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金 作品数:9 被引量:64 H指数:6 供职机构: 安徽省气象局 更多>> 发文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水利工程 更多>>
超强台风“利奇马”(1909)的闪电活动特征 被引量:5 2020年 利用风云四号A星(FY-4A)装载的闪电成像仪探测到的闪电实时定位资料和中央气象台提供的台风定位资料,分析了2019年第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的闪电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利奇马”在强台风阶段的日平均闪电密度最大,其次是超强台风阶段。处于增强阶段(△V>0 m·s^-1)时的闪电活动强于减弱阶段(△V<0 m·s^-1),气旋强度稳定时(-5 m·s^-1≤△V<5 m·s^-1),闪电活动最弱。台风成熟以后闪电密度基本呈现出三圈结构。闪电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对称性,在台风移动方向左侧的闪电数量明显多于右侧。台风外围雨带中的闪电远远多于台风中心发生的闪电,台风中心发生的闪电所占比例不到总数的1%。在台风两次增强阶段均出现闪电的爆发,在台风最强阶段也有较多的闪电发生。在台风最强时期的前半段,眼壁闪电数明显爆发至最大,在台风减弱阶段,眼壁闪电发生很少。 魏凌翔 邱学兴 童金 胡玥琦 袁松关键词:台风 闪电 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年多尺度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对旱涝急转的影响 被引量:14 2014年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53站逐日降水及TRMM 3b42卫星降水资料,NOAA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出现的旱涝急转现象进行详细分析,探讨了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年多尺度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对旱涝急转的影响.(1) 2011年作为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急转的典型年,转折前后大气环流场存在显著差异,副高短期活动、孟加拉湾低槽及中高纬度槽脊对旱涝急转具有重要影响.(2) 2011年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具有多时间尺度周期特征,10~20 d及30 ~ 60 d低频分量是夏季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低频分量具有不同的作用关键区域,相应的低频系统也有差别.前者在南海-西太平洋地区最活跃,具体表现为低频反气旋的发生发展;后者则主要活跃在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地区,低频对流加强是该地区最主要的特征.(3)副高的短期活动是造成201 1年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的关键,它的西伸和加强在低频场上表现为南海-西太平洋附近10~20 d低频反气旋的发展加强,后者与孟加拉湾地区30 ~ 60 d低频对流的影响相互叠加,在旱涝急转期作用达到最强;孟加拉湾地区30~60 d低频对流旺盛发展,OLR极值转变要早于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副高极值的变化约5d的时间,可能是影响副高西伸的一个重要因素. 童金 徐海明关键词:长江中下游 旱涝急转 江淮地区旱涝年及旱涝转折年低频振荡特征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提供的再分析数据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提供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TRMM3b42卫星降水和中国台站降水资料,通过小波分... 童金关键词:旱涝并存 旱涝急转 低频振荡 文献传递 安徽省积雪效率和积雪密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6 2021年 基于安徽省80个气象观测站2000年1月至2018年2月的积雪深度、降水量、雪压和日平均气温等资料,分别统计分析了安徽省不同区域的积雪效率和积雪密度特征,结果表明:不区分地面前期有无积雪时,全省积雪效率平均为0.75 cm·mm^(-1),地面前期有积雪时的积雪效率大于前期无积雪时的积雪效率,地面前期有积雪的降雪事件积雪效率为0.81 cm·mm^(-1),前期无积雪的降雪事件积雪效率为0.69 cm·mm^(-1)。整体上看,积雪效率自北向南逐渐减小,淮河以北的积雪效率明显大于江淮之间和江南的积雪效率,后两者之间的差异则较小。日平均气温在-2℃以下时,积雪效率变化不大,在1 cm·mm^(-1)左右,但地面前期有、无积雪时的积雪效率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日平均气温在-2℃以上时,积雪效率随着气温的上升呈明显减小的趋势,此时地面前期有、无积雪对其影响不大。淮河以北的积雪密度明显小于淮河以南的,降雪性质更接近于干雪,淮河以南的降雪事件含水量较高,其中江淮之间和江南的积雪密度差异较小。日平均气温0℃以下时,随气温升高积雪密度明显增大;0℃以上时,积雪密度也随气温升高而增大,但幅度明显减小。 魏凌翔 童金 邱学兴关键词:积雪深度 雪压 安徽省春季暴雨气候特征统计分析 被引量:8 2016年 利用1961—2012年安徽省80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 2.5°×2.5°逐日再分析资料,对安徽省春季暴雨的气候特征、环流类型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重点讨论了春季暴雨与沿海高度CH500(定义为120°E,30°N的500 h Pa高度,单位:dagpm)的关系,结果表明:(1)安徽省春季暴雨总雨量年际变化较小,年代振荡明显;发生频次空间上基本呈纬向分布,南多北少特征明显,暴雨量分布则较为均匀。(2)CH500可以作为预报安徽省春季暴雨落区的一个重要参照量,CH500偏高时易出现暴雨,但不同月份不同区域暴雨出现的比例有所差异。