篇郭静
  • 1篇黄平
  • 1篇刘勇谋
  • 1篇张雪莲
  • 1篇王蕾
  • 1篇张秋林
  • 1篇江枫

传媒

  • 5篇陕西医学杂志
  • 5篇人民军医
  • 3篇解放军医学杂...
  • 3篇心脏杂志
  • 2篇药品评价
  • 2篇第17届全军...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合理用药被引量:5
2020年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劳累型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初发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和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其临床特征是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加重,新发作的静息性、夜间性心绞痛或出现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具有以下特点:(1)原来的稳定型心绞痛在一个月内疼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时间延长,诱发因素发生变化,硝酸酯类药物缓解作用减弱;(2)一个月之内新发生的心绞痛常因较轻的负荷诱发;(3)休息状态下或较轻微活动即可诱发心绞痛,原有心绞痛最近比以前严重,发作时间延长,频次增加,服用原来的药物无效,或原来无心绞痛最近新出现心绞痛。该文根据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从用药原则、用药方案、用药提示等方面,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合理用药进行了介绍。
吴建中赵敏李岚叶兴德李霞武效宏贡联兵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合理用药
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1例报告
2004年
武效宏陈士良张秋林张雪莲
关键词: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并发症心电图
心肌缺血时迷走神经对房室传导调节功能的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研究右冠状动脉阻塞时迷走神经对房室传导调节功能的影响。在离断自主神经的猫上,剌激双侧迷走神经,在结扎右冠状动脉造成缺血前后,通过模板匹配方法检测心腔的心房波,His束波和心室波,并自动测量AA,AH,HV间期。结果:在正常及缺血状态下,剌激迷走神经均可使AA、AH间期增大,HV间期不变,在起搏控制心率的情况下,这种作用更加明显。在正常供血时,剌激迷走神经使AH间期在未起搏与起搏时分别增加14%±5%和22%±7%;而在缺血时,剌激迷走神经使AH间期在未起搏与起搏时增加18%±7%和38%±14%,后者比前者提高了增加幅度的28%和73%(P<0.05)。结论:在急性右冠状动脉阻塞时,迷走神经对心脏房室传导调节功能增强。
陈士良张文郭静武效宏王小冬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迷走神经心肌缺血房室传导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76例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NSTE-ACS患者76例(男43例,女34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尿激酶30万U/d,共7~10d,对照组未使用尿激酶,其他治疗方法与溶栓组完全一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变化、出血并发症及心血管意外等情况,同时监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1溶栓组患者总有效率及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有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组未出现急性心脏事件。2溶栓组FIB在治疗后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FIB无明显变化,溶栓前后Plt、PT、APTT无明显变化。结论:1NSTE-ACS患者进行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和心脏恶性事件发生率。2在应用低分子肝素的基础上,使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未发生凝血功能异常,且出现纤溶亢进,提示小剂量溶栓治疗是安全的。
武效宏陈士良王小冬杨杰刘晓靖张金萍
急性实验性冠状动脉狭窄时血栓和微血栓的形成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狭窄与血栓和微血栓的关系。方法:将实验犬用微米缩窄器造成冠脉左回旋支定量狭窄,形成心电图ST段下移组(A组)与ST段抬高组(B组),经60 min缺血后观察冠脉血流量变化和冠状窦内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并做血管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A组冠脉血流量轻度下降,B组冠脉血流量严重下降;A、B两组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乳酸和血栓素B2(TXB2)增加,血小板生长因子1α(PGF1α)、纤维连接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减少;两组间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病理组织学检查揭示,冠脉急性狭窄后出现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小板的聚集、附壁血栓的形成以及微循环内以红色血栓与白色血栓组成微血栓形成。A、B两组的上述病理改变无显著差异。结论:实验性急性冠脉狭窄可以引起心电图ST段下移和抬高不同变化,并造成冠脉内皮的损伤、血栓和微血栓的形成,这在不稳定心绞痛发病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
陈士良武效宏王小冬杨杰刘晓靖
关键词:冠状动脉狭窄血栓微血栓心电图冠脉流量
20例心脏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术后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分析
研究背景 随着心脏起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的广泛应用,起搏器的治疗已日臻成熟.心脏起搏治疗不仅用于抢救危重症和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使患者休息和运动时的血流动力学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还用于治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保驾治...
杨杰李运田王小冬武效宏柳杨
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患者临床分析
2007年
孙亚娟陈士良王小冬武效宏
关键词:心电描记术冠状动脉疾病
慢性心力衰竭发生低钠血症相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相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9月-2019年12月在某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心功能Ⅲ或Ⅳ级CHF 153例患者资料,根据入院时血清钠水平分为低钠组30例(血钠<135 mmol/L)和正常组123例(血钠≥135 mmol/L),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肝肾功能、心功能等指标。出院后随访1年,分析患者住院时间、再住院率和病死率。结果:两组年龄、性别、肝肾功能指标等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低钠组高血压性心脏病比例及合并糖尿病、心房颤动比例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低钠组入院时B型钠尿肽(BNP)水平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均非常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低钠组住院时间非常显著长于正常组(P<0.01)。随访1年,低钠组再住院率和病死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CHF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等多种疾病时,更易发生低钠血症;CHF患者合并低钠血症提示预后不良,其住院时间、1年内再住院率和病死率均显著增加,应尽早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武效宏王小冬李国然杨杰江枫韩晓伟张盼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低钠血症预后
短时程心电频谱对心电图无改变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探讨被引量:3
2006年
张金萍郭静陈士良王小冬武效宏
关键词:频谱心电图心电描记术冠心病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合理用药被引量:6
2020年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是指由某种因素(过度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等)引起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发生急剧、暂时的心肌缺血缺氧,以前胸压榨性疼痛(心绞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这种阵发性、持续时间短暂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经休息或服用硝酸酯类药物后往往可以缓解。该文根据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特点和临床表现,从用药原则、用药方案、用药提示等方面,对其临床合理用药进行了阐述。
张晨曦孟小红武效宏李霞贡联兵
关键词: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合理用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