实际业务中可参照以下CH500阈值做出相应预报或改善:淮北暴雨3月(568,580)、4月(572,584)、5月(576,588);江淮暴雨3月(568,580)、4月(568,584)、5月(568,588);江南暴雨3月(564,580)、4月(564,584)、5月(568,588)。 童金 魏凌翔 张娇 王东勇关键词:春季暴雨 气候特征 阈值 江淮地区两次持续性强降雪过程大气环流及低频特征 被引量:7 2019年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018年1月江淮地区两次持续性强降雪过程的大气环流,研究了中高、低纬度系统(阻塞高压和南支槽)在持续性强降雪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探讨了阻高指数和南支槽指数正负位相的低频波动对中长期预报的可参考性。结果表明:(1)两次强降雪过程发生时大气环流持续异常,极涡呈"偶极型",中高纬度阻塞形势明显,地面冷高压强大,有利于强冷空气南下;低纬度副高、南支槽维持,有利于暖湿气流向江淮地区输送;冷暖空气交汇,出现明显的中高、低纬度系统协同作用;(2)强降雪过程主要是由中高纬度系统尤其是阻塞高压稳定维持和低纬度的南支槽相互配合造成的,两次过程均发生在阻高偏强、南支槽偏强且位势高度峰区和谷区相叠加的时间段;(3)两次持续性强降雪过程中,极涡位置、阻高和南支槽强度以及低层水汽条件、垂直环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两次过程的降雪范围、强度和类型具有不同特点;(4)阻高异常偏强(弱)或南支槽异常偏强(弱)有(不)利于持续性降雪过程发生;持续性强降雪发生时阻高和南支槽的差值指数(UI-STI)具有明显异常偏高的特征,对强降雪过程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5)阻高和南支槽指数具有显著的10~30天低频变化特征,其正负位相的低频波动可提前两周以上,为强降雪过程预报提供参考。 童金 叶金印 魏凌翔关键词:大气环流 南支槽 江淮旱涝及旱涝并存年降水和对流的低频振荡统计特征 被引量:7 2013年 利用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站点降水资料、NOAA全球逐日OLR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分析了江淮地区旱涝年及旱涝并存年夏季降水和对流的低频振荡统计特征。结果表明:江淮地区旱涝年及旱涝并存年夏季降水具有不同的振荡周期,旱年以8~16d的准双周振荡为主,涝年8-16d的准双周振荡与16-32d的周期振荡同时存在。旱涝并存年与旱涝均匀年均存在16-32d的振荡,同时还有较弱的8-16d振荡,并且旱涝并存年8-16d的振荡比旱涝均匀年更加突出,8~16d的准双周振荡可能是造成夏季降水异常的主要因子;对流的振荡周期与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典型旱、涝年,对流的传播特征不同,旱年准双周的低频对流以经向南传为主,涝年则主要是16~32d低频信号在纬向上的向西传播。 童金 徐海明 智海关键词:旱涝并存 低频振荡 近60年淮河流域子流域面雨量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020年 淮河位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是我国七大江河中旱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区域,分析淮河流域各子流域降水气候特征,将有助于开展其防洪抗旱工作。文中以淮河流域所有雨量站1960—2018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为基础,计算选取流域内及各子流域面雨量。重点分析了每年面雨量,年、月气候特征及5 d滑动面雨量累计值,研究得到淮河流域各子流域降水气候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淮河水系主要雨季集中在6月15日前后至7月下旬,沂沭泗水系雨季主要集中在6月底至7月底,但在沂河上游和沭河上游8月中旬存在降水集中期。从前后近30年资料对比分析,年平均面雨量大部分有不同程度增加的趋势,且淮河流域5 d面雨量极值与局地洪水过程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基于5 d面雨量可作为一个判断指标,应用于实际业务中。 王东勇 安晶晶 王皓 靳莉莉 童金 王根关键词:淮河流域 面雨量 气候特征 雨量站 防洪抗旱 安徽省不同地形条件下汛期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2017年 利用2011—2015年安徽省自动气象站的降水观测资料和静止气象卫星FY-2E的黑体辐射温度(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资料,分析了安徽省不同地形条件下汛期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中尺度对流活动的关系,并对短时极端强降水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2011—2015年不同地形条件下皖南山区为安徽省汛期短时强降水集中出现的区域,其次为大别山区和中东部丘陵地区,淮北平原发生最少。安徽省不同地形条件下汛期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月变化呈显著的单峰型,7月短时强降水发生最频繁,其他月份有所不同;候变化具有显著的多峰值—间断性发展的特点,主要集中出现在6月第1候至8月第6候之间,淮北平原变化最大,皖南山区则较均匀;日变化总体呈单峰型特征,午后15—19时最集中;皖南山区和中东部丘陵最明显;淮北平原和大别山区虽然仍以午后居多,但具有多峰值的特点,其中淮北平原除午后外,06—07时短时强降水发生较多;大别山区除午后外,02—03时和10时也为短时强降水发生的峰值。安徽省不同地形条件下汛期短时极端强降水分布较零散,没有明显的高发区,时间变化与短时强降水类似,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皖南山区7月短时极端强降水发生最多,尤其是7月第5候;淮北平原8月短时极端强降水发生最多,尤其是8月第6候;中东部丘陵7月短时极端强降水发生最多,候变化相对均匀。皖南山区和中东部丘陵短时极端强降水集中出现在午后16—19时,其中大别山区02时还有一个峰值,淮北平原短时极端强降水日变化无显著峰值。 童金 魏凌翔 叶金印 周昆 袁松关键词:地形 短时强降水 中尺度对流